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1 18: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考生号________
桌位号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
------------------------------------------------------------------------------------------------------------------------------------------------------------------------------------------------------
)满洲里远方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说明:本考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因为人们说的话比他们写下来的话要随意。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样的文字更加便于核对或辩驳,并且具有客观的特征。波兹曼指出,“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
书面文化的到来曾经使古人的口语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今天,电子和数码时代的来临似乎使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次生口语文化——得到复活。然而,原生口语文化是没有受到印刷文字浸染的文化,而次生口语文化则已经受到这种浸染。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次生口语文化兼具口头文化和文字文化的特征,但又是不充分和不足够的兼有。它既比不上文字文化的那种深入思考,又比不上口语文化的那种实在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它的集体感和统一感是虚拟的。
文字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个体行为,只要有一本书,没有旁人就能完成,要深入思考,最好是没有旁人。口语传播不同,它经常是一群人一起听,就像看现场球赛或音乐会一样,它需要有伙伴听众才有气氛,所以,“听”能产生一种“读”所没有的群体同伴感觉。在次生口语文化里,即使你在家里一个人听音频节目,也会因为有同一时刻的其他听众而有群体在场的感觉。网上网下的“现场提问”或“弹幕”技术刻意营造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传媒话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知识观念和知识性质,娱乐性的《奇葩说》或《吐槽大会》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认为,同一个思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得到相同的表达,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这是错误的。譬如,根本不可能在《奇葩说》或《吐槽大会》这样的电视—网络节目中分节连续播放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不要说是像斯密《道德情操论》这样的著作了。即使在音频节目中尝试这么做,效果也一定不会好。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简化,再简化。就像我们在许多知识性音频那里所看到的,介绍的知识是经过极度简化的。因为有简化和口语表述的需要,所以断章取义、寻章摘句、语录式处理、警句妙语代替论述等等经常会成为明显的问题。
这样的媒体话语形式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关于经典著作的知识观念:错误地以为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充分精炼化,并可以简单概述的东西。经典著作太啰嗦,是一种理应被淘汰的知识形式,就像18世纪启蒙淘汰文艺复兴时期向君主进言的“鉴书”一样。而且,《奇葩说》或《吐槽大会》这样的传媒话语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威知识”,即一种“貌似深奥的普及性知识”。就像流行歌手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音乐家”一样,普及知识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哲学思考”。这与其说是音乐或哲学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大众传媒的胜利。
(摘编自徐贲《互联网大众文化时代的启蒙和知识传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波兹曼认为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是因为书面文字的本质是客观世界。
B.次生口语文化伴随着电子和数码时代的到来而产生,与原生口语文化截然不同。
C.“现场提问”或“弹幕”技术能够营造群体在场的感觉效果,增强群体同伴感。
D.普及知识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哲学思考”,是大众传媒的胜利和哲学的失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由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与口头语言的不同,引入对大众文化时代知识传播的讨论。
B.文章分析了次生口语文化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对断章取义等过度简化知识的传播方式的忧虑。
C.文章以《奇葩说》《吐槽大会》为例,否定了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的观点。
D.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先厘清概念,再指出特点,然后论证分析,论述脉络清晰明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深入思考方面,次生口语文化既比不上文字文化,也不如原生口语文化。
B.简化的知识不能替代经典作品,因为作品的阐述方式会影响它的思想内容。
C.文艺复兴时期向君主进言的“鉴书”,不属于本文作者所理解的经典作品。
D.次生口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貌似深奥的普及性知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兔老汉
陈忠实
善民老汉一觉醒来,伸手到枕头边摸烟袋。此刻,大概午夜时分。老汉装上一袋旱烟,美美地吸了一口。
这当儿,老汉似乎听到厦屋的门轻轻响了一声。细一听,有极轻的脚步声。他丢下烟袋,再一听,听见兔子胡乱蹬踏的声音。他心里断定,有人偷兔哩!他穿上衣裤,从门背后摸起劈柴的斧头。
老汉提着斧头蹦出门来,听到前院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他大喝一声,一声吆喝之后,院里的脚步声更加慌急了,跑起来了,脚步声瞬即消失到大门外去了。
善民老汉走到前院去,屋里养着百余只兔子哩!
