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三
土地生暖
“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土地在庄户人眼里是金贵的,土地上产的可吃的东西都是金贵的。
土地不薄村庄,只要勤快;土地从不怕被使唤。它可以终年拱绿,绿着庄户人的肚皮,绿着村庄。饥馑时,一把菜叶都足以叫人眼馋,在追求绿色食品的时代,蔬菜反客为主,跃为餐桌上的主角。厨房留住美好的诗意,烟火笼回远方的脚步。
土地最不愿意自己被荒着,毕竟有绿色一寸寸生长的日子才最实在、最走心。侍弄土地,心里不能有躁气。去年我在老家门前侍弄的几行辣椒,水没少浇,草没少拔,就是长得不景气,稀稀落落,我失去了耐心,草比辣椒长得盛。
四叔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看我点的辣椒出苗不齐,有些地方空出偌大一块,心不落忍,徘徊良久,将土地细细翻整几遍,撒下萝卜籽,浇水,施肥,除草,静心伺候,二尺高的辣椒围绕的这几片田地便不再寂寞。
拣着秋伏这个空闲的当儿,两三天的时间,土地上便生出星星点点的绿来——四叔点种的萝卜出苗了!两个星期过去,几块空地变成绿色的湖泊。湖泊里,众多小拇指似的生命已探出绿色的脑袋,惊喜地窥视这个神奇的世界。
立冬了,树叶跑得快,土地在静等一场雪。其实,在等待的这个节点上土地并不寂寞。旷野里有三五簇绿点染着,庄前屋后有一畦畦的绿固守着,秋把春的念想递给冬。
那绿着的,除了白菜便是萝卜。
霜愈重,绿色愈深,根根茎脉愈发挺拔。每个绿着的滚圆的肚皮都腆着,固守着自己的土坑,等待村民的手把它们捧回庭堂。刚刚出锅的一笼圆润的馒头在等待一碟“三大王”。小葱、辣椒、萝卜,三样切成丝,油盐酱醋相拌,绿、红、白三色相间的一碟品相上等的菜呈上来,馒头就着菜送进嘴里,馒头的劲道、小葱的辛味、红椒的辣感、萝卜的爽脆一股脑涌来。
庄户人懂得贮藏,把萝卜从土里收回又把它重新埋回土坑里,这不是多此一举。庄户人把萝卜深埋在冬无法侵入的土地深处,把这些生命护得更温暖些。土地亲着萝卜,萝卜也恋着根。
村里的女子是田野最灵巧的绣娘。你瞧,她们将绿色的萝卜叶割下来,一条一条码齐整,再一绺一绺挂上庭院的南墙,南墙上便悬生出一条绿色的瀑布来。初冬的阳光很知分寸,它把叶上的水分沥干,把绿色留住。等到大雪压来时,村民们拿出一两撮干萝卜叶放到热气腾腾的锅里,入锅的萝卜叶马上就恢复活性,一片片的绿滋养着锅,滋养着胃,更滋养着农人的日子。蕴在茎脉深处的绿使萝卜叶活得香甜。绿色馥郁着的烟火,鲜活了日子。
而那些回归土里的萝卜,聚了土地的温润厚实。抠开冻层,拨去浮土,窖在土地深处的萝卜,顶上竟还生了一圈鲜亮亮、脆生生的芽儿。
媳妇们将萝卜洗净,摁在案头,片刻工夫,变成了一堆粗细匀称的萝卜丝。早剥好的几根白嫩的小葱候在这里,醇香的紫苏油在锅里已不安分。一声“刺啦”,萝卜丝、葱段在油里成了亮黄色。水入锅,锅盖已摁不住喷香的味道,一缕香气飞出窗棂,整个庭院都被香气笼着。早备好的稀面糊在灶前已等候多时,锅开了,拿起筷子搅拌着将面糊倒入锅里,几分钟后,一锅拌汤即大功告成。稠而不黏,白里隐着星星点点的绿,香葱味扑鼻,汤触过唇齿,柔滑生香,进入肚中,温润暖心。那一刻,农人该是舒坦的,烟火该是溢笑的,村庄该是惬意的。
坑里有萝卜,三冬一村暖。 (选自《人民日报》2020.01.08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叙写庄户人对土地、土地上萝卜的深情。
B.在追求绿色食品的年代,蔬菜从一文不值一跃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C.文中“萝卜也恋着根”中“恋”写萝卜对土地的眷恋,内涵丰富。
D.本文语言富有诗情画意,笔下风物鲜活灵动,有田园牧歌的味道。
2.本文在第三段回忆了“我”侍弄辣椒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本文通过不少细节展现立冬后萝卜与庄户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请概括其中两处
4.下面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湖泊里,众多小拇指似的生命已探出绿色的脑袋,惊喜地窥视这个神奇的世界。
5.题目“土地生暖”中,“暖”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南极的初见
①“我先问你,去南极干啥 ”往返三万公里的船票、机票全部订好,出发前好友张宇问我,想不到还是把我问住了。
②当我与酷爱摄影的好友们辗转到达被称为世界尽头的乌斯怀亚,登上前进号邮轮的第二天,答案就犹如眼前没有边际的海水一样,不可阻挡地涌入脑海。
