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解放:指妇女摆脱旧社会加之于自己的身体、思想、权力的束缚,实现男女平等、身体和思想自由的斗争过程。
相关章节: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022届二轮复习:
——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
探究一: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的具体表现。
家庭中的妇女:相夫教子,夫为妻纲——从属地位,家庭地位不独立
经济中的妇女:男耕女织——从事家庭副业,经济上不独立
道德中的妇女:
“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现代女性:婚姻自主、经济独立、男女平等
新“三从四德”1: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 四德: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
新“三从四德”2:老婆逛街要随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说错要盲从;老婆打骂要忍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交代要记得,老婆购物要等得。
1.(模拟题改编)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据此可知继昌隆缫丝厂
A.开实业救国风气之先 B.是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C.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 D.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开化
2.(原创题)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初建时简村附近乡人对新生产方式不理解,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操作不熟,机器容易伤人;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1881年南海县县令徐赓陛勒令其停办,继昌隆缫丝厂迁往澳门。这说明
A.机器生产不被近代社会接受 B.机器生产不适应中国社会需要
C.传统观念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D.清政府固守传统不接受新事物
妇女经济地位: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使妇女走进工厂,在经济上逐渐独立;但仍受传统社会观念束缚。
3.(模拟题)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同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
A.民众出行方式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B.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 D.近代交通运输扩大了人们的私人空间
4.(模拟题)近代有人作竹枝词描述南京富家女子结伴乘坐火车游上海的情景:“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诗中反映的是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社会剧变导致妇女地位的提升
C. 汽车和飞机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
妇女公共活动空间: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女性不得抛头露面、男女授受不清的观念,女性获得了更广阔的的社会公共空间。
妇人义当从夫,夫可出妻,妻不得自绝于夫。若背弃其夫而逃走出外者杖一百,从夫嫁卖;因在逃而辄自改嫁者,绞。
——《清律》
5.(原创题)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这些规定
A.推动了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 B.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C.彻底摒弃了传统落后的婚姻习俗 D.从法律上确认了女性婚姻自由权
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勿罪;妻殴夫,耐为隶妾……妇贼伤、殴詈夫之泰父母、主母、后母,皆弃市”。
——《张家山汉简》
妇女法律地位:由传统社会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到近代逐渐取得婚姻自由平等权。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生于1896年,在22岁那年,
由家人做主她嫁给一个富家子弟。她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上世纪
20年代出国留洋,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沐浴欧
风美雨,她是一位新派的女性。张爱玲曾回忆自己的母亲说:“我
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母亲立在镜子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
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黄逸梵的丈
夫张志沂颇有才学,但拒绝接受新思想,沉迷于鸦片与舞女之间无可自拔。接受了新思想的黄逸梵因无法容忍丈夫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惯他无所作为,最终选择与丈夫离婚,黄逸梵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主动离婚的女性。
——百度百科词条“黄逸梵”
中国第一位主动离婚的女性
妇女婚姻权:随着西方近代女权思想的传播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逐渐成为中国近代进步女性基本信念。
6.(原创题)妇女裹足是旧社会的陋习,男性对“三寸金莲”的执迷使妇女身心的摧残。近代以来,放足、天足受到新时代女性的推崇。由缠足到放足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审美观念的变化 B.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C.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D.妇女追求自身的解放
7.(原创题)关于近代旗袍的起源问题,周锡保先生认为近代旗袍源于清代旗女的旗装。清代旗装的裁制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而民国旗袍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受到了追捧,20世纪20年代成为最普遍的女性服装。从旗装到民国旗袍的变化反映了
A.近代旗袍的特点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 B.旗袍的流行是女权主义者推动的结果
C.旗袍的流行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激荡 D.清政府的改革推动了旗袍文化的形成
