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说课稿和相关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说课稿和相关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2 16:34:27

文档简介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 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
教学重点
) (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2 课时
(
教学课时
)第 一 课 时
(
课时目标
)
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 11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
教学过程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世界的奇妙之处。(重点)
(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

)教师口述:你仔细观察过我们这个奇妙的世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这个奇妙的世界。( 板书 我们奇妙的世界)
初读课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初读情况,完成《课前预习单》的内容。
(1)会读生字,积累多音字。
(

)呈(chéng) 雕(diāo) 幻(huàn) 辉(huī) 芒(máng) 剑(jiàn) 型(xíng)
1
mó(模型)

mú(模样)
jiàng(降落)

xiáng(投降)
认读指导:注意“呈、型、芒”是后鼻音,“幻、剑”是前鼻音。
(2)会写生字,辨字组词。
(

)呈(呈现) 幻(幻影) 诱(诱惑) 润(滋润) 芒(芒种) 冰(冰雪) 吴(吴国) 幼(幼儿) 锈(铁锈) 涧(山涧) 茫(茫茫) 冻(冷冻)
剑(刀剑) 普(普通) 通(通过) 模(模型) 型(型号) 脸(脸色) 谱(曲谱) 诵(背诵) 摸(摸索) 刑(刑罚)
书写指导:“幻”的右边不是“力”,“润”的里面是“王”不是“玉”。
(3)抄写词语,写同类词。
练奇妙 呈现 变幻 群星 奇迹 诱人 圆润 感叹 光芒 冰柱
锋利 刀剑 普通 模型 存在 无穷
AABC 式词语:翩翩起舞 依依不舍 楚楚动人 娓娓动听
AABB 式词语:噼噼啪啪 叮叮当当 叮叮咚咚 滴滴答答
(4)查字典,解释重点词语。
(

)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雕饰 :雕刻并装饰。
余晖:傍晚的阳光。降临:来到;来临。
闪烁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诱人:吸引人的。
光辉:闪烁耀眼的光。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领略 :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

)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预设: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作者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小组交流,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预设: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直接点出世界是奇妙的。
第二部分(第 2-16 自然段):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世界的奇妙。第三部分(第 17、18 自然段):说明世界的奇妙之处需要我们去寻找。
相互交流,想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预设:全文是围绕“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天空和大地的奇妙的,说说表示此顺序的词语有哪些。
预设:作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天空和大地的奇妙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有:清晨、一天结束、黑夜降临这些表示一天中时间变化的词语和夏日、秋天、冬天这些表示四季的先后 顺序的词语。
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具体描写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

)课后作业
自主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内容。
学习完成《课后积累单》本课的内容。
(
188
) (
点典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R


)
第 二 课 时
(
课时目标
)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重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
教学过程
)
(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天空和大地的景象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奇妙景象。(板书 我们奇妙的世界)
(

)品读释疑
指导品读第一部分。(板书 总——奇妙)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对“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如:天空中的每一朵云彩、每一颗星星,大地上的每一粒种子、每一片落叶都是神奇的、有生命的,都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指导品读第二部分。
结合关键语句,说说作者描写了天空的哪些奇妙景象。( 板书 分 天空)
预设:“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太阳的样子形象直观地写了出来,表现了天空颜色变化和太阳升起的奇妙。( 板书 清晨日出)
预设:“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
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云彩的变化多端,又引起了读者的无
限遐想。( 板书 空中云彩)
预设:“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噼噼啪啪”这个拟声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雨很大。( 板书 雨点噼啪)
预设:“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许多”“水洼”说明了雨很大,照应了前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世界的奇妙、有趣。( 板书雨水如镜)
预设:“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不
时”“变幻”说明了落日的变化与美丽。写出了落日的动态美和色彩美。( 板书 美丽落日)
预设:“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 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千千万万”“极小”说明了星星多而小。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星光的美丽。
( 板书 群星闪耀)
结合关键语句,说说作者描写了大地的哪些奇妙景象。( 板书 大地)
预设:“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 花很漂亮。”这句话写出了种子变成植物的生长过程。( 板书 植物的生长)
预设:“我们能看到各种水果诱人的颜色,圆润的鲜红色的樱桃,深紫色的李子,浅黄色的梨。”“诱人”一词写出了水果的色泽引人注目。此句写出了水果的诱人色泽。( 板书 水果的颜色)
预设:“夏日,在大树下乘凉,我们会感叹,大树带来这么多绿荫。”这句话写出了在树荫下乘凉的舒适与惬意。( 板书 树荫下乘凉)
预设:“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到来了,那时,道路上好像洒满了光芒。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秋天瓜果成熟,很多植物的叶子变黄了,道路上一片金黄,飞舞的蝴蝶把秋天点缀得更加美丽。(板书金色光辉)“鸟儿为了建造它们的房子,衔着泥土振翅飞翔。”
鸟儿们衔着树枝和泥土造房子。( 板书 飞鸟衔泥)“我们领略秋风的劲吹——树枝颤动,树叶
飘落。”秋风飒飒,吹动树叶,它们颤动着,一片又一片地飘落。( 板书 秋风劲吹)
预设:“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柱比喻 成刀剑,将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比喻成珍珠,既写出了冬天的寒冷,又写出了气温的变化使
得冰雪也发生了变化,点出了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 冰雪变化)
指导品读第三部分。
自由默读第三部分,说说怎样才能发现奇妙的事物。
预设:仔细观察和寻找,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发现奇妙的事物。( 板书 总——寻找奇妙)
(