厦屋敞开着。兔笼的木门打开了,几只长毛白兔在地上惊恐地跳弹。老汉一数,整整差了二十五只,就在心里骂,狗日的贼娃子,简直成土匪了!他把兔笼关好,听见老伴在门口呼叫他。
他赶到大门口,老伴指着木门槛。借着星光,老汉看见门槛上丢着一只小小的布兜儿。布兜的两根系带儿断了,他抓起布兜儿,回到上房里屋。善民老汉把手塞进布兜儿,老天爷,竟然是一厚扎人民币!数一数,五百元。
善民老汉咂着旱烟袋,瞅着厚扎扎的人民币,扭过头来,瞅着墙壁。墙壁上,贴着一张灶王爷的神像,善民老汉笃信灶王爷。
老汉在供奉灶王爷的像前点燃了三根香,跪拜在灶君面前,虔诚地仰起头,向灶君明心,我跟俺老伴都没贪财的心思……
善民老汉得意地跟老伴说,“土地爷看贼娃子偷了兔子,就把狗日的钱布兜给拽断了……”
“贼娃子偷的兔子,卖不上一百块,倒留下了五百元。”老伴说。
“咱不能拿这五百块钱!这是不义之财。”
善民老汉说:“那些贼娃子,大概是穷急了。过年没钱办年货,饥寒生盗贼嘛!咱还是把这布兜跟钱……还给主家。”
“贼娃子舍不得丢下的钱,肯定要来取。他若来了,说几句好话,认个错,咱把钱跟布兜还给他不就完了!”
老伴点点头。
善民老汉照例去抚弄他的兔。老两口很坦然,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
善民老汉正睡得沉,就觉着有人掐着他的喉咙,一块烂布塞进他的嘴里。老汉转脸一看,眼前那人脸上全用黑墨涂得一脸模糊,只留一对白仁多黑仁少的眼睛珠子在外头。桌子旁边还坐着两个同样打扮的人,手里玩着刀子。
善民老汉吓得浑身像筛糠一般抖,他猜断,这几个家伙肯定是偷兔子的恶鬼。
“你老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那头儿撇声窝腔地问。
善民老汉嘴被堵着,他心里骂,本想把钱还给你们,早知如此,该塞到灶堂里烧了。他实在想不到,这些贼会像土匪一样暗偷强掠。
老汉只好点点头。
“拿出来吧,甭劳哥儿们翻箱捣柜。”
老汉站起来,从木箱里拽出布兜儿。那头儿伸手抢过去,掏出那扎票子,自言自语说:“倒是没动!”
几个人把老汉和老伴的手脚捆起来,扔到炕上,走了。
老汉最后是用牙齿撕开了手腕上的绳子,再给老伴解开手脚。他搂住老伴,“呜”地一声哭了。
邻居们听到深更半夜的哭声赶了过来,惊恐地听着善民老汉的叙说。大家抱怨老汉太糊涂,人家偷了兔,丢了钱,你倒好心肠等人家来取!天下哪有这样愚昧的善人!
派出所的警官到来时,天已微明。警官详细询问了经过,又拍了照片,就告别了。临走时,警官说:“大叔,你这人真是……!贼偷了你的兔,你反而等着贼来取他们丢下的钱!像您这样的善人……我还没见过哪!”
善民老汉在家里等了几天,一直没有贼姓子被抓的消息。老汉越等越烦,一骨辘爬起来,一把撕了灶君的像,捞起镢头,捶砸着土地爷的泥坯身躯,口里骂着:“我不行善了!善人善行尽吃亏!”老汉把土地爷砸得粉碎。
“今晌午吃兔肉!咱不能当兔子,人都怕狼,我也学狼呀!”
一辆警车停在了门口,一位警官走进屋来,要老汉到派出所去一趟。
一间房子里,一位警官坐在椅子上,一个小伙站在中间。善民老汉走到小伙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白仁多而黑仁少,就是那个家伙!
警官告诉他,这一伙贼八个人,全抓起来了。
老汉感叹:“那东西穿得也不错,不像是没钱花没饭吃喀!”
