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
一、(2022·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 思
陆 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 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闲适自在的心情。
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①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②《三国志》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比喻子孙有才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两句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承上,诗人既赞颂了胡逸老的高贵品格,又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
C.颈联一个“出”字,化动为静,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正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从麦苗抽芒写起,首联既点明了春末物候,又暗中交待了诗人在外求宿的原因。
B.“浩荡东风晚更狂”和欧词《蝶恋花》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都以“狂”写暮春风势之大。
C.颈联“未扫”“先烧”不只写了诗人进入佛祠后所见之景,也暗含了佛祠主人殷勤待客之意。
D.“杨花雨”用一“雨”字,以动衬静、把眼前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成了飘散的动态画面。
6.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 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
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那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
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8.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9~10题。
归朝欢 · 题晋臣积翠岩【注】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曾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此词作于庆元六年,当时稼轩罢居铅山。赵晋臣:赵不遇,字晋臣,江西铅山人。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交往甚密,彼此多有唱和。积翠岩:在江西上饶铅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补天”一句一语双关,表面写女娲将补天石投在闲处,同时又暗指友人不被赏识重用。
B.词人拄杖来到荒郊野外探视积翠岩,意在表现自己年迈体衰,和积翠岩一样无人赏识。
C.岩石经历风吹雨打、敲石取火、牛羊磨角的苦难,这遭遇与赵晋臣和辛弃疾的经历相似。
D.全词借用神话传说,想象奇特,但同时植根现实,托物寄意,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 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点明“东岗晚步”,次句紧接着描绘出一幅清闲而充满生机的图景。
B.“从牛后”写出了诗人因谷深道狭,只能小心翼翼跟在牛后面缓缓前行的怵惕之状。
C.诗人登台四望,觉得栖鸟的树梢都在脚下,“出鸟栖”写出了登高的旷远怀抱。
D.“行人问路”“渡者唤船”两个画面带着浓浓的村野田园情调,色调鲜艳,充满诗情。
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
过 苏 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①暮亦行。
【注】 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出句叙事,交待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的感受;对句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颔联两句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生动有情。绿与白色彩鲜明对应,近与远层次分明,写出了诗人在经过苏州时看到的美好景物。
C.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
D.最后一联“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反衬的意味,突出了人生的艰辛。
1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八、(2022·邯郸市高三摸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 平 乐
晏 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尽平生意”中的“说尽”二字语淡情浓,写出欲尽却难尽的情思,描摹心理细致入微。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情感,但仍惆怅满怀。
C.“斜阳独倚西楼”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夕阳之下形单影只、斜倚窗轩、眺望远人的女子形象。
D.“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主客移位表面上远山是主话,实际上是说女子将远山映入眼帘。
16.本词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6分)
九、(2022·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贬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柑橘树。③据《沅》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爱。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18.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6分)
十、(2022·石家庄市学情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日登一览楼
陈子龙①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②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③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④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注】 ①陈子龙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此诗作于清兵入关,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沦丧时。②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指边地。③双飞日月:自南京弘光政权颠覆之后,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即福州的明“唐王”,浙江绍兴的明“鲁王”。④屠龙:源出《庄子·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比喻技艺高超,但无处施展。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赋笔形式展示诗人在高楼上饮酒写诗,“蒹葭”一词引发人们对《诗经》的联想。