)拓展延伸
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会呈现出哪些奇妙的形状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预设:在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飘动着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它们在天空中顽皮地嬉戏着,有时候像一只自由自在的白蝴蝶,悠然地起舞;有时候像一群小白兔,蹦蹦跳跳的;有时又好像一群野马,在蓝天下奔驰……
在大树下乘凉,我们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预设:我们会感叹:这大树多么繁茂啊!它给人们带来了绿荫,把世界装扮得更加美丽啦。我们也要做一片绿叶,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己。
(
190
) (
点典教案三年级语文·下(R


)
(

)写法探究
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独特之处,在描写事物的时候,要抓住这些特点。
方法:(1)仔细观察。按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等顺序观察。(2) 抓特征。抓住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地方进行重点描写,可以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特点。(3)写具体。运用拟人、比喻、对比、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举例:庐山的云雾是那样与众不同,它不是从空中飘来的,而是从山谷中喷出来的。它聚拢容易,
散开又是那么迅速;浓时遮天盖日,薄时如轻纱飘浮,给庐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奇特梦幻的云雾衬托着青绿的山峰,走近它,让人有置身仙山、凌云驾雾的感觉。
品评:这段文字从庐山云雾的出现方式和速度以及浓度变化这几个方面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与众不同。
(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具体描写天空和大地绚丽的色彩、多变的景象,写出了世界的奇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奇妙世界的热爱。( 板书 热爱自然)
(

)课堂小结
本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先总写这个世界很奇妙,再具体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进行描写,最后又总写这个世界上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文章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们学习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

)课后作业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不少美好的事物,认真观察后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一写。
(
课后反思
)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内容是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世界的奇妙的,感悟世界的奇妙,学
习把事物写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文章内容、结构,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训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文中描写的都是普通的事物,但是如果不留心观察,也难以发现它们的奇妙之处,
(


总——奇妙
天空
清晨日出
空中云彩
雨点噼啪
雨水如镜美丽落日
群星
闪耀
我们奇妙的世界

植物的生长 水果的颜色 树荫下乘凉
热爱自然
大地
金色光辉 飞鸟衔泥 秋风劲吹 冰雪变化
总——寻找奇妙
)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举例子、提问、收集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发现普通事物的不同之处。还需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主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30
) (
点典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R


