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折射定律。
(3)能用解释简单折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和接受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折射定律解释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
方法⑴:①一枚硬币放在杯子底一边,两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同学向后退到恰好不能看见硬币为止,并保持观察位置不变,另一位同学用一根玻璃棒压住硬币,再慢慢向杯子中倒水,要求观察的同学注意产生的变化(硬币好像“浮起来”又被看见了)。
②再仔细观察,插入水中的玻璃棒,从旁边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用一只激光器向杯底中射出一束光,保持这束光不动,再向杯子中加热肥皂水,观察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④噫,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一些现象呢?光线本来是直的,进水时为什么会弯折呢?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前面我们探究的不少光现象,其实它们都与光的折射有关,今天,我们就来专门学习光的折射知识。
方法⑵:①有一次,不会游泳的小明到游泳池里去学游泳,他看到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感到水不深,便冒失地跳下去,结果水没过了小明的头顶。幸亏救生员把小明救了上来,并告诉小明,游泳池水的实际深度比观察的要深,千万要注意,不要上当。
②游泳池水的实际深度比观察的要深,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会经常遇到,例如,有经验的渔民,使用钢叉向水下叉鱼时,总是向所看到的鱼的下方投叉,而不向看到的鱼投叉,大家桌面上有一只杯子,杯子中的水中有一条玩具鱼(或替代物),你能用塑料叉(相当于钢叉)学习叉鱼经验吗?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今天,我们就来专门学习光的折射知识。
方法⑶:①播放两段“泰山日出”和“山东蓬莱海市蜃楼”的多媒体片段。
②为什么我们感觉到早上的太阳大而凉?中午的太阳小而热?地面上的景物怎么就到天上去了呢?原来这些多是光产生折射的缘故,今天,我们就来专门学习光的折射知识。
二、观察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两侧的光的传播现象
㈠①利用激光器、水槽、滴几滴牛奶的水(或红墨水、肥皂粉水)、白板(或热水、喷烟雾等)等观察光从空气中进入水时的传播路线。
②投影(或媒体播放)光从空气中进入水时折射图的名词概念。或(演示或播放光从空气中进入玻璃砖折射图中的名词概念。)
③学习画出光从空气中垂直进入水中的光路图。学习画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
④学习画出一个物体从同一点发出的两条光分别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
⑤利用激光笔、水槽、玻璃砖、牛奶水、白板等观察光从空气斜进入玻璃再斜进入水时的传播路线。
⑥总结光从一种结构松疏的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较为致密的透明物质中传播的规律。
㈡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情况
①组织学生利用激光器、白板、玻璃砖探究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到玻璃又垂直射到空气中时的情况。(也可以在暗室里用装有热水的烧瓶、激光器等完成此实验)
②组织学生利用激光器、白板、玻璃砖探究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又斜射到空气中时的情况。
③分别组织学生画出光从水中垂直射到空气中和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的光路图。
④引导学生理解光路可逆现象。
⑤让学生猜测光通过三角形玻璃砖时的情形。
⑥展示光线通过三角形平板形等玻璃时的光路图。引导学生理解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发生会聚或发散等折射情况。
⑦发放自然界的光的折射现象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
⑧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形成性练习。
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1.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2.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垂直不变;
4.同增同减;
5.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空气中的角大;
6.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 1 -4.2透镜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和接受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
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活动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1、 先请学生观察下列透镜的外形,判断它们各属于那类透镜。
(1)两种透镜中的每一种透镜的两个面,有的是由两个球面的一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一个球面和一个平面组成的,因此所有透镜的共同特征是: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本身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我们目前学习的透镜仅限于薄透镜。
透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2、 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近处物体的成象情况(如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
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乙:把二个透镜分别近靠书本时,凸透镜把字放大了;凹透镜把字缩小了。
师:(指导没有观察到的学生观察。)
生丙: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会放大物体,但如果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时,凸透镜会使物体缩小并使物体颠倒。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3、 观察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猜想: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把凸透镜换成凹透镜,结果将会怎样 在书上的图中画出你的猜想。
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 (将结果用投影仪展现)
透镜 项目 凸透镜 凹透镜
形状 中央_____,边缘_______ 中央________ ,边缘________
通过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看到的物体是、的 看到的物体是、的
对光的作用 有作用 有作用
活动二、讨论和交流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请学生来总结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简易的实验方法:
①“摸”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注意:为避免镜面磨损或弄脏,应先用很柔软的面巾纸把透镜包起来,再用手摸)
②“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看它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加以辨别。
③“照”通过透镜对平行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加以辨别。
[提问] 1 那么我们大家的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是什么透镜
2 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哪种方法最好
[说明 :方法可用如:A 用晃动的方法
通过凸透镜能够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像,你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利用凸透镜的这种本领的吗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
光心:透镜的中心(O)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MN)
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叫焦点。(F)
焦距: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f叫焦距。(f)
学生练习:作光路图
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 1 -4.3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 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2.经历科学探究,提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 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提问: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怎样识别近视镜与老花镜呢?
