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悟《自相矛盾》中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古老的汉字,(出示课件:“矛”和“盾”的古文),猜猜看,是什么?出示汉字演变的过程。(板书:矛 盾)
2、学习生字,借助图片了解:“矛”是古代用来进攻的兵器,越锋利越好。“盾”是用来防御的兵器,越坚固越好。(板书:锋利,坚固)
3、现在我们说的矛和盾啊,都会在前面加上两个字,(板书:自相)就成了一个成语。同学们一起读一遍,有谁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4、指名学生说故事,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其实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韩非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韩非子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课件出示课文。)
2、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听课文录音。教师提醒注意多音字:夫 的读音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朗读短句子: 鬻盾与矛者 吾盾 莫能陷也 不可陷之盾 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把短句子放进长句子: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把句子放进文章中读 齐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插图以及你所了解的故事内容,同桌合作猜一猜,每句话都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汇报
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来读,你来读。
鬻就是 卖
3、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 ! 谁连起来读一读
(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4、谁再来夸夸他的矛
(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把他的心里都读出来了!我的矛可好了,你来读。大家快来看一看,瞧一瞧,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导书写:誉 生练写 认识生字:吾 意思是我的
5.在这两个句子中,坚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对,这就是我们以前所学的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给他组词,组词法。
坚:坚固,吾盾之坚就是
利:锋利、锐利。吾矛之利的意思就是--我的矛很锋利。
誉 什么意思呢?
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随便你用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它。你来读,你的盾很坚固,你的盾的质量很好!
于物无不陷也:随便什么盾都能戳的穿。就是所有的的盾都不能不被刺破。你来读,这个矛很锋利,很厉害的一只矛。
6、我们再帮这个楚国人吆喝吆喝生意。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齐读)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有没有人买呢 (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这里的“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假如是一位孩子,他会说: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假如他是一位中年人,他会说: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假如他是一位老人,他会说: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8、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同学们,刚刚还自信满满的楚人,为什么竟“弗能应也”?
9小结:如果真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究竟会怎样呢?(出示课件)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矛断,说明( )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盾穿,说明(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矛断、盾穿,则说明( )。
10、这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是不知所措的困窘,是无言以对的心虚。此时此刻,他也明白了——路人说的: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再读!(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11、如果你们在现场,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个楚人说?
12、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自相矛盾的事很多,你能来说说吗?
13、结:是呀,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个卖矛盾的楚人,记住他弗能应也的尴尬,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前后保持一致,千万不要——自相矛盾!
板书设计
矛 锋利
15、自 相 不可同世而立
盾 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