)22.《这个奇妙的世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个奇妙的世界》是英国作家彼得·西摩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通过具体描写天空的缤纷色彩,奇妙形状和大地上丰富的财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篇幅不长,但文质兼美,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描写的细致生动,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挚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在作者的眼中,每一片云彩,每一颗星星、每一粒种子、每一滴水珠都充满了神奇,从而引导学生去认真实感受生活中的美,做一个观察细致,用心生活的人。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词典完全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破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学生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对自然界的现象熟视无睹,有的学生不注意观察,所以要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作出自己的判断。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留心观察的学习习惯。《语文课标》指出:要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能主动探究学习。所以本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外,把重点放在自学能力和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做准备。
3、关注对学生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与能力
(1)掌握生字音、形、意。(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世界的奇妙。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会自主积累。
(2)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将细心观察生活的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
四 、教学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以生活观察为基础,以朗读为方法,以思考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激情导入,指导自学本课生字词,指导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学习作者描写天空的部分,体会写法。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的写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明确作者的观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
(1)让学生提前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并且和家长进行交流观察体会。
(2)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搜集一些世界奇妙的图片和相关文字。
2、谈话导入,展示成果
首先和同学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请他们谈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也可以结合展示资料加以说明。
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语气,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有层次的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合作探究、了解写法。
学生经认真听——自读——自悟——讨论,完全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天空和大地分别展示了哪些财富,是怎样抓住事物或景色特点来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通过给课文中的“·····”补白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5、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关于作业设计,立足以读到写,以写到用,首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默读到背诵最后到积累下来,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中的发现。
1第22课 我们奇妙的世界
美丽的小山村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作者按什么顺序,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小山村的美丽?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
我的姥姥家,住在一个小山村。那里可真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啊!
  一到春天,村内村外,满山遍野,都开满了鲜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有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像是约好了似的,争相开放。这样的景象,保准能让你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待到夏天,那里绿树成荫,流水潺(chán)潺,鸟语花香,令人心驰神往。不信,你看那树下,都挤满了乘凉的人,滔滔不绝地说着什么,也有旁若无人地唱着歌的,欢乐极了。
  到了秋天,那里花果飘香,令人心醉。就连果实宝宝似乎都抢着对农民伯伯说,“快来摘我吧,我可甜了”。你挤我,我挤你,都争着抢着往农民伯伯的罗筐里跑。跑得快的摆出一脸的傲气;跑得慢的露出羡慕的眼神,像是在开展秋季赛跑呢。
  到了冬天白雪皑(ái)皑的时候,孩子们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耍,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你瞧,有的小朋友在雪地上打着滚,还有的直接把雪送到嘴里,美滋滋地吃着呢。
这就是我姥姥家的小山村,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参考答案:
1.按照一年四季的先后顺序,从春天的鲜花、夏天的树荫、秋天的水果和冬天的雪地四个方面写了小山村的美丽。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热爱与赞美。
家乡的大海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家乡的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大海的,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有哪些?
原文:
我的家乡,有我最爱的浩瀚的大海。它宽广辽阔,浩浩荡荡,神秘莫测。它有时波涛汹涌,像只猛虎;有时风平浪静,像一面镜子;有时微波粼粼,金光闪烁,如仙境一般。
早晨,海面是那么明静透亮,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舞。海水哗哗地冲上海滩,飞溅起洁白闪光的波浪,波浪渐渐地向岸边移来,越来越近,冲在沙滩上,泛出了白花,溅起了水珠,又回到了海里去了。如果你向远处一望,海水和天空似乎是同一种颜色,已经分不清哪儿是海,哪儿是天空,海和天好像连在了一起。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黄昏涨潮的时候,大海却变成另一副模样。它变得像一个无边的战场。海风吹着尖厉的号角声,海浪似乎是千百乘铁骑, 向海岸猛烈的攻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岸上千斤重的大石,给它轻轻一拂,就淹没到海地去了。
到了晚上,狂怒的大海平静了,光线也渐渐暗了下去,好像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瓶,天幕上染了一层深蓝色,簇拥(cù yōng)着盈盈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月光悄悄地照在大海上,海面上鳞光熠熠(yì yì),好似千万条银色的鱼儿在海中跳跃游戏。盈盈的海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了回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大海上一片寂静。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睡觉了似的。在平静、深暗的岩石上,月光辟了一条狭长的明亮的路,闪闪地颤动,银蛇舞动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块宝石。它和那海面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面纱。那不是狂暴的不可测的可怕的秘密,那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这就是家乡的大海,它是我依恋的地方……
参考答案:
1.家乡的大海的特点:宽广辽阔,浩浩荡荡,神秘莫测。它有时波涛汹涌,像只猛虎;有时风平浪静,像位温柔的母亲;有时微波粼粼,金光闪烁,如仙境一般。
2.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有:早晨、黄昏、晚上。
123海底世界
(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 10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认识多音字“差”,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
教学重点
) (
教学难点
) (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
课时目标
)
会认本课的 10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认识多音字“差”,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重点)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
教学过程
)
(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大海有关的课文《海底世界》。让我 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那奇异的世界吧!(板书 海底世界)
(

)相关介绍
海洋中生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受到光线、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水深不超过 200 米的浅海区,光线较充足,水温较高,促使该区域海洋生物繁茂。此水域植物以藻类和菌类为主, 动物以各种鱼虾蟹贝为主。200 米至1000 米的水域称为海洋中层,光线、水温、压力都发生了变化。生活在这里的鱼相对较少,有比目鱼、鲨鱼等。1000 米至4000 米的水域称半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
1
没有风浪冲击。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动物与海洋中层相比,大为减少。5000 米以下为深海层, 生物稀少,但也有生命存在,一些深海鱼就生活在此区域。
(

)初读课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初读情况,完成《课前预习单》本课的内容。
(1)会读生字,辨多音字。
练 窃(qiè) 私(sī) 警(jǐng) 肌(jī) 章(zhāng) 差(chā)
胞(bāo) 达(dá) 煤(méi) 储(chǔ) 属(shǔ)
chā(差别)
chà(差不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
níng(宁静)
宁 参
nìng(宁愿)
cān(参加) shēn(人参) cēn(参差)
认读指导:“章、差、储、属”是翘舌音,“私”是平舌音。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练宁(宁静) 官(官场) 汪(汪洋) 险(危险) 参(参加) 攻(攻击)
推(推送) 迅(迅速) 速(速度) 退(退出) 煤(煤炭) 铁(铁锈)
书写指导:“推”的右边是“隹”,“速”的第七笔是点,不是捺;“官”的下部是“ ”不是“吕”; “攻”的右边是“攵”不是“ㄆ”。
(3)积累词语,巧学搭配。
练 海底 宁静 器官 行进 危险 海参 攻击 反推力
迅速 后退 轮船 地球 长途 生物 石油 天然气
(波涛澎湃)的大海 (奇异)的景色 (宁静)的海底 (迅速)地后退 (多种多样)的植物 (物产丰富)的世界 (稀有)的金属
(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宁静:(环境、心情)安静。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打鼾:睡着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粗重的声音。
警报:通过电台、电视台或用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储量:(自然资源)储藏量。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

)细读课文
自由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预设: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度、声音、动物、植物和矿藏这几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
自由讨论,说说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预设: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预设: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点明课文要介绍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 2 到 6 自然段):从海底的宁静与明暗,海底动物的声音,海里动物的活动方法, 海底的植物,海底的矿产这五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海底世界。
第三部分(第 7 自然段):概括地写出了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全班交流,以课文的第 4 自然段和第 5 自然段为例,说说这两段分别是围绕什么写的,作者又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把内容写清楚的。
预设:第 4 自然段的中心句是“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作者是运用列数字、举例
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把海参、身体像梭子的鱼、乌贼和章鱼、贝类这 5 种海洋生物的活动
方式写清楚的。第 5 自然段是围绕“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这句话写的,作者是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海底植物的颜色和大小写清楚的。
(