③碧绿,鹅黃,褐色....没想到第一次登南极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天的画面。
④与想象中极地的万物肃杀相去甚远。那绿草、黄花簇拥成团,草看不到茎,花看不见叶,近前,才看清楚那大团的颜色都由细小组成,花瓣极小、草叶细长;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岛上树木种类非常单一,没有一棵枝干笔挺,都是朝一个方向倾斜,许多被吹倒在地,依然顺势生长,与草地相连,在极地顽强地绽放着美丽。
⑤这就是立夏时节极地的春天,人们裹着厚厚的防寒服置身冷风包围的春色中。
⑥沿着探险队员的路标,我们看到了又一片蓬勃的生命。通向海滩的山坡上,无数企鹅在岩石上集聚,它们灵活中透出的笨拙萌到了我们。为了把食物送给正在孵蛋的伴侣,它们在岩石上跳上跳下,一不小心就失足滑落,可肥胖的身躯能够瞬间敏捷翻起,又摇摇摆摆地决然前行。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它们毫无戒备的样子,让一位摄影师朋友哭笑不得:“我拍了一群瞎鸟,它们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⑦我却陷入了沉思。自然是什么,就是写在大地上的自由,万物适应和共享这个星球的馈赠,生灵之间没有高贵卑贱,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生存。接下来的航程中,我看到了追逐冲锋艇浪花的成群白海豚、与游轮齐头并进的座头鲸...我不再惊异,只有贪婪地去欣赏,拼命地去记忆。
⑧在采访这次航行的船长时,我呈上了两个问题:“许多人到南极是为了通过探险成为英雄,如今你带领我们普通乘客来到这里,你认为我们此行的意义是什么 你的船长生涯里,得到的最高奖赏是什么 ”船长用一句话回答了我的两个问题:“我的最 高奖赏是许多乘客来信,告诉我,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美。
⑨奥莱·约翰.安德里亚森船长出生在挪威一个航海世家,父亲当过船长,妻子和哥哥现在都在船长岗位上,“我有三个女儿, 大女儿的理想是当船长,她正在学习和考试,准备将来和她的父亲一样。”对50次穿越号称死亡地带的德雷克海峡他面无惧色;他展示了自己腕上的一块金表,拥有50年航海经历的人,才能得到政府颁发的这一纪念品。
⑩南极特有的极昼现象,让24小时高悬的太阳发出不同的光芒,在海面,你会看到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反射出的奇异色彩,蔚蓝、橘红、深紫、金黄,那些不知漂浮了多少
日子、从哪座雪山崩坍下来的千年造化,在海浪冲击下形成人工无法锻造的形状,随着冰
层的厚薄显现不同的色彩。于是,儿时玩具万花筒中的景象在眼前放大,各种色彩与我们乘坐的冲锋舟溅起的浪花交相辉映,转瞬即逝,梦幻 童话 比梦幻真实,比童话美丽!
离开冲锋舟,在冰天雪地中安扎帐篷。躺在夜空下,一种无边无际的安静席卷着我,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
想起这一路,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不可名状的美”,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用好友对“我”南极之行的疑问作为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第⑤段中“厚厚的防寒服”与“春色”形成反差,衬托出极地的春天依然寒冷。
C.第⑩段“梦幻 童话 ”两个问号,写出“我”看到冰块色彩变化时的茫然无措。
D.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我”初到南极的所见所感,写出初见南极的惊艳与欣喜。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赏析句子)
(2)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赏析加点词语)
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我”南极行体验到的“不可名状的美" 请简要概括。
4.你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请简要阐述。
5.文章第⑨段为什么要详细写船长的家庭情况 请简要阐述。
从这个春天出发(帅瑜)
①“卖蜂糖了,卖野生蜂糖-
②昨夜,一场春雨,不期而至。清晨时分,天却已经晴了。
③我还在睡梦中,突然被大街上卖野生蜂糖的叫卖声“喊”醒。这声音,真是久违了。听着,仿佛就来自山野间,还带着露水;又像是从蜂糖里捞出来的,还有点甜甜的...
