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了这么多年“语文”你知道这个词的首创者是谁吗?
About
作者:张中行
Ye Shengtao
学习目标
1
2
3
略读课文,领会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小事。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精读课文,品味本文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贵品德。
积累词语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颠沛流离( )
感慨系之( )
shuài
shū
zhuó
kěn
pì
lóng
léi zhuì
tà
tuǒ tiē
huì juàn
chǐ
gǎn kǎi xì zhī
diān pèi liú lí
[释义] 感慨:因感触而慨叹。系:联系。有所感触,慨叹不已。形容感触很深。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修润】修改润色。
【譬如】比如。
【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积累词语
1.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 )
2.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3.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
4.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
5.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
6.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 )
7.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情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xuán]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作者简介
初识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于1932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图文并茂的语文课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和语文课本的总编辑。
他先后主编或编辑过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 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他规范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他编纂了汉语拼音方案,使学习汉语言变得简单,废除了烦琐复杂的古汉语旧制。
同时,他也是一位伯乐,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初识叶圣陶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1——2006.2)
男 98岁 河北 香河
哲学家
散文家
“燕园三老”之一
“未名四老”之一
学者
从事语文、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被季羡林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资料链接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书籍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1.讲究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抓住特征:是选择性阅读,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意。
自主略读,整体感知文意
——什么是略读?
概括“二三”事
自主略读,整体感知文意
——读题目,筛选文章写作要点
思考:你从文章题目中筛选出了哪些重要信息。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概括“二三”事
自主略读,整体感知文意
——读题目,筛选文章写作要点
文章的写作对象——“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文章主要写作内容——“二三事”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先生:对年龄比自己大的有学问有声望的人的敬称。
叶 圣 陶 先 生 二 三 事
自主略读,整体感知文意
——读题目,筛选文章写作要点
崇敬(情)
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罩上“双层的悲哀”。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教育人们铭记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理解叶老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概括“二三”事
略读课文,尽量在五分钟内读完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叶圣陶写了哪些事?试在相关自然段旁概括批注。
略读方法:(1)遇到与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2)注意每一段的首句,快速把握段意。
描标点、修改文章(3)
送客(4)
复信(5)
写文写话的风格(6)
文风重简洁(7)
规范“做”和“作”(8)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以小见大
“所谓二三事,是想写史传大事之外的一点零碎,与我个人有关,并且我认为值得说说的。”
待人厚:修改文章、送客、复信。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律己严:作文、做人,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归类“二三”事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略读3-8自然段,试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
感受作者的笔下,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类“二三”事
描标点、修改文章(3)——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送客(4)——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写文写话风格(6)——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文风重简洁(7)——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规范“做”和“作”(8)——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叙议结合
承上启下过渡句
归类“二三”事
描标点、修改文章(3)
送客(4)
复信(5)
待人厚
律己严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写文写话的风格(6)
文风重简洁(7)
规范“做”和“作”(8)
走近叶圣陶 感其宽
圈点批注
勾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批注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精读3-5自然段,找出叶圣陶先生的言、行,感受叶老的宽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旁边做好标注。从 段,看出叶圣陶是 (品质) 的人。
待人宽——听其言
1.“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不必客气”“千万不要慎重”这句看似客气的话,其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费事”,向对方解释了直接改的原因,让对方放下包袱。“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对对方的直接安慰,让对方彻底放下思想的包袱。叶圣陶先生的话语里透着温暖、谦虚与诚恳,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言”中的宽厚。
大胆改!
“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源于仁心,成于小节。
2.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待人宽——听其言
背景助读
文革中的张中行——文革十年,张中行在凄凉中告别了妻女,一个人回到了乡下,快要倒塌的老房子里,一住很多年。最惨痛的是没有北京户口,每次去北京探望妻女,都遭受几番羞辱。
文革中的叶圣陶——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语文课本没有了,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还要承受长期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内心的孤独和焦虑,一直萦绕心头。
十年动乱,叶老仍坚持真善美,关心我的处境,因为没见到我而悔恨。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月,叶老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让作者感念至深!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臧克家
结构脉络
结构脉络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回忆
立德
待人厚
律己严
思考
叶圣陶先生逝世
单一的孺,品德过人
修改文章、送客、回信
作文、做人以身作则
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品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