)课后作业
找出你喜欢的句段摘抄下来,并和同学说说这段话好在哪里。
学习《课后积累单》本课的内容。
第 二 课 时
(
课时目标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
初步学习整合信息,能介绍一种事物,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难点)
(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
教学过程
)
(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海底世界是非常奇异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海底世界的。(板书 海底世界)
(

)再读课文
朗读第 1 自然段,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预设:“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以问句开头易引起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关注,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板书 总起: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说说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板书 分写)
预设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从“波涛澎湃”和“宁静”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反衬出海底的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真实地写出了海底的宁静。海底不仅宁静而且还黑暗,“在
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把会发光的鱼比喻成星星,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和探索的欲望。( 板书 宁静、黑暗)
预设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底
动物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这个排比句用了 3个拟声词,对海底动物的声音进行了具体描摹。接着作者又具体列举了动物发出声音的三种情况“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
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板书 动物发声)
预设 3:海里的动物有很多种活动方式,“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海参的前进速度很慢。“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 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这种
鱼游动的速度很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写出了乌
贼和章鱼与众不同的活动方式。“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贝类活动方法的不同。( 板书 动物的活动方法各异)
预设 4:海底植物的差异也很大,“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说明海底植物颜色各异。
“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这两句话说明了海藻有大有小、形态各异。( 板书 植物的差异大)
预设 5:海底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
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板书 资源丰富)
(

)品读释疑
第 2 自然段写了海底很宁静,第 3 自然段又写海底有各种声音,这矛盾吗?为什么?
预设:不矛盾。因为第 2 自然段的“宁静”说的是由于海水很深,风浪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
十米深的地方,因此海底是宁静的;而第 3 自然段说海底有各种声音指的是动物们发出的声音, 因为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太小了,无法打破海底的宁静,所以,这样写并不矛盾。这样 写的好处是以声衬静更显寂静,这也体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之处。
除了课本中提到的五种海洋动物,你还知道哪些海洋动物,它们是怎样活动的?
预设:我还知道吸盘鱼、水母和深海鱼类。吸盘鱼用吸盘附在船底或其他大鱼、海兽身上作免费的旅行;水母依靠收缩外壳挤压内腔喷出水流来推动自己活动;深海鱼类通过鳍、摆动身体 等方式进行活动。
第 2、3 自然段与第 4、5、6 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与物产丰富有什么关联? 预设:第 2、3 自然段侧重从明暗和声音两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也表现了海底物产丰富,如:“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既写出
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又表明海底有许多动物,物产丰富。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出景色的奇 异,如:“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既说明海底植物多,也表现了它们的美丽、奇异。
(

)方法探究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
列数字是从数量方面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能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本文的第 2 自然段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句中用具体数字说明了海底的宁静和随着海洋深度的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水越深就越黑暗;在第 5 自然段中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海底藻类的不同特点。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让我们对海底世界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度、声音、动物的活动方法、植物和矿藏这几个方
面介绍了海底世界,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板书 总结: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从而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世界的兴趣。(板书 热爱自然、探索世界)
(

)课堂小结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第 3 题,体会文章中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请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物体的特点。
(
课后反思
)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寻找问题的答案,实
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图片、视频等资源,给学生设置多种情景,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问题和进行小练笔的
时间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总起: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宁静、黑暗
动物发声
海底世界
分写
动物的活动方法各异
植物的差异大
资源丰富
热爱自然、
探索世界
总结: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
(
30
) (
点典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R