④听着这叫卖声,我再无睡意。穿衣起床,站在窗前,望着街上。, 行道树的枝条,已经有了鹅黄色的嫩芽。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在行走的,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的,还有开著新军的,来来往,生气一派。虽说人们都还戴着口革,但从那走路的步展上,看得出他们的精神状态不错。
⑤我所生活的谷城,是鄂西北的一个山区县,境内山区占了一大半。因山峦起伏,沟整纵横,再加之注意防控,所以“病毒”虽然嚣张,但也无法翻山越岭,山区“解封”也就像这春来早一般。
⑥那料峭的早春,早已越过江河,翻过树梢,奔向山的这一边。立春,雨水,惊蛰不知不觉间,大自然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古人说:“春者, 阳气始上,故万物生。”阳春三月,小麦怀胎待娩,蚕豆花谢孕果,田间地头,应是犁耙水响、人声相闻的耕作景象。
⑦谷城是一个农业县。一家一户要想把饭碗端稳,大人小孩要想吃饱肚子,还是必须把粮食种好。村民们知道,年景不能耽误。只有抓住农时,才会有一年的好收成;只有一春一夏的流汗,才能浇灌出秋日丰收的喜悦.....
⑧当我正在想着这些要忙的农活时,手机突然响了。原来是谷城玉皇剑茶业公司张于学打来的。他说:“今天上午,我们茶园要开采了,有三百人采茶呢,接你到我们茶山上拍些照片吧!”说话的语气里,满是喜悦。我一听,既吃惊又高兴。“现在就能采茶了 ” 我问道。“今年开春以来,温度比较高,茶叶芽子蹿得快,都有小手指长了,做芽茶正是采摘的时候。”张于学说
⑨四十分钟的车程后,我到了一望无际的茶山。现在上茶山,真是方便,再也不用双脚爬了。茶山上到处都兴修了水泥公路,四通八达。眺望茶园,层层叠叠,恰似绿色海洋,让人心旷神怡。
⑩走进茶园,看到一层一层的嫩芽,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灵灵的。山风徐徐,嫩芽轻晃,处处都能闻到茶叶的清香,真是舒服极了。茶园里,男男女女正在忙着采茶。有小伙子,也有中年男将。那些年轻女子们,今天也来了,这是过去难得一见的靓丽风景。他们的出现,一改往年采茶尽是中老年人的“旧貌”。
“嗬,人真是不少!”我兴奋地脱口而出。
张于学说,今天来采茶的大都是茶场附近的村民,至少多来了两百人。这些人原来都是在广东、上海等地务工的,本来春节后就要走了,谁知出现疫情,出不了远门。现在,茶叶到了采摘的时候,经县里批准开园,我们就请他们来采,让他们在家门口务工,每天都能有一些收入。
在采茶现场,我看到男将们采茶,动作并不十分麻利。这种轻拈嫩芽的活儿,哪是他们的长项 倒是年轻女子们,两只手在茶棚上连连点着,不一会儿就采满一篓篓鲜嫩的绿叶。接着,又是一篓篓。
天清气朗,微风拂面。我们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看到村民有的在春播春种,有的在扎竹扫帚,有的在挖葛根做葛粉,有的在打豆腐,有的在种菜,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活计。
嗅着春天的茶香,阅读着来自大山里的讯息,我欣喜地感到:和煦的春风正将疫情的阴霾驱散,芬芳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莫负春光,须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汗水挥洒春种的辛劳,夺取秋收的硕果。
我们的前行,一天也耽误不得。那就让我们振奋起精气神,从这个春天出发。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卖蜂糖的叫卖声写起,富有生活气息,释放出下文山区“解封”的信号。
B.第⑤②段的“防控”“病毒” “解封” “疫情” 等信息,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C.第⑥⑥段两处引用古人的话,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说明: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D.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了鄂西北一个山区县复工复产的情景。
11.请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
(1)这声音,真是久违了。(从加点词角度)
(2)看到一层一层的嫩芽,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水灵灵的。(从修辞角度)
12. 第⑧段“我一听,既吃惊又高兴”,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13.“阅读着来自大山里的讯息”具体指哪些“讯息"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14.通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故乡的番薯(孙善文)
①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②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先是从家乡雷州市善排村坐三轮车出发,然后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接着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最.后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③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 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④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⑤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绦,却是清晰可见, 洁白而纯净。