老汉心里纳闷,吃得好又穿得阔,怎么还做贼呢?并非是饥寒才生盗贼,并非是得温饱而能修礼义吧?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述中善用伏笔,如善民老汉得到钱后考虑把钱还给主家,暗示了后文贼人再次上门,使小说结构更具张力。
B.偷兔贼离开后再次回到善民老汉家,抢走了上次落下的钱。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使善民老汉的形象更加丰富。
C.善民老汉笃信灶王爷,在供奉灶王爷像前点燃香虔诚跪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善民老汉思想中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
D.小说结尾借善民老汉的感叹,深化了小说主题,展现时代变化中乡村社会人物心理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5、从兔子被偷到小偷被抓的过程中,善民老汉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中多次出现兔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每题3分)
劝 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句子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吾尝终日而思矣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8、对“而”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关系)B.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关系)D.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转折关系)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分)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登高》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12、后世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3.(1)剑阁峥嵘而崔嵬, , 。
(2)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
(3)一去紫台连朔漠, 。
,环佩空归月夜魂。
(4)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
第二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下,人们越来越_______________异于他人的自己,“我就是我”成为一种正当合理的立场。这种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有机体的_______________,呈现出个体化、原子化的迹象,单人火锅、单人电影、单人旅行等成为时尚。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中国社会不至于如此。毕竟,多元化、个体化与传统的宗族模式相悖,也与注重集体主义的组织原则不符。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个体化倾向,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固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群体交流的藩篱。
越是多元化的时代,越是需要共处、共情、共生。在实现多元化时代的和合共生方面,教育_______________。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发布了《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提出七个教育宣言以勾勒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远景,其中之一便是要培养_______________的品质,让个人主义的自我文化成为过去。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创造共同经验,参与集体生活,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接纳 异化 大有裨益 乐善好施
B.悦纳 分化 大有可为 乐于助人
C.接纳 分化 大有裨益 乐于助人
D.悦纳 异化 大有可为 乐善好施
15、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创造共同经验,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
B.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创造共同经验,参与集体生活,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C.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创造共同经验,参与集体生活,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
D.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创造共同经验,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16、下列各项中和第一段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C.林教头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D.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这不,静电又出现了。开车门的瞬间,脱毛衣的瞬间,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静电的存在。不仅被电还到处放电……虽然静电十分常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小看了它,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
那么,冬季来临,①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我们应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针对常见的毛衣、针织衫等衣物,清洗时可提前用柔顺剂浸泡一遍,或将柔顺剂用水稀释,喷洒于衣物上,②_______________,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③_______________,可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或将纯棉衣物夹放在编织衣物之间,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用毕生心血,以类似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学生,逼着学生学习进步,让1804名贫困的山区女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原有命运,成就了灿烂人生。张老师制定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则认为,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说:“我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答案】
1C
2D
3A
(1)A项,“是因为书面文字的本质是客观世界”错。文中波兹曼指出“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注意此处是说“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选项把“书面文字的对象”替换为“书面文字”,理解有误。
B项,“截然不同”错。原文说“今天,电子和数码时代的来临似乎使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次生口语文化——得到复活。然而,原生口语文化是没有受到印刷文字浸染的文化,而次生口语文化则已经受到这种浸染。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次生口语文化兼具口头文化和文字文化的特征,但又是不充分和不足够的兼有”,并不能由此推断二者“截然不同”。
D项,“是大众传媒的胜利和哲学的失败”错。原文是说“普及知识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哲学思考’。这与其说是音乐或哲学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大众传媒的胜利”,选项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C。
(2)D项,“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错。文章第一段分析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的原因,第二段转入对“次生口语文化”的阐述,然后三四五段对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传媒话语形式进行解读,从而阐述作者对于“互联网大众文化时代的启蒙和知识传播”的观点和见解,故本文结构并非是“先总论后分论”。