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将学生的五花八门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
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同一水平直线),以便能够在光屏的中央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
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⑤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实验步骤:
1、记下凸透镜的焦距;f=10厘米
2、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移动凸透镜位置,使物距分别为u>2f;f<u<2f;u<f 再移动光屏找像,眼睛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4、记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
实验表格:
物距 像距 正立/倒立 像的大小 实/虚 同/异侧
U﹥2f f﹤v﹤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U﹤2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U=f 不成像
U﹤f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实验要求:
① 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③及时记录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
④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疑问?
(如:①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②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的大小怎样变化?④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左右是什么关系?⑤当像成在光屏的下方或上方时,怎样调整使其成在中央?…)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物远像远像变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从上节课的实验探究中我们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今天我们来用光路分析其成像过程。
规律:物距(u)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v)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眼睛、摄像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规律:物距(u)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v)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应用: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测焦距 f=u/2=v/2
规律:像距(v)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规律: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实虚像。
应用:放大镜,利用放大镜看物体,若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物体靠近焦点位置。
从以上五个图可以得到:1、焦点位置是实相和虚像的分界点。2、成实相是倒立的,成虚像是正立的。3、实相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
- 1 -4.4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教学目标
1. 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2.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培养从相关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会用一定的方法探究用凸透镜、凹透镜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3. 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视力矫正
教学难点
视力矫正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①让学生把凸透镜对着窗户外面,用一张白纸做光屏,体验照相过程。
②找到窗外的运动着的云或人,体验摄像过程。
③让学生用一本书挡住射到凸透镜上的光,学生发现底片上的像不见了;下同。
①故意拿一台没有开盖的照相机,给学生拍照。再让一位同学闭上眼睛找另一位同学。
②引课:大家看,照相机镜头盖打开后,它能把它看到的景物成像到底片上,保存下来,这就叫拍照。而我们的眼睛似乎也有相同的功能。出示眼睛模型,让学生进行比较。
③大家想不想学习照相技术?虽然同样是眼睛,我们常说的近视眼和远视眼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学习矫正视力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对你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二、新课
(一)照相机与眼球
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来自于物体的光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产生视觉暂留。
(二)视力的缺陷
1、近视眼 :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远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经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后,近处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后面。
3、活动:视力的矫正
(1)把一个凸透镜当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它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并标出光屏的位置。
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景象。前后移动使光屏上呈清晰的像,再标出光屏的位置。
总结: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2)换用远视眼镜
总结: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3)小结: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作用是将光发散,从而使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的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作用是将光会聚,从而使近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三、布置作业
- 1 -4.5望远镜与显微镜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
教学重点
望远镜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成像
教学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特征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① 当u>2f时, 成 、 、的像;
②当2f>u2f时,成 、 、的像;
③ 当u二、新知识探究:
1、影响视角的因素(阅读下列一则小故事,思考相关问题)
小鸡和妈妈在草地上捉虫,突然天空盘旋着一只老鹰,妈妈赶紧拉着小鸡躲在树下。
小鸡很奇怪,说道:“妈妈,你怕什么?”(学生很专心听老师讲故事)妈妈指着天空上的老鹰说:“老鹰” 。
小鸡抬头一看,心想:“妈妈真胆小,这只小鸟还没有我大呢,我不怕它。”
它趁妈妈不注意,跑了出来。老鹰发现了它,箭一般的冲了下来。小鸡一看,唉呀!老鹰变得越来越大,吓得它撒腿就跑。
问题(1)老鹰为变大吗?