B.颔联诗人驰骋想象: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C.颈联中的“双飞日月”,既描绘出眼前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又有作者深层的情感寄托。
D.尾联“剑锋腾踏绕霜花”,形象描绘宝剑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可以看出诗人的抱负。
20.作者登楼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的《过秦论》多用排比或对偶,语言上具有“气盛”的特点,如开篇写到秦孝公想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有“__ __,__ __”,雄心极大。
(2)《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 __,__ __”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3)古代诗人常用“梨花”“杏花”这一意象来代指美好春光,或者渲染浓浓乡愁,或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等,比如“__ __,__ __”。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为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 __,__ __”的结论。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 __,_ __”的感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__ __,__ __”两句就是如此。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诗仙先以大胆的夸张描绘蜀道山势的高峻“__ __,__ __”,然后描写了水流的湍急。
(2)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一些人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句子是“__ __,__ __”。
(3)古典诗词中常用“铁马”这一意象代指雄师劲旅,表达策马直驱、奋勇作战的昂扬斗志。南宋词人辛弃疾就写过这样的词句,如“__ __,__ __。”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蜀相》中“__ _,__ __”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陆游《书愤》中“__ __,__ __”两句,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痛心疾首。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__ __,__ 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 __,__ 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 __,__ 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这些生活常见的事物作喻,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的道理。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
一、(2022·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 思
陆 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 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闲适自在的心情。
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解析】 B项,“闲适自在”错误,陆游是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句中“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答:含意:诗人随意漫步,推门出去,只见碧波万顷,湖光秋色扑面而来。不禁想起西晋的张翰,为了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竟辞官还乡;而自己连官都不用辞,眼前这湖中多的是莼菜和鲈鱼。(意思答对即可)
思想情感:借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反用其意,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
【解析】 注释说“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据此可知,“季鹰不用忆莼鲈”是用典,运用“莼鲈之思”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是躲避乱世;而陆游心里想的却是在天下纷乱之际,如何建功立业、收复中原。诗中反用其意,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①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②《三国志》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比喻子孙有才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两句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承上,诗人既赞颂了胡逸老的高贵品格,又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
C.颈联一个“出”字,化动为静,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解析】 C项,“化动为静”错,应该是化静为动手法。
4.“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答:示例:①诗书传家:诗书教化,育子成材,只留金钱财富,常招致灾祸。②乐善好施:宅心仁厚,悲天悯人,为子孙后代树榜样,蓄福报。③清廉自守:坚守本心,心灵澄澈,任何外物都不能够玷污灵魂。_(每点2分)
【解析】 诗句翻译: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生生成了灾祸。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山景随着宴坐如图画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能污染灵台。结合诗歌的翻译从家教家风的角度赏析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正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全诗从麦苗抽芒写起,首联既点明了春末物候,又暗中交待了诗人在外求宿的原因。
B.“浩荡东风晚更狂”和欧词《蝶恋花》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都以“狂”写暮春风势之大。
C.颈联“未扫”“先烧”不只写了诗人进入佛祠后所见之景,也暗含了佛祠主人殷勤待客之意。
D.“杨花雨”用一“雨”字,以动衬静、把眼前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成了飘散的动态画面。
【解析】 D项,“以动衬静”错,应该是“化静为动”。
6.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分)
