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1 22: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
爱 莲 说
|周敦颐
即使身处高位也要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新课导入
古人对于山川风物,往往有自己的偏好。东坡喜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林逋喜梅喜鹤,“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人称“梅妻鹤子”;“形居尘俗而心栖天外”的周敦颐一生最钟情于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爱莲说》。
周敦颐
周敦颐(1017一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思想的鼻祖。因为故乡在营道濂溪,所以他把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人称他“濂溪先生”。
作者简介
《爱莲说》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季到来,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荷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爱莲说》。
写作背景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文体知识
颐(yí) 甚蕃(fán) 予(yú) 淤(yū)泥 蔓(màn) 隐逸(yì) 鲜(xiǎn)有闻 濯(zhuó)清涟(lián) 亵(xiè)玩 噫(yī) 宜(yí)
读准字音
听范读 正字音 划节奏
读准字音、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 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 (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yí)乎/众矣!
翻译方法
留(名词、古今同义词)
1
替(词语)
2
调(语序)
3
补(省略)
4
删(多余)
5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注意标黄的字。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疏通文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之:结构助词,“的”。
者:代词,指人或事物。
甚:很,非常。
蕃:多。
独 :只,唯独。
自:从。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疏通文意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予:我。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而:表示转折,却。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清水。涟,水波。
妖:艳丽。
通:贯通。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疏通文意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疏通文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认为。
之:结构助词,的。
隐逸:避居避世。此指菊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者也:表示判断,“……者,……也”。在主语后面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疏通文意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叹词,表示感慨。
之:结构助词,“的”。
鲜:少。(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寡廉鲜耻,鲜衣怒马)
闻:听闻。
同予者:同我一样的人。
宜:应当。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 小组讨论: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么品格?(5分钟)
品读·描写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小组合作 完成表格
语句 描写角度 莲的特点 君子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生长环境
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不会因环境的美好而不自持
庄重质朴
体态
体态
香气
姿态风度
姿态风度
花梗通达笔直
不旁逸斜出
给周围有意义的影响
洁净与笔直挺立
凛然不可侵犯
豁达大度
正直不苟
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高洁端庄
特立独行
雅致端庄

君子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攀附权贵
独立高洁
美名远扬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亭亭净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出淤泥而不染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作者并非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更为了写君子的品质。请你替作者发声,以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唯独喜爱莲,它____________,多么像____________。
例:
我唯独喜爱莲,它出淤泥而不染,多么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拓展训练
托物(莲)
言志(人的品质)

君子之德: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不慕富贵,
不趋炎附势。
写法探究
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水陆草木之花

牡丹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写法探究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这样写有何用意?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
花色艳丽,雍容华贵
品格高洁 超凡脱俗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正衬
反衬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陶后鲜有闻。
古义:少。 今义:新鲜。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可爱者甚蕃。
(值得)
不可亵玩焉。
(可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助词“的”)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 …也 ”表判断 )
(2)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3)倒装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按现代汉语应说“何人同予者?”即是“什么人同我一样?”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菊之爱”即“爱菊”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菊花”;同样“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牡丹之爱”即“爱牡丹”的倒装,可译为“喜爱牡丹”。)
小结
周敦颐爱莲,因为“莲”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豁达大度、正直不苟、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高洁端庄、特立独行、雅致端庄。周敦颐堪称真正的爱莲之人!也许有人不禁要问:“周敦颐何许人也?”
“君子”周敦颐
《宋史》中对周敦颐的记载:
① 担任分宁主簿,面对疑案,只审讯了一次就审清楚了;
② 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敢于和凶悍的上级争辩,为囚犯主持公道,使其免于一死;
③ 担任桂阳令,教郡守读书,政绩显著;
④ 担任南昌县令,百姓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
⑤ 担任合州判官,上级是非不分,对他态度不佳,他处之超然;
⑥ 担任广东转运判官,他洗冤昭雪,福泽万民,不辞劳苦,体察民生。
主旨句
《爱莲说》一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厌恶。作者爱莲的美好形象,更爱莲的君子品质。所以全文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托物言志
正衬与反衬
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德,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种写法——托物言志)
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朵寻常的花中。周敦颐爱莲,赞莲,文中却不仅仅写了“莲花”。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衬托,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将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相比较,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
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有什么异同
第一,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就是借某种事物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两篇短文都托所写之事物,表明作者的思想。
第二,两文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相同点:
不同点:
第一,这两篇短文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
《陋室铭》依托“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依托“莲花”的形象突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第二,《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将作者的独特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课后寄语
愿做那朵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做那朵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鲁迅写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作业超市
正衬与反衬
【必做】
1.掌握重点字词并背诵全文;
2.知训P63-65 辨识与记忆+课内阅读(一)(二)
【选做】
《海底两万里》22-24回+第二部 1-4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