)23.《海底世界》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海底是一个暗中有光的世界。
师板书 暗中有光
师:想不想到这样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呢?
生齐声: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步入海底世界。
播放海底世界的录象片,2分钟后录象结束……(生发出慨叹声)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是意犹未尽呀,这样吧,现在让我们去品位一下书中的文字,相信那里的海底世界也会让你留恋忘返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3——6自然段,看看你对哪个自然段最感兴趣?
生汇报,喜欢哪个自然段的都有,但大部分孩子对三、四自然段最感兴趣。
师:这样吧,现在你们可以自由组合,然后选择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你们最感兴趣的那一段,一会汇报给全班同学,好吗?
生在小组内讨论研究,教师巡视,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大约5分钟时间。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结果?
1、柴华小组汇报: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们是用背诵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的,请同学们听我们的背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小组有感情地齐背)
师:你们小组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一段背下来了,那你们能不能说说,你们怎么背得这么快,把你们的好办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好吗?
柴华:我们是先把这一段读一下,看看每句话写的是什么,然后根据我们的理解就把这段背下来了。
师:小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郭小凡:第一句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是提出疑问,第二句“不是的。”回答了第一句的问题。第三句写了海底的动物常常窃窃私语。
师:海底的动物窃窃私语说了什么,我们能听到吗?
生:不能。
师:老师现在想看看什么样才算是窃窃私语,你们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们都和周围伙伴一起窃窃私语。
师:海底的动物们呀就和你们一样,也经常这样窃窃私语,那你们小组快发给全班每个学生每人一个水中听音器,让我们去听听,海底的动物都发出那些声音?
杨路:“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象在打鼾……”
师:杨路说的这一句话写得真有趣,有哪个小组把这句话积累下来了吗?
有三个小组举手。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这句话,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积累的这句话和书中的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出示: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嗡嗡,有的啾啾,有的汪汪,有的在打鼾……
李成龙:老师积累的这句话没有写出海底的动物和谁发出的声音一样。
吕欣桐:读起来感觉不完整。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更好一些呢?
赵丹:书中那一句比较好,因为把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用我们比较熟悉的陆地上的小动物的叫声来比较,我们听起来就觉得很亲切,很熟悉。
师:其他同学同意赵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就读出你们对这些小动物的喜爱,读出这些声音的有趣,你们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导朗读)
指读三名同学,老师和学生对他们的朗读有适当的评价,最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海底除了这些声音还有可能发出哪些声音呢?你们也可以用书中这种方式来说,好吗?现在下面自己试着说一说。
陈诗奇: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小牛一样哞哞,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还好象在唱歌……
曹晶: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小猪一样吭吭,有的像小青蛙一样呱呱,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还好象在演奏……
……
师:你们说得真好,海底就有可能发出你们所说的这些声音,但作者没有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表示。
周朋娇:海底的动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我还查到资料,上面说海底有一种鱼可以模仿人的声音,但他们只能发出“哈哈哈”的声音,就好象人在笑一样。
师:你查找的资料让老师和全班同学都觉得很神奇,谢谢你!现在我们来想一想海底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声音呢?
生:因为海底的鱼多,鱼的种类多。
师:这么多有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象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还真热闹,如果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可以用哪四个字呢?
生:静中有声(板书)
师:这一段前三句只是概括地告诉我们海底有很多声音,后面才具体地说出都有哪些声音,这样先概括后具体,使句与句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现在让我们一同再来奏响这美妙的海底乐章。(已经背下来的可以背诵)
师:现在我们来继续汇报,好吗?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海底动物的运动方式,我们是用表演的形式来汇报。(板书:动物)
甲:我是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然后演示)
师:四米是多长?
生:四个桌子那么长。
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指导朗读)
乙:我是梭子鱼,我的身体象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其他火车还快。(演示)
丙和丁:我是乌贼他是章鱼,我们是一对好朋友,都是无脊椎动物。我们先向前喷水,靠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表演)
另外一个小组补充:我们小队画出了乌贼和章鱼靠水的反推力向后迅速退的图(到前面展示)
师:书上用准确的语言把各种小动物的运动方式写得特别清楚,你们小组能抓住书中的重点词句把海底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表演出来,你们更了不起。请回!(生鼓掌)
师:海底除了有这么多的鱼和植物外,还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5、6自然段。(板书植物、矿物)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海底世界不但暗中有光,而且静中有声,还有这么多植物,动物和矿物,在你眼中海底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生:(1)海底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因为海底有各种美丽的动物和植物。
(2)海底是个有趣的世界,因为海底的鱼类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3)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因为海底世界暗中有光、静中有声,还有那么多的植物和矿物。(板书:物产丰富、景色奇异)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面对这样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1)海底世界比陆地还要美丽,我真希望到真正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希望你的愿望早日实现)
(2)等我长大了,我要在海底建一座城市,请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到海底去生活。(谢谢你,到时候老师和全班同学一定会去的)
(3)海底这样美丽,我希望我们人类不要再破坏海底的环境,让海底的动物们也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师:相信你们的理想会在你们不断的努力下早日成为现实的,而你们所希望的一个环保的世界,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你们预习的过程中不但查找了大量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而且出了一张张精美的小报,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吧,谁愿意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小报,因为时间有限,你只选其中一个栏目来绍,好吗?
生:(1)我出的小报题目是《海的乐园》,其中我查找了大量带有“海”字的成语,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一下“海市蜃楼、海纳百川、海枯石烂、海底捞月、海角天涯……”
(2)我出的小报题目是《海之最》,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查找的有关海底世界之最,最大的哺乳动物是蓝鲸,最小的鱼是段虎鱼,最大的虾是龙虾,游得最快的鱼是旗鱼……
师:这样吧,给每名同学一次展示自己小报的机会,你可以向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你的小报,也可以向后面听课的老师介绍你的小报,开始吧!
(2分钟后)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对海底世界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关于大海,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现在好好掌握本领,这些奥秘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你们揭开!
这篇文章写自于30 多年以前了,对于课文的内容现在有很多已经不符合实际了,比如现在发现的海底的动物远不止三万种了,已经有几十万种了,老师希望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查找的大量资料,回家也来写一写你眼中的海底世界,好吗?
生:好!
师: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123.《海底世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读懂课文,从中了解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受到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3.认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有: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这一重点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大海的资料。