答:示例:全诗可分为“寻宿”和“投宿”两层。(2分)前四句写“寻宿”。首联即写诗人阅田已毕,想寻找地方歇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2分)后四句写“投宿”,先写进入佛祠庭院所见,次写走进祠殿,看僧人点燃夜香,末写转至殿后长廊,意外发现古人的题字。(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 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觅的感慨。
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那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
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解析】 A项,“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曲解文意,“想”,看似“遥想”,实为怅望和思念。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祀坟墓,有以诗代祭的意思。
8.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高耸的庐山倾倒当书桌,滔滔湓水流进酒杯。回忆了诗人和朋友相聚读书、饮酒的场景。运用夸张和想象,流露出豪情逸兴,气势壮阔。
【解析】 颈联虚实结合,运用对偶、夸张、比拟等修辞写出对往事的回忆。二人相聚读书饮酒是实事,但写诗时偏不用实写,一味夸张,渗透着豪情逸兴,气魄宏壮,语出精练。出句用“南堕”“当”写出山势,对句用“东来”“入”形容水流与饮酒的豪情,运用比拟手法,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性格融合成一体。一方面展现了二人当年的友情至深,另一方面表达了王安石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庐山倾倒当书案,湓水入杯作美酒,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表现友人豪迈的胸襟,意境阔大。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9~10题。
归朝欢 · 题晋臣积翠岩【注】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曾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此词作于庆元六年,当时稼轩罢居铅山。赵晋臣:赵不遇,字晋臣,江西铅山人。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交往甚密,彼此多有唱和。积翠岩:在江西上饶铅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补天”一句一语双关,表面写女娲将补天石投在闲处,同时又暗指友人不被赏识重用。
B.词人拄杖来到荒郊野外探视积翠岩,意在表现自己年迈体衰,和积翠岩一样无人赏识。
C.岩石经历风吹雨打、敲石取火、牛羊磨角的苦难,这遭遇与赵晋臣和辛弃疾的经历相似。
D.全词借用神话传说,想象奇特,但同时植根现实,托物寄意,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解析】 B项,“意在表现自己年迈体衰,和积翠岩一样无人赏识”错。
10.请结合全词分析“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的丰富含意。(6分)
答:示例:①积翠岩宛如补天之石,被遗忘在荒野,又经历了风吹雨打和人世磨难,伤痕累累。这与辛弃疾和赵不遇有才却不被朝廷重用、人生困顿的经历极为相似,作者想到古来寒士常有不遇之时。(“不遇”的角度,3_分)②“霍然千丈翠岩屏”,积翠岩经过悉心清理开发,千丈翠屏光彩焕然,终遇知音赏识。赵不遇这样的“不遇”之士,终有遇到知音、重获起用、大展才华之时。(“有时遇”的角度,3_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 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起句点明“东岗晚步”,次句紧接着描绘出一幅清闲而充满生机的图景。
B.“从牛后”写出了诗人因谷深道狭,只能小心翼翼跟在牛后面缓缓前行的怵惕之状。
C.诗人登台四望,觉得栖鸟的树梢都在脚下,“出鸟栖”写出了登高的旷远怀抱。
D.“行人问路”“渡者唤船”两个画面带着浓浓的村野田园情调,色调鲜艳,充满诗情。
【解析】 D项,“色调鲜艳”错误,应该说“色调淡雅”。
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可怜我头白身闲,在这如画的江山中徜徉,回望中原战鼓正响。(3分)诗人感伤自己身处暮年,闲居田园,展现心系国事的胸襟(或者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3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
过 苏 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①暮亦行。
【注】 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联出句叙事,交待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的感受;对句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颔联两句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生动有情。绿与白色彩鲜明对应,近与远层次分明,写出了诗人在经过苏州时看到的美好景物。
C.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
D.最后一联“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反衬的意味,突出了人生的艰辛。
【解析】 D项,“反衬”表述错误,“区区”和“暮亦行”,应为“正衬”。
1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示例:①对苏州美景的喜爱(赞美)、留恋之情。②对自然变化和人生盛衰的坦然(达观)。③无惧世俗对自身轻视的不羁(或:不畏俗人对自身“羁苦”的轻视)。
【解析】 诗歌的前两联抓住“疏雨”“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描写了潇潇细雨过后,河边两行杨树,枝叶茂盛,河面上一只只的白鹭正在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游弋,无论是绿杨还是白鹭都是怡然自得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美景的喜爱(赞美)、留恋之情。“一身羁苦俗人轻”一句是对世俗的讽刺。诗人四方漂泊,不得安闲舒适,表达了诗人无惧世俗对自身轻视的不羁。诗歌最后一句的意思是看无穷的美景可惜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还匆匆远行,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变化和人生盛衰的坦然(达观)之态。
八、(2022·邯郸市高三摸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 平 乐
晏 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说尽平生意”中的“说尽”二字语淡情浓,写出欲尽却难尽的情思,描摹心理细致入微。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情感,但仍惆怅满怀。
C.“斜阳独倚西楼”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夕阳之下形单影只、斜倚窗轩、眺望远人的女子形象。
D.“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主客移位表面上远山是主话,实际上是说女子将远山映入眼帘。
【解析】 B项,“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情感”错误,这是反用其典,写书信不能寄达。
16.本词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6分)
答:相同点:都表达了离人难寻的悲苦。
