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04 08: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列强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义和团兴起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丑条约》签订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关系.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主要过程。
教学重点 1.《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义和团所代表的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总结三次侵华战争,三批侵华条约,并比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历史发展顺序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1894)———(1895)———(1895—)——(1898)———(1900)————(1900)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2.开始的标志:德国抢占胶州湾
3.表现:
1)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
4.破产: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三.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
2.时间:1898.10——1900
3.口号:“扶清灭洋”
4.过程:
1)兴起: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进入京津:
①l900年夏,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②清政府改用“招抚”方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涌入京津。
3)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6.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7.特点:
1)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8.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9.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
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
④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
综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10.启示:旧式的农民革命不能救中国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过程:天津——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
4)条约:《辛丑条约》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确立
6)《辛丑条约》的影响:
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清朝官兵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他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总结:
1)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影响。
板书设计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历史发展顺序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义和团运动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