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失意人生的豪情与柔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对比阅读
开豪放派之先河
“以诗为词”
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提出词“别是一家”,确立词的独特地位
将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融入创作
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把婉约词推向高峰
“词至 ,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男中李后主,女中 ,极是当行本色。”
“本色当行第一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谈一谈你对这两首词最直观的的感受
波澜壮阔、斗志昂扬
仰慕英雄、豪迈奔放
豁达洒脱……
孤寂凄清
深情婉转
思绪万千
愁思绵绵
……
豪情
柔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声声慢
意象: 意象:
意境: 意境: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明确抒情方式
大江、乱石、惊涛
周瑜
壮阔、宏大
借景抒情、借古抒怀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凄清、冷寂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如何言情:
情归何处: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请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词的理解。
缘何而起
小组讨论:同为人生失意者,同处人生困境,苏轼与李清照所写词作的情感却大不相同。你觉得影响两人作品情感的因素有哪些?
主观:作者性格、处世态度、人生观……
客观:所处时代、人生遭际、社会地位……
达标检测
思考:这两首词各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词人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豁达情怀。
《醉花阴》: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彩,融情于景,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词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借助薄雾、浓云、西风、黄花等意象,营造了凄凉寂寥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心情。
婉约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婉约词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
豪放,即豪迈放纵、气象恢宏。
豪放派词题材广泛、视角鲜明、语言旷达、气势雄浑,思想豪放不羁,词文不拘韵律格调。
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据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豪放派 婉约派
题材范围 国家盛衰,时政得失,个人理想抱负、个人感慨 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
表达感情 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 儿女之情、离别之思
意象选择 意象阔大, 胸怀宽阔,气魄豪放,意境恢宏壮阔
意象细小,细节居多,意境柔美、细腻,表现诗人的温婉含蓄
比较不同的“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首词里的“愁”和她写的《声声慢》里的“愁”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课后作业:
明确 ①《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