教具准备: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十六个字。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本文的教学我主要选用“自学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依据是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参加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再辅之议论法和情景感染法,真正把语文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会读书,重视朗读,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在多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想、划、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交流关于大海的资料,完成认识目标和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完成情感目标、基本技能目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
1、听写本生字、新词。
2、回顾大屏幕出示问题:(1)课文围绕第几自然段来写的?(2)哪些自然段写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请同学欣赏《海底世界》录相。看完后交流留下的印象。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
指名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的?这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是从黑暗中的发光鱼和海底的各种声音两方面来介绍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归纳板书,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予以想象,然后播放发光鱼录相,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海底景色奇异。了解海底声音时让学生齐读文中的原句,再听听海底各种声音的录音,最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2.自学4、5、6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自然段,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①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方面来介绍海底物产丰富的?
②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活动方法的?(从文中划出来,多读读)③介绍了哪些植物,文中是怎样描述它们的?④介绍了哪些矿物?
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植物种类多、活动形式多来了解海底物产丰富。
(2)自学完后全班交流。
交流海里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三万种时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用“已经知道”和“大约”来表明动物远不止这么多种,激发学生热爱大海,探索自然的兴趣。交流到海底动物活动方法时让学生完成大屏幕上的连线题。感情朗读体会海底动物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学生回答完后屏幕出示每种动物的图片,展示一部分实物标本。(画面和实物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理解课文的难度。)学生对海底植物描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屏幕出示画面增强直观感就可以了。在交流矿产时我会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应爱护海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四)总结写作方法
作者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先总的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了解海底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兴趣,最后又用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密。
(五)反馈练习
学生根据自学的内容及师的提示总结全文,完成板书。设计此练习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写一个片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处景物进行描写。
(七)板书
黑暗中光点闪烁
景色奇异
宁静中窃窃私语
海底世界动物知道三万多种
物产丰富植物多种多样
矿物蕴藏丰富
1第23课 海底世界
奇妙的海底世界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文中介绍了哪些生物与矿物?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当这悠扬悦耳的旋律响起,我的思绪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向一望无际的海洋。那儿有似黄金铺成的沙滩,有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贝壳,还有人们的欢笑声……但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却依然平静如故。风浪的最大限度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金灿灿的阳光虽然强烈,却照射不到海底。你也许迷惑不解地问:“在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生物如何生存呢?”是这样的:在这黑漆漆的深海里,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如挂在天边闪闪发光的星星,似公路两边的一盏盏电灯。
瞧,在陆地上大海龟跑不过兔子,可在海里却比兔子强多了。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海龟,小巧玲珑的脑袋,长着一双灵活透亮的大眼睛,身披灰褐色的甲壳,样子挺威武,背上有24个六边形的花纹,游动起来,就像个倒扣着的锅在移动。
嘿,大龙虾,全身披甲,一双钳子似的大蟹一张一张的,游过来,划过去,昂首挺胸,神采奕奕,犹如一位威武不屈的将军,又仿佛在向谁比划拳脚功夫……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咦,绽开的花朵,长胡子爷爷,分枝的鹿角,还有那直插云霄的利剑……美,太美了,叫人赞不绝口,这宛然一个童话世界。可是,仔细看,什么也不是,原来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珊瑚呀。
海底不仅有奇异的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稀有金属等资源,真是妙不可言,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吗?
参考答案:
1.文章中介绍了的生物有:大海龟、大龙虾、珊瑚;矿物有:煤、铁、石油、稀有金属等。
2. 文章通过写海底奇异的生物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我爱长江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文章中的长江有 和 的特点。
2.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原文: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宛如一条巨龙在祖国的大地上蜿蜒盘旋。
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侧的沱(tuó)沱河,从西向东流,经过11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流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年入海量达1万亿立方米。其支流众多,水系庞大,水能资源丰富,灌溉、航运都很发达。
长江不仅很长,而且还很美丽。早晨,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放射出万丈光芒。阳光洒在江面上,给江面镀上了一层金边。不时有大型游轮经过,汽笛声声,水波漾漾,别有一番景致。中午,太阳把江面照得金光闪闪、波光粼粼。只见一艘艘渔船、货船在江面上穿梭,江水唱响了欢快的歌儿,那歌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江面上不时翻腾出一朵朵金色的浪花,此时的长江呈现出一番快乐、繁忙的景象。傍晚,太阳渐渐西斜,在江面上撒下了金色的余辉。一阵江风吹来,江面上泛起了小小的涟漪(lián yī),倒映在江里的青山随着水波轻轻地晃动。此时,奔腾了一天的长江渐渐平静了下来。
我爱你长江!
参考答案:
1. 很长 美丽。
2. 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1海参
所属类别 : 动物
海参,属海参纲,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以及抗肿瘤等作用。随着海参价值知识的普及,海参逐渐进入百姓餐桌。生活环境决定海参品质。
中国通称的海参(Sea cucumber),包括所谓“海地瓜”的全部动物或指干海参。狭义指海参属。海参属是海参纲最大的属,包括120多种。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或Holothurioidea)1,100种无脊椎动物的统称。食用海参如海参属(Holothuria)、刺参属(Stichopus)和梅花参属(Thelonota)的种类。各地海洋中均有,多在浅水中,但有时也在深水中。主要产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参属的80~100种多在珊瑚礁。
海参又名刺参、海鼠、海黄瓜,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6亿年,古人发现“其性温补,足敌人参”,因补益作用而得名。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被视作为中餐的灵魂之一。
我国海域出产的可以食用的海参有20多种,其中刺参营养价值最高,主要产于黄海、渤海海域,也就是辽宁沿海和山东沿海等地,又称北方刺参。其形态特征是:体圆柱形,长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
海参本身没什么味道,怎么做都可以,这反倒成了烹饪手艺的试金石。内行的吃家为了品鉴餐馆的水平,经常会点海参料理,大厨的烹饪特性一吃便知。
有人说:“最先吃海参的人,肯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像生锈了一样红红的、长着肉刺的小型海参,是其丑怪同类中的丑怪,而且非常腥臭。不过,这种海参却是营养价值最高的。
清代大饮食家的代表人物文人袁枚在文中写道,用颜色相近的香菇、木耳等与海参搭配,风味甚佳。海参相当于海里的人参,之所以在中国很贵重,恐怕跟中国近海出产不多有关。因此自古以来,海参在中国的售价都很高。日本德川时代,长崎便将海参装在草袋里远销海外。除了海参,还有干鲍和鱼翅,这三种是日本对华出口的最高级海产品。
124火烧云 (精读课文)
(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 12个字,认识多音字“模”,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来描写事物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教学难点
) (
教学课时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
课时目标
)
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认识多音字“模”,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重点)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
教学过程
)
(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自然界有许多瑰丽的景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火烧云的美丽。(板书
火烧云)
(