⑥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
⑧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的冲动。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暗自得意,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⑨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 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
⑩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的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番薯为线索,依序叙写接番薯、吃番薯、忆番薯、悟番薯、赏番薯等事,借物抒情。
B.第②段以“先是……然后……接着……最后”细写番薯辗转过程,表达伯母绵长浓厚的情意。
C.第⑧⑨段写观赏水培番薯的枝叶竟能“温暖了我的情思”,暗寓离乡不离情,根在乡情在。
D.选文语言质朴优美,叙事娓娓道来,这种“原生态”的表达既贴近读者,又真实感人。
2.随着番薯的生长变化,“我”的心理也相应变化。请根据提示补充横线上内容。
→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的冲动→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答题。
(1)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赏析动词“挤”的表达效果)
(2)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 却饱含真情。(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第⑨段的作用。
5.从上世纪的“番薯饭”到如今的“环保饭”,番薯为什么有如此“尊贵”的待遇?请概括回答。
一棵会思考的松树(顾晓蕊)
①在海岛上居住的日子里,总觉时光慢,山间岁月长。只要一得空闲,我常沿着曲折幽静的山路,在流青滴翠的丛林里转悠,轻嗅着空气中飘荡的松香气息,身心如被芳菲之气淘洗过一般,感到清爽又舒展。
②平日里一背书就喉咙发成,像含着枚铁钉似的,而走在山中,我脑中不时灵光一闪,竟突来兴致,高声诵起诗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走了几步,又念: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③教我读诗的人叫李浩林,清瘦的脸.头发浓密微卷,写得一手好字,还会吹笛子,是干净清俊的男子。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海岛上教书。
④海岛上的小学校环境简陋。两排破旧的房含就是教室。有的老师受不了岛上的寂寞,待上一年半载就调走了,他却执意留下来。有一回语文课上,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高山陡崖上,斜逸出一株松树。让我们看图写一段话。同学们嬉笑着说,这树漫山都是,有啥可讲的嘛。
⑤李老师不急不慢地说:可别小瞧了它,这是一棵会思考的松树。一粒种子被一阵风或是一只乌,携落在危崖石壁间。寒风不惧,冷雨不侵,它铆劲地长,努力思考,如何才能长成一株苍郁的、坚劲的傲然翩立于山巅石隙处的松......
⑥那以后一进入林中,我会留心地看,一棵棵松树或直立挺拔,或虬枝横展,皆坚劲而秀逸,独立而峻朗。尤令人惊叹的是,偶一仰头,一棵松树突兀于高崖之上,一抹苍碧,犹如一团绿云。
⑦海岛的冬天寒风吹彻,因而一到深秋,老师便组织我们去山上捡松塔。正走着,小龙忽停下脚步,惊叫道,那是什么 我望过去,一堆乱松枝中半掩着个灰扑扑的麻袋,走近细瞧,袋口捆扎处有斑斑黑红色的血迹,散发出难闻的腐臭味。
⑧那年正热播《神探亨特》,我思忖片刻,断然道:极有可能是凶案现场。我深吸口气,竭力让自己镇静下来,对小龙说你守在这别动,我这就去找李老师。小龙虽极不情愿,又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哭丧着脸说,你快些回来,我怕!
⑨那天随同我和李老师一起返回的,还有两名警察。现场被一条红绳拦起将国看的人挡在外面。我离得远远的,吓得半捂住眼,有人在窃窃议论着,空气顿时凝重起来。麻袋解开,里面裹着:头猪。警察转身对大伙说,看情况是猪染上瘟病而亡被主人抛到了山上。散了吧!
⑩第二天早晨,我和小龙一进班,屋里炸开了锅。同学们兀然爆笑起来,瞧,咱们的“大侦探”来了。我的脸由白转酡红,又变成茄子紫,头垂了又垂。笑浪一阵阵地涌来,如水花四处迸溅,简直要把房顶冲翻了。待李老师拎着包走进来迈到讲台上,站定,他们仍大笑不停。我和小龙被挤到墙边,怅怅茫茫地愣站着。
李老师挥挥手说,别闹了,快回位坐好。今天咱们发糖,谁捡的松塔多,糖也就分得多。李老师从包里掏出糖来,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堆在桌上。糖很快分完了,却没有我和小龙的。正讪然间,忽听老师喊到我们,犹疑地走上台,我俩各领到三颗大白免奶糖。
同学们惊异地睁大眼睛,又羡又妒的眼神很不服气。李老师的目光在人群中扫来扫去,而后,猛地抬高嗓门说:今天受奖励的这两位同学,在遇事时表现得勇敢、爱思考,沉着冷静,真是好样儿的!
