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试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1 14: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试题
1.(2021·山东高考·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2.《大清新刑律》(1911年颁布)规定:“为庇护亲属而藏匿人犯及湮灭证据不罚,放纵或便利亲属脱逃减轻处罚、为亲属利益伪证及诬告免刑。”这反映了《大清新刑律》(  )
A.没有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
B.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思想
C.将传统价值观融入法律中
D.导致我国司法制度的倒退
3.1951年5月,针对山西省委要求削弱农村私有经济的意见,刘少奇提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刘少奇旨在强调(  )
A.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B.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
C.新中国地主经济存在的合法性
D.维护土地改革成果的合理性
【训练巩固区—强化练习】
一、单选题
1.商鞅变法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
2.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3.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改革都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且击中要害,措施具体,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A.未取得统治者支持 B.推行时用人不当
C.没有革除社会弊端 D.缺乏适宜的环境
4.日俄战争结束后,《立宪纪闻》撰文称“及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就连驻法公使孙宝琦、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等官僚也纷纷上书朝廷,奏请立宪,清政府最终决定变法。这表明,晚清政府
A.意图变革封建专制统治 B.决定变革政体深受形势影响
C.适应民主共和历史潮流 D.利用帝国主义矛盾开展变法
5.画家张碧格(1905年-1987年)早年创作月份牌面,1949年后被聘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年画创作,1952年他创作了年画《养小鸡捐飞机》(如图),从年画中可以看出
A.海派艺术家的世俗审美情趣
B.新时代妇女用劳动生产支援前线
C.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劳动积极性
6.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
A.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7.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8.如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东、中、西三地区差异,可知
迁移变量 所属地区 1982一1987 1985一1990 1990—1995 1995一2000
迁出人口比例(%) 东部地区 31.76 33.08 26.29 18.51
中部地区 34.83 31.39 38.74 46.95
西部地区 33.41 35.54 34.97 34.54
迁人人口比例(%) 东部地区 52.02 54.58 65.05 75.41
中部地区 24.65 23.99 14.71 9.06
西部地区 23.33 21.42 20.52 14.53
A.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完善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C.国家政策影响人口迁移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9.2011年11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许多省份和城市推出了自己本地的“精神名片”:
北京市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上海市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郑州市 “博大、开放、创新、和谐”
武汉市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这些“精神名片”的推出( )A.目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B.旨在推动社会价值体系重建
C.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有利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
10.1956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由于自由市场的开放,“手工业个体户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场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城市的就业人数。这是对国家有利而无害的事情”。这反映了当时( )
A.发展自由市场的正确性 B.计划经济弊端不断凸显
C.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D.对苏联模式的正确反思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高度专制集权的体制之下,各省地的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虽号称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开府”,设立有总督或巡抚衙门,仅仅代表皇帝监督地方上的行政而已……但是,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方督抚的势力日渐增强。特别是清廷内部的汉族官僚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机,出任了各地的总督或巡抚之职,取得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两大权力,开始打破了原有的中央一统高度集权的局势,“自是督抚权力得发舒矣”。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政治史》
材料二 在清廷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地方督抚势力的政治影响力虽有所发展与加强,但同时也为清廷恢复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堂皇的借口与机会。清廷颁谕称:“军机处为行政总汇……一切规制,著照旧行”。清廷又制定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在三权分立的名义下,规定在各省地方,以各省的总督或巡抚衙门为最高行政机构,此外另设独立于总督、巡抚衙门的司法与立法机构。与此同时,清廷还命将原地方督抚所握有的部分外交、军事、财政、邮电路航等权力,分别收归中央的外务部、陆军部、度支部、邮传部,继续加强其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壮大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下表是从《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中选出的1978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 流行语介绍 流行语的关联词
“望乡” 一部日本老影片 阿崎婆、栗原小卷、田中绢代
“科学的春天” 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滋的讲话稿 郭沫若、四个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精神枷谈、“左”的错误思想
“改革开放” 一个重大决策 对内要改革、对外要开放
“伤痕文学” 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小岗村” 地名,安微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农村改革
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流行语,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多角度论证,表达清晰)
答 案
1—5 CDDBB 6—10 DDCBA
11.【答案】(1)过程: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机,地方督抚掌握了地方军事、财政大权;洋务运动期间,在地方创办洋务,势力发展;1900年,南方督抚私自与列强发起“东南互保”,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
(2)简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使地方督抚权力有所削弱;加深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速了清廷的土崩瓦解。
【解析】
(1)
过程:根据“特别是清廷内部的汉族官僚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机,出任了各地的总督或巡抚之职,取得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两大权力”得出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机,地方督抚掌握了地方军事、财政大权;根据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期间,在地方创办洋务,势力发展;1900年,南方督抚私自与列强发起“东南互保”,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
(2)
简评:根据“但同时也为清廷恢复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堂皇的借口与机会。”得出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根据“在三权分立的名义下,规定在各省地方,以各省的总督或巡抚衙门为最高行政机构,此外另设独立于总督、巡抚衙门的司法与立法机构。”得出使地方督抚权力有所削弱;根据材料可得出加深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速了清廷的土崩瓦解。
12.【答案】示例:
论题:1978年中国的流行语体现了时代变革阐述:1978年社会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时期。流行语“科学的春天”及其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反映了重视发展科技并使科技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流行语中“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小岗村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我国进入了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在思想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文化生活也逐步走向开放,如积极引进日本的影片《望乡》等。
综上所述,中国在1978年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本题自拟的其他论题,要符合材料的主旨和题目要求,论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首先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材料信息。从材料中的“1978年的一组流行词语”来确定背景,从表格来看,材料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据此确定论题:“1978年中国的流行语体现了时代变革”等。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要联系史实,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方面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思想文化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推动了思想解放等。这是从表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还可以联系所学这一时期有关的内容来分析说明。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过程须有史实依据,做到条理清晰,多角度评论,逻辑严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