问题(2)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其实是我们眼睛视角在作怪。视角就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视角越大,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问题(3)要看清楚物体该怎么办?(讨论回答)
办法①
办法②
望远镜就是增大物体在眼内视角的光学仪器。
2、阅读教材P98“望远镜”,完成下列填空:
(1)望远镜的作用是
(2)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可看做是由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 。
友情提示: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或其他强光源!
3、[活动]4.7 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1)分组按教材P98活动4.7要求进行实验观察.
(2)交流观察结果。
4、介绍望远镜和显微镜:
(1)伽利略望远镜:以焦距较小的凹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看到的是物体正立的虚像。
(2)天文望远镜(也叫开普勒望远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看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3)显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看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虚像。
5、教材P100页[活动]4.8 自制水滴显微镜。
分组实验:
⑴如教材P100页图4—38(a)所示,以小水滴作为物镜.
⑵再用一个凸透镜作为目镜观年水滴,如教材图4—38所示,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会看到箭头被放大的像.
⑶利用自制的水滴显微镜观察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看到的景象会令你惊讶!
三、知识小结:
(1)伽利略望远镜:以 作为目镜,以作为物镜,看到的是 像。
(2)天文望远镜(也叫开普勒望远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物体 像。
(3)显微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物体 像。
四、作业。
- 1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四章章末1
一、单选题
1.若岸边的人能看到水中的鱼,它看到的鱼其实是( )
A. 鱼下方的虚像 B. 鱼上方的的虚像 C. 鱼下方的的实像 D. 鱼上方的的实像
2.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 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 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应放在镜头焦点和镜头之间
3.如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卯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小污点,为了判断此污点究竟位于玻片上还是位于显微镜的镜头上,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移动玻片,结果视野中污点不移动;②移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测视野中的小污点最可能位于 ( )
A. 玻片上 B. 低倍物镜上 C. 高倍物镜上 D. 目镜上
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照相机利用了这一规律
C. 向右适当移动凸透镜,光屏上可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D. 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光屏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映出荷叶纹理的“清晰”像.这个像的特点是( )
A. 正立放大 B. 正立等大 C. 倒立放大 D. 倒立缩小
7.图中,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斑。若从外径与圆孔P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P中,发现在光屏上重新呈现一个比圆孔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的那个光学器件()
A. 只能是凹透镜 B.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厚平板玻璃
C.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是凸透镜 D. 凹透镜、凸透镜、厚平板玻璃都有可能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 显微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C. 望远镜是伽利略首先发明的 D.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大,物镜焦距小
9.如图所示光路图中,能正确地表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在水面发生折射的是( )
A. B.
C. D.
10.小张通过放大镜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所观察的字在放大镜的( )
A. 二倍焦距以外 B. 二倍焦距处 C. 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 焦距以内
11.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
12.在探究光在空气与玻璃界面上发生折射时,小明同学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接着用光斜射向玻璃砖,如图所示,接下来小明的操作是 ________(写出紧接的一步操作);经过对实验现象的处理分析,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要求将光具座上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当物距为30cm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缩小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该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
1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 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________.
15.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________(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 ________.折射角 ________
16.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________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________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减小”).手机镜头可以用来矫正________(近视/远视)眼.
三、解答题
17.给你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两种方法辨别哪个是凸透镜,哪个是凹透镜.