少顷,教室里响起繁乱如雨点般的掌声。我愣住了.就像个将要沉入幽深湖底的人、忽被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托起。我暗松一口气,眼中浮起层薄雾,脸上却闪起了笑。
寒冬过后,和暖的春风徐徐吹来,我又漫步在山林中。到处淌动着花朵的清芳,和着松脂的幽香气息,简直令人熏然欲醉。一想到几个月后将要毕业而后要去岛外念初中,我心里多少有些伤感。
耳畔再度响起了笛声,由远及近,低回、尚沉, 不及往普清亮明快。我仿佛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倚松而立.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地感到静夜流水般的笛声里,有着怎样的深沉无言的寂寞啊!(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画线句交代海岛工作环境的艰苦,也暗示岛上生活的单调乏味。
B.“我”在林中断“案”时所表现的沉着冷静是受热播剧《神探亨特》的影响。
C.第⑩段中同学们称“我们”是“大侦探”,是嘲笑“我们”对案件的错误推断。
D.第段“我”“心里多少有些伤感”,是因要告别老师同学离开海岛到异地求学。
2.文章中“我”对李老师的情感是如何逐步加深的 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尤令人惊叹的是,偶一仰头,一棵松树突兀于高崖之上,一抹苍碧犹如一团绿云。(赏析句子)
(2)我愣住了就像个将要沉入幽深湖底的人,忽被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托起。(赏析加点词语)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一棵会思考的松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简要概述。
雪夜 朱建勋
①十五年前的那场雪,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我种大棚也就两三年的光景,还未学会坦然面对,总觉得有许多潜在敌手, 总是莫名紧张。每逢刮大风的天气,围着大棚转圈儿,看护着箍棚的铁丝,生怕哪一根被 风挣开了,大棚膜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拉也拉不住,蹶起蹄儿就能飞向天去。若是哪根帮 边竹片抵挡不住风的推搡,柔韧的腰肢被齐胸折断,刺破了大棚的肚腹,风就会趁势肆虐, 把大棚撕开一道口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庞然大物般的大棚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孔洞就 被轻易打败!到了傍晚,风未消散,急匆匆回家,胡乱吃几口饭,扛上被子,在棚头铺上 草苫守棚。其实这是于事无补的,但与大棚睡在了一起,就有了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的味 道,觉得力量就会大些。
③那时村里有几十家种棚的。立春前十天育苗,靠阳光这个加热器,十天八天种子才. 拱出土,谁都替种子着急,恨不得自己钻到苗畦里替种子挺起身子。天有阴晴,一天一天 过去,苗畦上生出一小片一小片白色的霉点,那是种子坏了。果然,霉点下面的种子软塌 塌的,成了一粒稀屎。三三两两站起来的芸豆苗儿,顶着个硬硬的黑皮儿,像个脱不掉的 帽壳儿,嫩叶儿还包在黑皮里,只是颤抖着倔强地站起来。
④重新育苗,天气仿佛觉得愧疚,第二茬苗儿往往出得齐整,但时间晚了,收成不会 景气。第二年开始用煤炉加温,三三两两的蜂窝煤炉,丛丛星星之火,温暖在苗畦二层膜 下窜动,六七天光景,芸豆苗儿就出齐了。⑤蜂窝煤炉,一炉煤烧三四个钟点,半夜起来加一次煤,天亮再起来加一次煤。睡眠 严重不足不说,煤气还顺着呼吸钻进血液里,重者煤气中毒,轻者头晕目眩,不舒服的很。每年育苗,个个都像泥猴子,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但效益不错,于是东家一亩,西家一亩, 大棚遍地开花。⑥还说那年的那场雪。那年晴天多,育苗盖两层草苫,三五个蜂窝煤炉左右开弓,芸 豆苗儿七八天就绿油油地站起来,一幅看什么都新奇的样子。我正沉浸在苗齐苗壮的窃喜 中,雪却像个不速之客,呼啸而至,一口气下了一尺厚,仍不解恨。大棚摩拳擦掌,虽然 它对风雨的横冲直撞能应付一阵子,但对付雪花软绵绵的太极拳法,却吃了大亏。雪密集 而柔软,不像雨水,沾上大棚的身子就被击退,流走了;雪粘在大棚身上,甩也甩不掉, 还会越聚越多,每一片雪都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先是在大棚外用刮雪的 刮耙把雪从大棚上拉扯下来,然后狠狠踏在脚下。但是雪太大了,前面刮下来,后面又布 满了,脚下已有半米深,举足为艰。用铁锹挖开一个孔洞,掀起大膜,钻进大棚,里面的 光亮被雪遮挡。举手晃动大棚膜,大棚膜疲惫地伸伸肚皮,像个驯服的白马,任由雪骑在 它身上,风扯动辔头,雪更趾高气扬。
⑦大棚膜像怀上了马驹,肚腹越来越大,低垂下来。苗畦上方的雪越聚越多,大棚膜 成了足月的母马。大竿不堪重负,咔嚓断裂,大棚膜被刺穿,雪团像出生的马驹溜滑进大 棚,压在苗畦的二层膜上,那群芸豆苗儿惊慌失措地左躲右避。我随手拿来一根备用大竿, 用铁丝拧死,替补上断裂的那根。棚膜敞着个松垮垮的大裂口,寒冷夹裹着雪花冲进来, 我摸索着找到大棚里的铁针,用钳子夹紧,放在火机上烧红,弄弯,在雪里凉一下,穿针 引线,口里衔着手电,站在高脚板凳上缝合大棚膜。
⑧雪还在继续,还有大竿劈叭声传来。我穿梭在大棚里,像一个人走在孤寂无助的暗 夜里,心凉得像冰块一样,泪顺着我的眼角滑进雪堆里。忽然,黑暗中有一束灯光来了,那是年迈的父亲,他拖来几根大竿,帮我挨个换掉断裂的大竿,大棚似乎一下有了底气, 挺起了脊梁……
⑨雪后,大棚像蹒跚学步的孩子,摔了一些跟头后,结实起来了。如今,育苗由蜂窝 煤炉换成地热线,温暖环绕,芸豆翻身打滚,三两天就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在大竿下的一 根根绳坯的牵引下,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拍着嫩绿的小巴掌,逐渐窜出了花花绿绿 的前程。
⑩十五年过去了,我已褪去了初种大棚的那份惶惑,对于风雪也坦然了许多,但雪夜 中的那一束灯光,却一直温暖着我,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简洁明了,既点明中心事件发生的特殊时间,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B.③⑦两段划线句描写的芸豆苗形象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豆苗的怜惜之情。
C.第⑥段运用对比突出大雪对大棚的侵扰,烘托当时形势危急和“我”内心的焦急。
D.父亲不是事件主人公,但他在雪夜给予“我”的温暖和帮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赏析词句
(1)立春前十天育苗,靠阳光这个加热器,十天八天种子才.拱出土,谁都替种子着急, 恨不得自己钻到苗畦里替种子挺起身子。(赏析加点词)
(2)大棚膜疲惫地伸伸肚皮,像个驯服的白马,任由雪骑在它身上,风扯动辔头,雪 更趾高气扬。(赏析修辞手法)
3.第⑧段写“泪顺着我的眼角滑进雪堆里”,简要分析 “我”流泪的原因。
