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鲁教版5.25《皇帝的新装》课件9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上鲁教版5.25《皇帝的新装》课件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4 08: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同学们,服饰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厚
重积淀,尤其在当今它已衍化为一种个性审
美追求的展示。穿衣的目的除去御寒保暖,还
在于蔽体遮羞。世界上是否会有看不见的衣
服?一个天才的想像。如果有这样的衣服可以
穿在身上,那么赤裸的身体倒成了能够看得
见的,可见,回答只能是没有。然而,有人却
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
骗倒了满京城的人……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
新装》,将给我们讲述故事的前
因后果……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皇帝的新装.swf1.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
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
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
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
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
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
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
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
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安徒生童话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
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
欧洲语言中的典故。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
乃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
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
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
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
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
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3、写作背景:《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
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
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
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
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
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
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
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
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
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
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
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
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
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
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
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炫耀( ) 滑稽( )钦( )差大臣
陛下( ) 头衔( )
称职( ) 自称( )
御聘( ) 赏赐( )
随声附和( ) 爵士( )
勋章( ) 骇人听闻( )xuànjībìxiánchènchengyùpìncìxūnhèjuéhàiqīn3.一字多音更衣( )
更多( )更衣的更:念gēng,当“改换”讲。辨析与“更多”的“更”,念gèng,当“越发”讲,音、义都不相同自称( )
相称( )自称的称:念chēng,当“说”讲。辨析与“相称”的“称”,念chèn,当“适合”、“配得上”讲,音、义都不相同。解词(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担任的职务。称,适合、
相当。使人听了十分吃惊。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精巧细致。报告(上级)。夸耀。成语接龙锦上添花( )( )( )骇人听闻( )( )( )花天酒地天长地久长风破浪闻风丧胆胆战心惊惊天动地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脉络请同学们默读猜想故事情节 这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像能力,极尽
夸张之能事。同学们边读边想,每到一个新情节的
开头,自己停下来去设想故事的发展情形,然后把
自己所想像的情节同课文作比较,体会安徒生丰富、
精妙的想像力。例如: 读到“为了穿得漂亮”,可以想像这个皇帝图漂亮到
了什么程度。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以想像这两个骗子会怎样
行骗。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
可以想像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可以想像这个皇帝
看到骗局又会有什么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可以想像
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会怎
么样。上当受骗的人是谁?皇帝骑士老百姓老大臣大臣欢迎光临看图说话20048517312358.wma 探究1、两个大臣是故意要欺骗皇帝的吗?
2、皇帝为什么会受骗?3、老百姓又为什么要说谎话?(老百姓说谎话的原因可能有多少种?)4、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 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老百姓:怕人嘲笑愚蠢;
怕招杀身之祸。小孩子:单纯;天真活泼,不懂得
人情世故无所顾忌读了--------------一句
一个 的皇帝
一群 的大臣分析人物特征 一个一眼都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哪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背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更深入一层。1、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骗助传揭受昏庸、愚蠢虚伪、自私、阿谀奉承怕被嘲笑、怕被杀头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思考:2、为什么在结尾处安排由孩子说出了真话?因为孩子天真活泼敢于说真话。3、“天真的声音”给我们什么启示?诚信诚实正直 光明磊落为人处世诚以待人 信以立身4、这则童话的主人公是谁? 主题是什么?
皇帝揭露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昏庸、愚蠢、虚伪、
腐朽的恶劣本质。升华后主题:自私自利是罪恶的
根源,无私才能无畏。体验拓展1、你对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如何评价?
2、你对皇帝被骗有何看法?皇帝的新装(丹麦)安徒生线索人物动作心理性格情节特点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说新装换衣服奇怪特性脱转扭睁大眼看了又看仔细看叫更骄傲爱虚荣愚蠢虚伪愚昧自欺欺人天真无邪装模作样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想像
夸张老大臣官员皇帝 (甲)“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位诚实的官员说①“陛下请看
②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③ “我什么也没看见④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⑤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⑥”
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⑦ “我十分满意!”
  《皇帝的新装》练习题1、选文出自 (国家)童家作家 的 ,他一生写了 篇杰出的童话作品。
2、在选文①、②、③、④、⑤、⑥、⑦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3、课文提示的深刻寓意是 ;批判了
一、阅读选文甲答题:
4、文段对皇帝的描写主要进地了 描写、 描写。
5、文段对皇帝的心理描写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中“骇人听闻”和“最可怕”二词描写了皇帝 的心理。
6、文段对皇帝的语言描写从语气上看,使用了 句式,在兴奋的语气中透射出皇帝 的心理。
7、文段中“诚实”一词具有强烈的 意味。
(乙)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的窗子里的人都说③乖乖④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⑤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⑥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⑦谁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说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听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了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二、阅读选文乙答题:
8、文段对皇帝的描写主要进行了 描写和 描写。
9、“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的原因是:

10、小孩子敢说真话的原因是: 。
11、“天真”一词的含义是: 。
12、“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的想法表现了皇帝
的性格特征。
13、结合语境给文中“骄傲”一词写一个同义词 。
14、内臣们到最后还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衣裙,原因是:

15、文中“似乎”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

三、阅读第一、二两段,回答问题1、第一、二段分属于、这两个情节发展阶段2、第一段以 手法极写皇帝的一个癖好:3、从第二段看两个骗子所说的布有两个特点:4、试说明第二段最后一句在全文的作用。引子开端夸张喜欢穿漂亮的新衣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
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四、阅读第五到第十三段,回答问题:1、写出第五段皇帝的心里活动( )( )( )( )这些心里活动说明 了( )2皇帝感到不大自然的原因是( )3、皇帝要派老大臣去看新衣的原因( )4、文章塑造老大臣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是(
)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无须害怕先派一人皇帝自信而心虚,愚蠢而
狡猾因为他想起了凡是愚蠢
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
这布这句话,心里发虚因为老大臣诚实,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
不及他连诚实、善良、最称职的老大臣迫于压力要讲谎话,
变得虚伪。这就触及了文章的主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