四、实验探究题
18.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甲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________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这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此时应将物体放在________点(填字母).
(4)完成实验后,某同学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并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 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 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 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5)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 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 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 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6)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丁(A)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__ .
19.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在探究中,该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上面做法是为了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__ 和________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 ,且折射角________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3)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______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
五、综合题
20.(2017 烟台)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所共知的,能否将红绿灯的作用互换一下呢?
我们平时见到的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红、橙、绿、蓝、靛、紫等色光组成的,白光叫复色光,各种颜色的光叫单色光.单色光的颜色是由频率决定的,红光频率最低,波长最长;紫光频率最高,波长最短.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大气分子、水蒸气微粒以及尘埃微粒等障碍物.当光照射到这些微小的障碍物上,障碍物会将光波的一部分能量散射出去,而另一部分能量将穿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光散射的强度与光波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在相同条件下,红、橙光穿过的能量多,蓝、绿光被散射出去的能量多,早晚我们看见太阳时,见到的主要是太阳光中穿透厚厚大气层的红光、橙光,所以朝阳、落日是红色的.晴朗的天空,见到的主要是阳光中被大气散射的蓝、绿光,所以天空呈蓝色.
正因为红光在空气中散射最弱,穿透能力强,可以传到较远的地方,使车辆和行人在远处就能发现,及早做好准备,所以用红灯表示停止和危险信号.雾天行车,车上要开黄色警示灯,也是这个道理.可见红绿灯的作用是不能互换的.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概括指出光散射遵循的规律.
(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解释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分析解题: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人的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认为鱼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到的鱼的位置比鱼的实际位置浅一些,看到的“鱼”是真实的鱼上方的虚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考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不合实际; B、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所以照相时应该站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B符合实际;
C、利用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应位于放大镜的焦距之内,故C不合实际;
D、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应放在镜头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不合实际.
故选B.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应用;②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应用;③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放大镜的应用.
3.【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却大于入射角,故本选项错误.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了,所以画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本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光的传播方向没有变,故本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答案】D
【解析】【解答】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小污点,小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物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物镜小污点动就在物镜;
移动载玻片,小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
如果不在物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目镜上.
根据题意:①移动玻片,结果视野中的污点不移动,②移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说明小污点一定在目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移动物体和物镜时污点不动判断物体在目镜上.
5.【答案】A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向右适当移动凸透镜,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将光屏调到适当位置,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
D、向右适当移动蜡烛,不可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物体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大小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u>2f f< v <2f 像、物异侧 缩小 倒立实像 照像机
u=2f v =2f 像、物异侧 等大 倒立实像 测焦距
f2f 像、物异侧 放大 倒立实像 幻灯机
投影仪
6.【答案】A
【解析】【解答】解:此时荷叶上水珠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当透过附在荷叶上的水珠观察荷叶时,叶子相当于在该水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即此时可以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此时叶片上细密的纹理变得清晰可辨.故选A.
【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答案】C
【解析】【解答】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果是厚平板玻璃,圆形光斑与圆孔P相同;如果是凹透镜,圆形光斑比圆孔P大;如果是凸透镜,圆形光斑比圆孔P可能大,也可能小,还可能相同。因为水平向右的平行光可能是没到达光屏之前就汇聚后又散开,也可能是到达光屏还没有汇聚。故选C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折射式望远镜,是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望远镜.反射望远镜是用凹面反射镜作物镜的望远镜,故不是所有望远镜都是有两个凸透镜组成;故A错误;
B、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故C错误;
D、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刚才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大,物镜焦距小.故D正确.故选:D.
【分析】A、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B、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C、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
D、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刚才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①A和B表示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的光路图,并且在A图中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A和B不符合题意.