4.有人说,文章题为“雪夜”,但②-⑤段的内容都与雪夜无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个 观点吗?请简要分析。
5.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十五年前的那场雪记忆犹新。
成都的卖水人 (何满子)
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
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
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趟水,收入依然微薄。
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给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
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
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
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 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 ”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曰“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1.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第六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写这些内容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将第七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4.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作者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海上的父亲(虞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家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2)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捉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嫩缆头瞬时摊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食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芦苇花的精魂(扶云)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 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厚。
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 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 请简要分析。
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土地生暖
1.(3分)B 2.(3分)与四叔种萝卜进行对比(1分),突出侍弄土地需要静心、精心(1分),体现土地在庄户人眼中的金贵(1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3.(4分)示例:①村民们将萝卜制成“三大王”;②庄户人深埋萝卜小心保管;③女子割下萝卜叶晾晒;④村民们用干萝卜叶烹调食物;⑤媳妇们用萝卜制作拌汤。评分说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4.(4分)示例:“探”在句中是“不知不觉伸出”的意思,“窥视”是“偷偷观察”(1分),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将萝卜苗发芽时娇嫩、柔弱、可爱的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1分),喜爱之情蕴含其中(1分)。评分说明:赏析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5.(6分)土地种着蔬菜,终年拱绿,是充满希望的暖意(2分);产于土地的萝卜滋养着农人的日子,农人们温润暖心(2分);农人依恋着土地,土地是农人精神的慰藉和寄托(2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南极的初见
1. (3分) C (“茫然无措”错误。两个问号表达“我”的惊奇与欣喜)
2. (5分) (1) (3分)运用拟人的手法, (1分)生动写出了红色苔藓的浓密以及给南极带来的亮色,突出了南极春天的勃勃生机。(2 分) (意对即可)
(2) (2分“半眯”“露出”“探进”写出信天翁对人毫无防备、自由自在(或:安静闲适)的样子(1 分),突出南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1 分) (意对即可)
3. (4分) (1)美丽的自然春色。 (2)南极富有蓬勃生命力的动物。 (3)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4) 船长对航海事业的执着与坚持。(5) 阳光下冰块反射出的梦幻般的色彩。
(6)远离喧嚣的静谧之美。(答出一点得1 分,意对即可)
4. (4分) (1)大自然的万物是自由的,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2)大自然的万物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自然万物。(每点2分, 意对即可)
5. (4分) (1)为了说明船长- -家航海事业的传承以及对下一代的影响,表现船长一家对 航海事业的热爱。(2分) (2) 表达了“我”对船长的敬佩,从人文方面体现南极之美。(2分) (意对即可)
从这个春天出发(帅瑜)
1. (3分) C2. (6分)( 1)(3分)“久违”,原指好久不见(1分)。这里指“我”很久没有听到叫卖声,暗指疫情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久(1分),表现出“我” 对山区“解封”的期待与欣喜。( 1分)
(2)(3分)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挤挤挨挨”“簇拥”形象地写出了茶叶芽子密密匝匝,长势喜人,充满生机和活力(1分),也流露出作者目睹新生事物的喜悦心情。( 1分)。
3. (4分)“吃惊”是“我”对开春采茶时间提前的质疑;“高兴”是为自己能够出门上茶山观看采茶而喜悦,为张于学的茶叶公司能复工而高兴。
4. (6分,每点2分)(1)大街上的一派生气;( 2 )茶园生机勃勃和采茶的繁忙景象;(3)村村户户各忙各的活计。