(3)A项,“也不如原生口语文化”推断错误。原文是说“又比不上口语文化的那种实在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它的集体感和统一感是虚拟的”。选项属扩大范围。
【答案】
4、C
5、①发现兔子被偷,心痛气愤;后因捡到盗贼丢的钱,转而得意高兴。②决定退还盗贼钱财,心情变得释然,被盗贼返回抢夺,又气愤害怕。③报案抓贼,从愤怒陷入沉思。
6、①作为线索串联情节。盗兔、找兔、抓贼、吃兔,故事一系列情节都与兔有关,善民老汉想要由“兔”变“狼”,使小说达到了高潮。
②丰富人物形象。点明了主人公老汉的身份,兔子的温顺也暗示了善民老汉的善良,兔与人是一体的。吃兔肉则暗示人物情绪的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深化小说主题。在时代变化大背景下,人性变得越来越复杂,既有兔性又有狼性。
(1)C项,“表现了善民老汉思想中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错误。善民老汉在供奉灶王爷像前点燃香虔诚跪拜的细节描写,是为了向灶君明心,表明他跟老伴都没贪财的心思。
【解答】(1)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D项,“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故选B。
(2)D项,“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和。
(3)C项,“关键在于‘不舍’与‘舍’”错误。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4)①生:同“性”,天性。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②神明:非凡的智慧。圣心:圣人的心怀。
【答案】
B
D
9、C
10、①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②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
【解答】
(1)诗人的情感要结合全诗进行理解,从“万里悲秋常作客”分析出他乡作客的漂泊与沦落;从“独登台”分析出萧瑟的秋天,亲朋无依,独自登台的孤独寂寞;从“百年多病”分析出身体衰弱、疾病缠身的苦痛;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析出对人民的关切。
(2)解答此题,需要先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句意,然后根据关键词“万里”可得出作者的漂泊天涯之苦;“悲秋”表现的是作者的凄苦之情。“秋”本是万物萧条的季节,这里的秋不仅指时间上的秋天,更是暗示作者已到人生暮年,也指“人生之秋”;“作客”则将诗人那种漂泊异乡的愁苦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突出人生的凄凉。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一生的辛酸,也可以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独登台”等词来体会。
【答案】
11、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
12、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之远;秋,时之凄惨;作客,羁旅愁情;常作客,久旅他乡;百年,年老迟暮;多病,衰疾缠身;台,高迥处;独登,无亲朋。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
二、综合读写
【答案】/14、B/15、D/16、C
【解答】
(1)①接纳: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采纳。悦纳:欣然接纳。根据语境,应选“悦纳”。②分化: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异化: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根据语境,应选“分化”。③大有可为: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发展前途。大有裨益:很有益处。此处强调教育可以做很多事情,故选“大有可为”。④乐善好施:乐于行善,喜欢施舍。乐于助人:以帮助别人为乐。根据语境,应选“乐于助人”。故选B。
(2)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青少年应该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而不是“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二是成分残缺,“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应改为“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三是语序有误,“创造共同经验”与“参与集体生活”顺序颠倒,不合逻辑,应先“参与集体生活”再“创造共同经验”。综上所述,D项修改最恰当。
(3)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借喻)的修辞手法。
A项,“樯橹”一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项,运用了顶针(真)的修辞手法。
C项,“碎琼乱玉”运用了比喻(借喻)的修辞手法。
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7、
【答案】
(1)①如何避免衣物产生静电呢 ②可以使衣物变得柔软顺滑 ③在保管衣物的时候
(2)①冬季多发;②十分常见;③给生活带来不便;④摩擦产生;⑤可以预防。
【解答】
(1)第一空,根据前文“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以及后文“我们应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推断出此处填写意思为“如何避免衣物产生静电”的句子。
第二处,根据前文“可提前用柔顺剂浸泡一遍,或将柔顺剂用水稀释,喷洒于衣物上”推断出此处填写“可以使衣物变得柔软顺滑”。
第三处,根据后文“可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或将纯棉衣物夹放在编织衣物之间,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推断出此处填写“在保管衣物的时候”。
(2)根据“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这不,静电又出现了”“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冬季来临……”可概括出“静电冬季多发”;根据“开车门的瞬间,脱毛衣的瞬间,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静电的存在。不仅被电还到处放电……”“虽然静电十分常见”可概括出“静电十分常见”;根据“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可概括出“静电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根据“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句中的“摩擦”可推知静电是“摩擦产生”的;根据“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可以使衣物变得柔软顺滑,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可知,静电是可以预防的。
六、写作
18、
【答案】
选择适合孩子的人生
刚刚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国人。张桂梅老师逼着学生拼命学习,改变她们的命运。而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主张学生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来学习,过上自己想要过上的那种人生。其实张桂梅和刘瑜两位老师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都有道理。他们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看问题,可以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没有奋斗就没有出路。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学习就是唯一的选项。考学几乎是走出社会底层的、通往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唯一途径!所以张桂梅老师要求学生拼命学习,拼命刷题,一点都没有错。
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最适合学习,最适合做学问,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成功,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的孩子适合干这,有的孩子适合做那,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所以,请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
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走彼路,硬要赶鸭子上架是不科学的,硬要逼迫瘸子成为百米冠军也是违背规律,违背人性,徒劳无益的!