②当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所以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由图可知,像是倒立、放大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说明所观察的字在放大镜的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故选C.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11.【答案】B
【解析】【解答】由图知:玻璃a、c、e、d都是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不符合题意;
而玻璃b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2.【答案】在纸片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界面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析】【解答】(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在玻璃砖的下面放一张白纸,是用来记录光路的.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接着用光斜射向玻璃砖,接下来小明的操作应该是在纸片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2)经过对实验现象的处理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界面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在纸片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界面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分析】知道光在空气与玻璃界面上会发生折射,通过实验探究时,纸片的作用是可以记录光路,最终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初步得出结论。
13.【答案】使烛焰的像呈在光屏中央;实;照相机(或摄像机等).
【解析】【解答】解: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像的性质.凸透镜的焦距f=10cm,此时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上.
故答案为:使烛焰的像呈在光屏中央;实;照相机(或摄像机等).
【分析】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上.
14.【答案】倒立等大的实像
【解析】【解答】解:依题意知,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 处,即放在了该凸透镜的二倍焦距点上,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故答案为: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倒立等大的实像。
【分析】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该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当u=f时不成像;当u<f时正立、放大的虚像。
15.【答案】OG;30°;45°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30°;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折射角为∠GOD=45°。
故答案为:OG;30°;45°。
【分析】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角的度数。
16.【答案】增大;增大;远视
【解析】【解答】解:手机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增大;增大;远视.
【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三、解答题
17.【答案】答:(1)用手去摸,中间厚、边缘薄的说明是凸透镜(不提倡用手摸,可直接观察)
(2)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
(3)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点燃蜡烛,在另一侧的屏上看能否成像,光屏上能接到像的是凸透镜成的实像.不能能成像的是凹透镜.
(4)能作为放大镜使用的是凸透镜.把透镜放在字的附近去看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解析】【分析】(1)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3)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
(4)凸透镜能作为放大镜使用成放大的像、凹透镜成缩小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
18.【答案】(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上;右
(3)B
(4)C
(5)D
(6)D
【解析】【解答】(1)由题中图知道,烛焰的像偏上,主要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要使像向下移动,则应把蜡烛向上调节;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把蜡烛移到A点,物距减小了,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调节,使像距增大;(3)若想从光屏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应该使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应该把物体放B点.(4)根据题意,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成在光屏前,可以将光屏前移或减小物距的方法使烛焰清晰的像承接在光屏上.(5)A、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与烛焰相比,像更稳定,所以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这样可以直接从光具座读出测出物距和像距,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可调节物距及像距,当成等大的实像时,物距便等于2倍焦距,这样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6)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只能影响像的亮暗,不影响像的性质,光源“F”放在15cm处,物距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选D.
故答案为:(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上;右;(3)B;(4)C;(5)D;(6)D.
【分析】(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应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处;(2)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特点分析凸透镜的移动方向;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物距减小,则应增大像距;(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首要的问题是知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前;
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可以用缩小像距和调节物距的方法使烛焰清晰的像承接在光屏上.(5)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烛焰的形状会受风的影响,并且烛焰和像的大小关系不容易确定;
实验中用发光二极管做光源,这样成的像比较稳定,并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像距和物距,若将凸透镜放在0刻线处,可以从光具座直接读出像距和物距的大小;
测量焦距的方法:根据焦距的定义,让平行光照射凸透镜,会聚到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根据物距等于2f时成等大的实像,当实像和物相等时,此时像距、物距都等于2倍焦距.(6)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9.【答案】(1)更好的显示光路
(2)反射;折射;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
(3)是;五次实验数据可以,但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
【解析】【解答】解:(1)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并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这些烟雾可以反射光,此做法是为了更好的显示光路;
(2)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3)据分析可知,五次实验数据可以,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为:(1)更好的显示光路;(2)①反射;折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3)是;五次实验数据可以,但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
【分析】(1)利用光的反射进行分析;
(2)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3)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取多组数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五、综合题
20.【答案】(1)解:根据文中的关键字句可知光散射遵循的规律:光散射的强度与光波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
(2)解:我们能够看到大海是因为海水反射的光的进入我们的眼睛,射向水面的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光散射的强度与光波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2)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
1第四章章末2
一、选择题
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定是平行光束 B. 一定是会聚光束 C. 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 一定是发散光束
2.如下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
A. 平面镜 B. 平板玻璃 C. 凸透镜 D. 凹透镜
3.电视机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下列哪种物品遮挡在遥控器前,遥控器还能实现遥控的( )
A. 硬纸片 B. 厚玻璃 C. 薄木板 D. 薄铁皮
4.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天文望远镜能看见遥远的星体,是因为星体上的光线通过望远镜后所成的像比星体本身大得多
B. 显微镜可以将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两次放大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
C. 望远镜可以用一组凹透镜和凹透镜组合而成
D. 显微镜可以用一组凸透镜和一组凹面镜组合而成
5.放映幻灯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幻灯片上图象的(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正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放大的虚像 D. 倒立放大的实像
6.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
A. 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 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未绝对平行
C. 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 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7.面对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人们看到的池水深度和它的实际深度并不相同,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是( )