)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等,1935 年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她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助读资料
日出或日落时,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一片,像火烧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作火烧云。日出时出现的叫朝霞,日落时出现的叫晚霞。这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红、橙、黄、绿等七 种颜色的太阳光中,红光穿过空气层的本领最强。在日出、日落时,到达地面的光要通过很厚 的空气层,如果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小尘埃或雾状水滴,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时的颜色就会呈 现橘红色,使飘浮在空中的云也染上了红色。
1
(

)初读课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

)檀(tán) 喂(wèi) 盈(yíng) 彤(tóng) 跪(guì) 庙(miào) 模(mú) 揉(róu)
(2)会写生字,并组词。
练必(必须) 胡(胡子) 灿(灿烂) 骑(骑马) 秒(分秒) 凶(凶悍)
猛(猛然) 接(接住) 庙(庙宇) 威(威武) 武(武功) 镇(镇定)
书写提示:“武”斜钩上没有撇,“镇”的右边是“真”,“猛”的第三笔撇不要出头,“威”不要少写右上方的点。
(3)积累词语,仿写同类词。
(

)火烧云 晚饭 胡子 金灿灿 凶猛 接着 威武 镇静ABB式词语:笑盈盈 红彤彤 金灿灿 白茫茫
AABB式词语:恍恍惚惚 叮叮当当 滴滴答答 浩浩荡荡
(4)巧学搭配。
练 (红彤彤)的火烧云 (金灿灿)的霞光 (凶猛)的大狗 (威武)的狮子
(金色)的胡子 (笑盈盈)地看着 (镇静)地蹲着
(

)细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出现时的奇妙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图景。
相互交流,说说课文围绕“变”写出了火烧云哪几个方面的变化。
预设:课文围绕“变”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火烧云绚丽多彩、变化多端的特点。
小组交流,火烧云来时,地面上事物的颜色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天上火烧云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预设:地面上:小孩子的脸、大白狗都变成了红色的,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喂猪的老头儿的胡子变成了金色的。天上的火烧云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还有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
小组交流,火烧云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火烧云的形状由“跪着的马”到“凶猛的狗”,到“威武的狮子”,再到“什么也不像”,表现了火烧云瞬息万变的特点。
作者在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时用了哪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试着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
预设: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时;这样的词语还有:一眨眼、一瞬间、转眼间、后来等。
(

)课后作业
学习《课后积累单》本课的内容。
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与理解。
朗读课文,背诵第 3~6 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
课时目标
)
了解火烧云的奇异 , 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来描写事物的方法。(难点)
(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
教学过程
)
(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和变化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作者是怎样将火烧云的特点描写清楚的。(板书 火烧云)
(

)品读释疑
指导品读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
勾画关键语句,说说火烧云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变化。
预设:“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这几句话既写出了火烧云带来的变化,又写出了人们欢乐的心情,还写出了火烧云鲜艳绚丽的色彩。“天
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红彤彤”的火烧云比作“火”,写出了火烧云鲜艳无比、光亮耀眼的特点。( 板书 上来: 天空像着了火)
指导品读第二部分(第 3-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写清楚的。( 板书 变化)
预设: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又多又快,“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表现了火烧云色彩绚丽、颜色多、变化快的特点。“葡萄灰”“梨黄” “茄子紫” 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像某些实物的颜色,生动具体地表现了火烧云的颜色之多。
( 板书 颜色:绚丽多彩)
预设:火烧云的形态多样、变化多端,先是像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形态还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忽然火烧云又像一条大狗,
“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如此丰富的想象,逼真的描述,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火烧云又像一头威武的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
拿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作比较,逼真地写出了火烧云的形状。(板书 形状:变化多端)
指导品读第三部分(第 7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下去的过程的。
预设:一时间,又觉得火烧云越来越模糊,“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本想着揉揉眼睛“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火烧云“一会儿工夫”就下去了。“一会儿” 和“一会儿工夫”等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不仅点明了火烧云变化的顺序,而且突出了火
烧云瞬息万变的特点。(板书 下去:什么也看不清)
(