妇女服饰变迁:服饰变迁体现了妇女追求身体解放和思想解放的过程。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以传教为目的,通过办教会学校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文化干涉。这期间一些女传教士,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女子学校。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强国必须从重视女子教育开始,而且主张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接受学校教育,于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官绅开始创办女子学校。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经正女学,成为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封建统治,实施“新政”,调整教育制度,推动了女子学校的创办。一些接受过学校教育的进步女性,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业积极倡导兴办女学。1907年清政府将女学纳入学制系统。民国初年学制规定初小可男女同学,女子可以接受中等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子教育开始受到社会重视,高等学校实现男女同校,使两千年来男女受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有所改观。
——摘编自吉林大学梁妍硕士论文《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1840—1919)》
9.(原创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和进步女性的倡导;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了教育制度的近代化;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影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妇女获得了受教育权,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妇女教育权:近代的思想解放和进步人士的倡导推动了女子受教育权利的发展。
1912年3月3日通过的《中国同盟会总章程》将“主张男女平等”写进同盟会政治纲领。但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对女子参政权最初规定,引起了女界极大不满。女界领袖唐群英等25人上书孙中山要求在《临时约法》第二章第5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下的“无阶级、种族、宗教之分”中间加入“男女”二字以示公允,被临时参议院拒绝。3月20日唐群英等人组织一部分妇女包围参议院,闯入议会,打碎议会玻璃,踢到卫兵,翌日又举行示威游行,最后由孙中山出面调停才暂告平息。袁世凯上台后采用强力手段镇压女权运动,自辛亥革命以来进行近两年的妇女参政运动最终失败。
——(韩)尹美英《中国近代妇女参政运动》
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五四宪法
妇女参政权: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真正获得了平等的参政权。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
材料一 五年余以来,我们的妇女工作是有成绩的。……缺乏真实的群众基础这种脱离妇女群众的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倾向,是使妇女工作停滞不能更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原因。……因此:(一)各地妇委妇救要以研究组织农村妇女个体与集体的生产为首要工作……(四)尽量减少对农村妇女群众不必要的动员,减少开会,爱惜她们的人力物力,使她们有更大力量从事生产;(五)妨碍身体健康致影响生产的,如小脚及不注意卫生等,应当鼓励妇女改革之;(六)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如提高生产技术,认识有关生产的文字,编制在生产时歌唱的小调等。
——《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1943年2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妇女工作的核心并分析《决定》提出的背景。
背景:①党的工作存在脱离妇女群众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
②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成年男子 参军参战,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③团结妇女群众应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经济封锁的需要;
④中共坚持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核心: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材料二 (二)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方针,仍应以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加生产视为妇女工作的基本环节……加强对于妇女的教育工作。(三)村级妇女代表会议委员会,贯彻决议,主持日常工作。(四)必须大胆培养、放手使用和提拔大批的党与非党的女干部,到各种工作岗位上去,并加强各级妇女组织的干部。(五)全党必须全面地认识动员广大妇女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更加加强领导妇女工作,贯彻全党做妇女工作的方针。(六)为适应全国革命发展的需要,集中妇女的战斗力量……(为)建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而奋斗。为此特决定……于1949年春季召开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决定》(1948年12月)
(2)与材料一相比1948年《决定》的主要不同并分析1948年《决定》提出的意义。
不同:注重激发妇女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意义:①有利于妇女解放,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②有利于调动妇女革命积极性,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③有利于凝聚新政权创建和经济建设的力量;
④体现中共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彻底性和广泛性。
1.(2021 全国乙卷T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2.(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T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3.(2017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T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4.(2021 湖北高考T10)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新时代的女性正在奋力拼搏,续写着一个个“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铿锵誓言。
总结:
1.近代以来妇女解放的表现: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妇女经济地位的独立;
②物质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使妇女公共活动空间得到拓展;
③法律制度的近代转型使妇女在法律地位上平等;
④思想解放推动妇女婚姻自由;
⑤近代教育兴起使妇女获得受教育权;
⑥服饰变迁推动妇女身体与思想解放;
⑦民主政治的最终实现使妇女获得平等参政权;
2.近代以来妇女解放的推动因素:
①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的传播;
②政治变革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④西方物质文化传入推动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观念变迁;
⑤进步人士和女权主义者的推动;
⑥中共共产党对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视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