A. B. C. D.
8.光斜射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砖上,在上、下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发生折射,下列关于光传播的四张光路图A,B,C,D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如图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B.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D. 要在底板上成缩小的像,物距必须大于2倍焦距
10.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如果逐渐往杯中加水,杯底的光斑将( )
A. 向右移动 B. 向左移动 C. 保持不动 D. 无法判断
11.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表面,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
A. 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 B. 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C. 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 D. 凸透镜是否能成像
二、填空题
13.近视眼戴的是________透镜,它对光起________作用。
14.小明刚上初中就患上了近视眼,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而看不清远处物体,需要配戴________透镜进行矫正.
15.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烛焰、透镜和光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5cm、像距v=30cm时,光屏上得到 ________、 ________的实像;若撤去光屏,简要说明观察该像的方法 ________。
16.显微镜载物台上被观察的物体经过物镜后成一个________ 、________ 实像,再经过目镜成为一个________ (“放大”、“缩小”)像.
17.物体距凸透镜30cm时,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70cm的地方,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________ 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18.将下列光学器具:照相机、潜望镜、放大镜、投影仪、穿衣镜,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包括________,其特征为________;另一类包括________,其特征为________。
19.如图所示中________图(选填“甲”或“乙”)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20. 小明用爷爷的老花镜正对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面,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老花镜是________ (凸/凹)透镜,小明发现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________ (正立/倒立)、缩小的像,生活中________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1.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大小变化规律时,将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焦距为10cm)前的不同位置上,得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的(a)、(b)、(c)三图。通过比较图的(a)、(b)和(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
22. 中国号称“小眼镜王国”,很多孩子都患有近视眼.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如图所示的两幅图中能反映近视眼成因的是________ ,戴一个合适的________ 透镜就能将光线重新聚在视网膜上.
三、作图题
23.在如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24.完成如图所示透镜的光路图。
25. 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你区分发光点、像点,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
26.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 作用,其焦距为________ 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按图乙所示位置放置,把光屏向________ (填“左”或“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________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________ 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3)
小王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的上侧,为了使烛焰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中央,那么接下来他的操作是________ .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知道凸透镜的________,由图甲可知,凸透镜对光具有________作用.
(2)调整后,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光学仪器有________
(3)如果让蜡烛在图乙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五、综合题
28.小华学习了有关知识后,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对小明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上的像如图甲所示,现要使底片上的像如图乙所示,则她在按快门拍照之前需要进行两项重要操作:
(1)照相机离小明的距离应________(选填“近”或“远”)一些;
(2)将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_(选填“前伸”或“后缩”)一些.
29.在用焦距为8cm的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________、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__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
(2)如图当烛焰距凸透镜12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是________(填光学器材)。如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这时成倒立、__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不同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要会聚一些.
