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课标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特征、趋势与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富国强兵
(一)战国——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
政治
思想
特征: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②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不断。
③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出现。
(一)战国——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魏国李悝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楚国吴起变法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一)战国——商鞅变法
2.内容
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军事:奖励军功。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二)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时代特征: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
(二)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 顿 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禁绝自筹搜刮,国家统一授禄,贪赃满一匹绢布处死。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后期:孝文帝改革内容,重点汉化
措施: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思考: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①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②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③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背景:①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②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③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④庆历新政的失败。
年 代 收入(贯) 支出(贯)
1O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变法前北宋收入支出概况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2.内容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失败: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③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宋神宗动摇(后期)。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陛下则锐情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户部主事海瑞《治安疏》
1.背景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2.内容
张居正(1525-1582年)
政 治 (整顿吏治) 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
军 事 (边防新政) 内修防备 积极操练兵马
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
经 济 (赋税改革)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
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P93页)。
评价:“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中国赋税制度上重大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2.内容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汉书》载:(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此项改革措施的根源是( )
A.华夏认同的出现 B.天子权威的衰落
C.诸侯争霸的加剧 D.铁犁牛耕的推行
随堂演练
《汉书》载:(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此项改革措施的根源是( )
A.华夏认同的出现 B.天子权威的衰落
C.诸侯争霸的加剧 D.铁犁牛耕的推行
王安石提出:“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 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展生产 B.调控市场 C.减少支出 D.平均负担
随堂演练
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反映孝文帝(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推行封建化 D.实行“藩汉分治”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
(一)维新变法
1.背景
1898年,列强开启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如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法国强占广州湾等。
①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失败);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郑观应《盛世危言》)。
⑤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一)维新变法
2.内容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进步性: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局限性: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
(二)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1.背景
2.内容
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
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改军制,扩新军
性质: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为辛亥革命增加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武装力量等,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使辛亥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具有背离性)
(三)民国时期改革
中华民国
经济
民族
文化教育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
学校不拜孔子
不读四书五经
生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显著增强
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不培养只会读书的无用文人,利于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进步性
作用与意义
随堂演练
戊戌变法时有人劝康有为先办教育培养人才,再搞变法改革。康有为说:局势严重,来不及了。辛亥革命前有人劝孙中山先办教育,孙的回答是: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这反映出二者( )
A.做事风格一致 B.政治主张趋同 C.教育观点相承 D.现实要求相通
随堂演练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 亨廷顿曾说:“19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帝国主义,20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革命。”下列史实符合塞缪尔 亨廷顿这一说法的是( )
A.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民族复兴
(一)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民主改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二)十年建设时期的改革探索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八字方针
改革开放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
1978
2012
2013
2017
2019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改革
随堂演练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随堂演练
1979年开始,国务院将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的外贸经营自主权扩大到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沿海、沿长江各省市,同时,各种类型的贸易公司纷纷成立。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220亿美元。这说明( )
A.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外贸出口 B.所有制结构改革实现突破
C.对外开放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D.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
课后作业布置
ENTER YOUR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