5. (3分)结构上呼应标题(1分) ;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旨; (1 分)呼吁人们只争朝夕、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同时展望未来,充满期待。(1 分)
故乡的番薯(孙善文)
1.(3分)A(应该是“接番薯、吃番薯、忆番薯、赏番薯、悟番薯”)2.(2分,每空 1分)甚是期待暗自得意
3.(1)(3分)“挤”字赋予了番薯根须以人的动作(情态和意志)(1分),给其以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番薯顽强的生命力(1分),表达了我对番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2)(2分)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嫩芽比作一张笑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番薯蓬勃的生命力(1分),也表达了作者对番薯叶的喜爱之情。(1分)
4.(4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1分),作者由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像花一样活着,想到农家子弟来到一座陌生城市,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由物及人,生发联想,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中心作铺垫。(3分)
5.(6分)示例:①因为迁居城市,自家地的番薯都是伯母耕种、收成,再辗转寄运才得;②城里超市的番薯都是大棚种植,缺乏了番薯原有的香甜和味香;③番薯并不昂贵,但伯母千辛万苦托运送到的番薯那份亲情是沉甸甸,无可取代的;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懂得五谷杂粮才是绿色食物。(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一棵会思考的松树
1. B (“受热播剧《神探亨特》的影响”有误)
2. 开始因其多才多艺而喜欢(崇拜)李老师(1分);后因在林中断案中为“我们”解围并肯定我们的做法而感激老师(1分);最后在依依不舍中深深地理解老师的默默坚守(1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3. (6分) (1)(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树的苍翠与茂盛(1分),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1分)。
(2)(3分)“沉入”写出“我”被同学嘲笑时羞愧与难堪无助的心理(1分),“托起”写出老师的赞赏和奖励让“我”感到无比温暖的心理感受(1分),一“沉”一“托”,突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分)。
评分说明:赏析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4.(3分)通过“我”的感受写出老师的寂寞和坚守(1分),表现了李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升华了主题(1分),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5.(5分)借物喻人(象征)(1分),既指“我”是一棵会思考的松树:在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在生活中学会思考,遇事沉着冷静( 2分);又指李老师像一棵松树: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默默教育和培养学生(2 分)。
雪夜 朱建勋
1.(3分)B .(6分,意对即可)
(1)(3分) “才”是副词,强调了种子发芽的速度太慢,突出“我”盼望种子快点发芽的急切之情(或:突出了着急之情;期盼程度之深)。
(2)(3分)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风狂雪大、大棚不堪重负的景象,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2.(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为大棚不能承受风雪负感到难过(或:担心大棚倒塌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2)为自己在雪夜独自守护大棚感到无助悲伤。
3.(4分。只说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没有观点扣1分;回答同意这个观点,只给2分。)
示例一:我不同意这个观点。②-⑤段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描写“我”初种大棚(的精神紧张和身体劳累等方面)的辛苦,这些内容强调了“我” 种大棚经验的欠缺(或:初种大棚的惶惑心理和技能不足)和对大棚的感情,(2分)为下文写雪夜出现危险和“我”拼命保护大棚(或:“我”在雪夜中拼命保护大棚),以及父亲来相助等情节做铺垫,内容与雪夜密切相关,不能删去。(2分)
示例二:我同意这个观点。②-⑤段描写的是“我”初种大棚时的情形,发生在雪夜之前,与雪夜无关,删去可以避免情节旁逸斜出,让中心更突出,所以应该删去。(2分)
4.(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1) 十五年前的那场雪来势汹汹,“我”费劲心力守护大棚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十五年前父亲在那场雪中送来的灯光和帮助,给无助的“我”带来温暖、希望和勇气,至今仍令我感激;
(3)十五年前的那场雪让“我”领悟到“人总是要经历磨难才能成长”的人生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成都的卖水人
1.①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②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③卖水人收人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
2.①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②打牙祭的内容,使对留饭的叙写更具体,也是对成都风俗的介绍,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激发了读者兴趣。
3.①设置了“挑水人赤足究竟是为什么”的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也使行文生出波澜。②以设问句强调挑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了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