)方法探究
巧用想象把景物写生动
在描写景物时,作者往往会根据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画面感,突出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还要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作者在描写火烧云时,把火烧云想象成大狗在向前跑,后面跟着几条小狗,想象丰富,描述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展开想象:想一想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 模仿课文写一段。
示例:天空中的火烧云变化真快啊!就在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一个小人偶,她扎着长长的辫子,穿着红红的短裙子。她拿着一朵小花在天空中跑来跑去,过了两三秒钟,小人偶的裙子变黄了, 长头发变短了,手里拿着的小花也不见了。观看的人们正在寻找小人偶的小花,小人偶又不见了。
(

)课文主旨
本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出现时的奇妙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 喜爱与赞美)
(

)课堂小结
课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使自然之美、景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语言富有韵律美,清新
(
202
) (
点典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R


)
动人。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变化多端。
(

)课后作业
积累表示时间很短的词。
发挥想象,写一写你平时常见的一种景物。
(
课后反思
)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和形状变化快的特点来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火烧云的特点,并能仿照课文的
描写方法,写一个描写火烧云变化的片段。
不足之处: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要求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情景,或展示火烧云的视频分享看到火烧云的感受,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同身受。在全班交流时,可以引
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特点写清楚的”这一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


火烧云
上来:天空像着了火
颜色:绚丽多彩
变化
形状:变化多端
喜爱与赞美
下去:什么也看不清
)
(
30
) (
点典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R


)24.《火烧云》教学实录
一、设计理念:
一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从语文课程角度出发,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语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2.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 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五、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这几天由于气候原因很多同学都发烧了,烧了好几天,妈妈可心疼了,一听说发烧大家都非常害怕。有一种事物,他可爱发烧了,每天早晨和晚上他都朝着太阳喊:“我要发烧!我要发烧!”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师:谁注意观察过火烧云,给我们描述一下。(没人举手)
师:咱班学生大多住在城市里,高楼大厦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视野的狭小使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美妙的自然景观,老师找了几幅火烧云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师:图片是静止的,拍的时候只能截取到一个点,而作家小红笔下的火烧云是动态的,要比这漂亮好多倍,快来读读课文欣赏一下。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
(出示:红彤彤、笑盈盈、金灿灿、一模一样、模糊)
师:找同学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火烧云的?
(生汇报,师板书:发生 发展变化 消失)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出示句1: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和句2: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对比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师:自己练练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己读三~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自由朗读)
生: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板书:颜色、形)
师:我觉得“形状”这个词用在这里不恰当,换个什么词呢?
生:形态。因为火烧云是动的,变化的,不能叫“形状”。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板书:态)
师: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你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板书:快)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我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的。
生:我从“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通通、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词知道了火烧云颜色变化非常多。(板书:多)
生:天空中不只这些颜色。我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知道的。
师: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生:苹果绿。
生:桃红。
生:玫瑰红。
生:杏黄。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生:五颜六色。
师:概括得好!
生:五彩缤纷。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斑斓。
生:五光十色。
师: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师:(出示填空)自己试着背一背。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的段落结构。)(学生自由背)
师:谁愿意带着感情给大家背一背?(全班同学举手)既然这么多的同学都愿意背,那么我们一起背诵这一段话。(学生有感情地齐背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的形态变化”
师:默读四~六自然段,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很多。
生:形态变化除了多以外,还有快。
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从“一会儿”、“忽然”体会到的。
生:还有“过了两三秒钟”、“一转眼”、“接着”。
师:当作者忽然看到天边出现一匹跪着的马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惊讶)可是还没看够,它就模糊了,找不到了,又会是什么心情?(惋惜)请你练习读四~六自然段,读出看见时的惊喜以及模糊时的惋惜。
(学生练读,指生读)
(四)体会写法,练习仿写
师: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写得如此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的呢?请小组同学交流,研究四~六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交流)
生:我觉得“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这是看到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是想到的。
师:也就是说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板书:看、想)
师:我们再细研究他的写法。“天空出现一匹马”是“出现”;“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是“样子”;“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是变化;“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是“消失”。
师:(手指大屛)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态变化的?
生: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来写的。
师:说的对。作者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烧云形态变化的特点。天空里还会有什么形态的云呢?只有动物吗?它出现时是什么样子呢?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大家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互相补充。
(学生说想象的画面,指生说)
(五)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能不能说一句赞美火烧云的话呢?
生:火烧云真是太美丽啦!
生:火烧云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变幻莫测。
生:火烧云是一位神奇的画师,他把天空打扮得五彩缤纷。
(六)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出示:

唐 王周
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fēi) 。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一分钟时间看你能记住几句?
学生背诵。
(七)作业
1.以“火烧云”或“礼花”为内容。想像它的形状,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写一段话。
2.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