【解答】题目中对这束入射光没有说明其特点,所以入射光不能确定:
若入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则折射光线是平行光;
若入射光线是平行光或是会聚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一定会形成会聚光束;若是发散程度较小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也有可能形成会聚光束;
若入射光线是发散程度很大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后,其折射光线有可能仍是发散光束.
由于入射光线的情况不确定,所以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情况也不能确定,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但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经过凸透镜会聚后的折射光束一定会比原来的入射光束要会聚一些.
综上分析故选C.
2.【答案】D
【解析】 由图可见,阳光通过眼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镜片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 .
故答案为:D .
【分析】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通过镜片后光线变暗,据此判断镜片的种类 .
3.【答案】B
【解析】 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这种不可见光是红外线,不能穿透不透明物体,所以将不透明物品遮档在遥控器前,就不能实现遥控,但它能透过玻璃,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的表面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由此分析解答即可.
4.【答案】B
【解析】【解答】A、天文望远镜能看见遥远的星体,是因为星体上的光线通过望远镜后所成的像得到了放大,但比星体本身小得多;故A错误;
B、显微镜可以将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两次放大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故B正确;
C、望远镜的种类很多,天文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伽利略望远镜由一个凹透镜(目镜)和一个凸透镜(物镜)构成,等.故C正确;
D、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显微镜结构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看清微小物体的.而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观看远处物体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关键知道它们的组成和作用.特别是望远镜,种类很多
5.【答案】D
【解析】【解答】幻灯机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D.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于玻璃缸的折射,光线只能在空气和玻璃缸的界面上传播路径改变,故本选项错误;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绝对平行,故本选项错误;
C、白糖水放置久了后,就变的不均匀了,越深密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传播时就会发生折射,故本选项正确;
D、激光笔发出的光是单色光,不能色散,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光只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激光不能发生色散.
7.【答案】C
【解析】【解答】面对清澈见底的池水,池底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AD光的传播方向错误,AD不符合题意。
BC.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浅的池底的虚像,即池水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池底要深,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8.【答案】C
【解析】【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要远离法线;故选:C。
【分析】光由空气通过玻璃砖要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第二次由玻璃砖斜射再进入空气,两次均符合折射定律。
9.【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说法错误.
BC、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C说法错误.
D、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制成的,所以要在底板上成缩小的像,物距必须大于2倍焦距,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解决该题需要掌握以下内容:①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判断出A是否符合题意.
②根据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制成的.
10.【答案】A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当杯子内逐渐加水时,光的折射程度不变,但入射点逐渐抬高且向右移动,由光的折射规律作出的折射光线照射在杯子底的光斑会逐渐向右移动,当水加满后,光斑就停止移动.
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出折射光线,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逐渐加水时,入射角不变,则折射角也不变,由作图可以知道光斑移动方向.
11.【答案】A
【解析】【解答】A、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故该图正确。
B、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定律,故该图不正确。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了,不符合折射定律,故该图不正确。
D、图中光的传播方向不清楚,有两条入射光线,分不清是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表面,还是光从玻璃表面斜射入空气,故该图不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判断即可.
12.【答案】B
【解析】【解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首先提出问题:成像情况是如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那么可进行猜想,如:①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②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
③什么时候成正立的像,什么时候成倒立的像等….
所以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的关系是什么.
故选B.
【分析】根据探究的实验目的,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确定探究问题.
二、填空题
13.【答案】凹;发散
【解析】【解答】解:近视眼时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所以矫正时应使光线发散一些,所以近视眼戴的是凹透镜,它对光起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凹;发散。【分析】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4.【答案】前面;凹
【解析】【解答】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而看不清远处物体,应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前面;凹。【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近视眼的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发散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5.【答案】倒立;放大;在光屏原位置右侧距离凸透镜30cm左右的地方向左看
【解析】【解答】解:此时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5cm、像距v=30cm时,即物体处于1倍焦距好和2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撤去光屏,观察该像的方法是:在光屏原位置右侧距离凸透镜30cm左右的地方向左看即可;
故答案为:倒立;放大;在光屏原位置右侧距离凸透镜30cm左右的地方向左看;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16.【答案】倒立;放大;放大
【解析】【解答】解: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的镜头,物体经过物镜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答案为:倒立;放大;放大.