4.①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②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③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④表达对挑水卖这一职业的消失及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
海上的父亲(虞燕)
1.示例: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为着家人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工作;(1分)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1分)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为了千吨货轮的水手长。(1分)(共3分)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听到的坏消息比作渔网上的铁坠子,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当时心情的沉重和对父亲安危的担忧。(1分)
(2)“提起”“带动”“旋转”“撇出”这一系列动作父亲已经做了千百遍,一切都是那样熟练自如,(1分)“正中”写出父亲动作的精准,表现出他作为水手长的突出能力和自信。(1分)
3.文章开头写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海洋的“深广”“动荡”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1分)结尾写父亲身后的大海广阔、平静,暗示了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父亲已历练得沉稳,内敛。(1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1分)(共3分)
4.示例:
船——木帆船、机帆船、千吨货船,厨师、水手、水手长。船的变换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父亲的蜕变,成长,映衬出父亲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答出父亲形象给1分,语句流畅,能表述船与父亲的关系给1分。)
芦苇花的精魂(扶云)
【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芦苇花具有的“精魂”: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诠释了“空即富有”的哲理;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展现出对生命的抗争精神。结合“我”的女性朋友、张定宇医生等人的事迹,文章借物抒情,讴歌了具有“芦苇花”精神那样坚韧品质、给人带来温暖的奉献精神的人。
芦苇花的精魂
【解答】(1)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文章第②段写到菊花,是把“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其作用可结合本段文字中的“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分析,从情感的角度看,也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本题也可以从衬托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语句“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的意思是:因为有“芦苇花”和“落日”的映衬点缀,使得整个芦苇荡给人带来温暖和美好,让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冬天的清冷”。作答时抓住“清冷”“温暖”“美”三个词语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要抓住芦苇花和张定宇之间的相似点进行分析作答。阅读文章第⑧⑨段可知,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心,与罕见的病魔进行抗争,与时间赛跑,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而芦苇花要在每年三月烧做草木灰,初春挺立的芦苇花所展现的是其对生命的最后抗争。从中可以看出:“芦苇花”“张定宇”都展现出了对生命的抗争和顽强品质。所以作者说“张定宇”就像初春的芦苇花一样。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可结合“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等内容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针对题目中“空也是富有”的理解,结合文章中的“芦苇花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可概括出芦苇的爱是深厚的,其表现出的精神是富有的。由此,联想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身份卑微,生活在困境中,却表现出来的是人间大爱的人来阐释作答即可。
答案:1.把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突出芦苇花的朴素和柔细,点明了芦苇花带给作者亲切感觉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
2.芦苇花和落日互相点缀,因此芦苇荡是温暖和美丽的,没有人们一般印象中冬天的清冷。
3.每年三月芦苇要烧做草木灰,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初春挺立的芦苇花展现的是生命的最后抗争;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与时间赛跑,就像初春的芦苇花一样;赞美了张定宇坚韧顽强的品质。
4.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诠释了“空即富有”的哲理;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展现出对生命的抗争精神。
5.芦苇的腹中是空洞的,却怕天太空寂,捧出自己的花来陪伴天,它的爱是深厚的,因此它的精神是富有的。正如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身份卑微、物质贫乏,或身处逆境,却拥有一颗大爱之心,精神无比富有。
【点评】表现手法包括象征、对比、烘托、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抑扬结合、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首尾照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