教育具有普惠性,更要人性化、科学化。师长鼓励孩子要尽其所能,能达到什么层次就达到什么层次,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达到什么高度,但是教育孩子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看别人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你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也去考清华北大,那是绝对不科学的!每个孩子的潜质和个性都不同,发展状况也各异,承认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沙子攥得太紧,反倒漏得越快,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学啥样是啥样,不要刻意逼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华大学刘瑜老师说的是正确的,不这样做,一味强逼孩子成功成才,势必酿出更多学生因学轻生,母亲被害的惨剧!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兔子训练短跑科学,让兔子训练游泳就是不科学,让老鼠训练打洞科学,让老鼠训练和老牛拔河就是不科学。训练动物如此,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为人师,为人父母的既要倾其所能为学生、为孩子创造成长进步的在外条件,尽最大可能培养教育孩子成才成功,但是也要有一颗平常之心,要顺其自然,要勇于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平庸,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只要尽其所能,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审题】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这两种人生”,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张桂梅校长逼迫学生拼命学习,逼着他们改变命运,成就灿烂人生,而刘瑜教授却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2)“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要立足当代青年的角度,表达对这两种人生的看法。
首先要理解这两种教育观念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概括为:底层的焦虑执念,精英的随遇而安。对于张桂梅和她的学生而言,身处大山,贫困像大山一样沉重,贫困农村的娃,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也要先走出去再说。而刘瑜老师,本科和研究生在人大,博士和博士后在美国,如今在清华任教,丈夫周濂是人大教授,女儿就读清华附小。不同的阶层,势必导致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处境,势必衍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势必形成不同的见识:不同的见识,势必催生不同的言行。写作时不必去争论这两种教育观念的对与错,而是要从中找出自己对于这两种人生的看法。比如,肯定拼搏、奋斗的价值,或者指出适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3)“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明确了议论文文体。
【立意】
1.在该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2.不要做佛系青年。3.平凡人生也很美。4.适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素材】
(1)有人说:“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一直在为生活打拼:拿着一份普通的薪资,未来只希望平平淡淡度过自己的一生。”成功的人生固然很好,不过,平凡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过错。余生,这样平淡地生活,也很好。那些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且把爱好坚持下去的人,会具有一种别样的风致,也因此会拥有自己的属性,哪怕会平凡但不会普通。
(2)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看似都有道理,但这两个都不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道理。我们没有清华教授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是贫困大山的子民,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中间层,所以不能拿两个极端的例子,来对标我们的孩子。作为本就是普通人一枚,所以肯定要努力,但是也不至于和命运死磕。
(3)不能有半点的松弛,不可有半点的怀疑,不许有半点的懈怠,不该有点半点的偷懒,因为这是唯一改命的机会,也背负着一个家几代人的希望。只有苦苦奋斗,考上大学,来到城市,才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和愚昧,才能穿越风雨和疼痛,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艰难的普通人。这是看多了苦难和偏见的张桂梅校长的偏执,也是背负很多压力和重托的山村孩子的死磕。这和刘瑜老师那场演讲相左,甚至是背道而驰。它未必就是正确的,但这不妨碍它就是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信念,也构筑起这个国家教育体系里庞大且坚实的底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