【分析】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7.【答案】15;照相机
【解析】【解答】解:物体距凸透镜30cm时,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u=×30cm=15cm;
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70cm的地方,因为2f=2×30cm=60cm,则u=70cm>2f,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故答案为:15;照相机.
【分析】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当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当u=f时,不成像;当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18.【答案】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面镜;对光线有反射作用
【解析】【解答】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制成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制成投影仪。
U平面镜:潜望镜是靠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穿衣镜是因为光的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像。
【分析】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等于焦距.
19.【答案】乙;凹
【解析】【解答】图中乙图表示近视眼成像,会聚点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答案为:乙,凹.
【分析】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0.【答案】凸;倒立;
照相机
【解析】【解答】解: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说明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老花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可知,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凸;倒立;照相机.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成的像即如此.
21.【答案】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外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析】【解答】如图,光屏上能接到的像都是实像.
(a)图,物距,像距,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图,物距,像距,像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c)图,物距,像距,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所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分析】通过光屏是否能承接像判断是实像还是虚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这个结论经常用到,一定要熟练掌握。
22.【答案】乙 ;凹
【解析】【解答】解:图甲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需用凸透镜来矫正的.
乙图,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即用凹透镜矫正.
故答案为:乙;凹.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
三、作图题
23.【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图中,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所以入射光线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如图:
【分析】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4.【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那么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分析】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5.【答案】
【解析】【解答】解:连接EB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A的光路图;
【分析】由“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为B”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确定入射点,然后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可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A的光路图.作图时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用实线画,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另外光线箭头很容易画错.
四、实验探究题
26.【答案】(1)会聚;11
(2)右;缩小;照相机
(3)将光屏向上调节
【解析】【解答】解:(1)阳光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在地面上得到的亮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的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41cm﹣30cm=11cm;
(2)因为物距u=30cm>2f,像距2f>v>f,把光屏向右移动,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倒立、缩小、实像.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照相机;
(3)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由于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上调节.
故答案为:(1)会聚;11;(2)右;缩小;照相机;(3)将光屏向上调节.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题目中的操作方法是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和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可以判定成像的性质;具体的应用根据成像特点确定.
(3)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7.【答案】(1)焦距;会聚
(2)放大;投影仪(或幻灯机)
(3)靠近
【解析】【解答】(1)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前应知道凸透镜的焦距;由图甲可知,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2)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时,即2f>u>f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或幻灯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3)让蜡烛在图乙的基础上远离透镜,即物体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即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焦距;会聚;(2)放大;投影仪(或幻灯机);(3)靠近。【分析】(1)本实验中,必须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当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3)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物相对于凸透镜移动的方向一致。
五、综合题
28.【答案】(1)远
(2)后缩
【解析】【解答】解:照相机是利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由图知,甲的像比乙的像大,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的像越大,此时的物距越小,像距越远.所以用照相机对小明进行拍照, 照相机离小明的距离应远一些;将照相机的镜头后缩一些.
故答案为:(1)远;(2)后缩.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是照相机的原理;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位于物的异侧,是投影仪的原理;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是放大镜的原理。当物体成实像时,物体像透镜靠近,像变大,像原理透镜。
29.【答案】(1)凸透镜;同一高度;光屏的中央
(2)放大;投影仪(幻灯机);缩小
(3)远离
【解析】【解答】(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该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在光屏的中心呈一个完整的像;
(2)焦距为8cm,当烛焰距凸透镜12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或幻灯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如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这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把图中的凸透镜视为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晶状体”戴上的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由于远视镜眼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成的像会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稍远离透镜适当位置.
故答案为:(1)凸透镜;同一高度;光屏的中央;(2)放大;投影仪(幻灯机);缩小;(3)远.【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2)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成像的情况;(3)远视镜眼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