不同点:崔诗表达了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本词则表达了青春岁月流逝、欢悦难再的伤怀。
【解析】 回答本题,需要先回顾崔护原诗的思想情感。两首诗词的“人面不知何处”都表达了离人难寻的悲苦。“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有时光流逝之悲,结合词中女主人公这一身份,具体为青春岁月流逝、欢悦难再的伤怀;而崔诗“桃花依旧笑春风”则是一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
【参考译文】
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平生对你的爱慕之情。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九、(2022·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贬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柑橘树。③据《沅》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爱。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解析】 B项,“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错误,“秉德无私”虽出自屈原《橘颂》,诗中只是说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他对柑橘树的喜爱;“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作者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颔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18.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6分)
答:示例:①尾联写如果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橘树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②但“坐待成林”对于一个志向高远、不慕荣利的诗人而言,是有志难酬的悲痛,不堪忍受的压抑。③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形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意蕴,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 结句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坐待成林日”表明时间之久,彼时作者也已年老,“滋味”“养老夫”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和喜悦,足见作者乐在其中。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诗写于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柳州期间,作者曾中进士登科第,入朝为官并积极参与革新。“坐待”一词表明了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由此可见,作者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若教”的假设说来轻松,似是宽慰自己,实则是无奈的表现,平缓之下是作者内心的沉重,喜悦之下是作者更深的悲痛,反话正说,更具增强了悲情之浓厚,引人深思。可见清人姚鼐所评“而托词反平缓,故佳”之贴切。
十、(2022·石家庄市学情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日登一览楼
陈子龙①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②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③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④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注】 ①陈子龙是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此诗作于清兵入关,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沦丧时。②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指边地。③双飞日月:自南京弘光政权颠覆之后,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即福州的明“唐王”,浙江绍兴的明“鲁王”。④屠龙:源出《庄子·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比喻技艺高超,但无处施展。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以赋笔形式展示诗人在高楼上饮酒写诗,“蒹葭”一词引发人们对《诗经》的联想。
B.颔联诗人驰骋想象: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C.颈联中的“双飞日月”,既描绘出眼前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又有作者深层的情感寄托。
D.尾联“剑锋腾踏绕霜花”,形象描绘宝剑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可以看出诗人的抱负。
【解析】 C项,“颈联中的‘双飞日月’,既描绘出眼前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错误,根据注释“双飞日月:自南京弘光政权颠覆之后,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可知,“双飞日月”指的并非日月同辉的自然之景,而是两个皇帝。
20.作者登楼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①首联诗人登高南望,借《蒹葭》诗意,表达自己对大明政权的忠心与思念。②颔联展开联想与想象,心情从北国故土沦陷的惆怅转为抗敌雄心的振奋。③颈联对仗工整,用浪漫的神话故事来表达诗人抗清必胜决心,浓郁而悲壮。④尾联“屠龙”指本领高超,但“空”字,写出诗人面对国破时的一筹莫展的失望与悲愤。而“剑锋腾踏绕霜花”,则展现出诗人急于重新投入战斗,矢志报国的决心。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的《过秦论》多用排比或对偶,语言上具有“气盛”的特点,如开篇写到秦孝公想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有“__囊括四海之意__,__并吞八荒之心__”,雄心极大。
(2)《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有善始者实繁__,__能克终者盖寡__”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3)古代诗人常用“梨花”“杏花”这一意象来代指美好春光,或者渲染浓浓乡愁,或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等,比如“__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__”。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为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君子生非异也__,__善假于物也__”的结论。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江山如画__,__一时多少豪杰__”的感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__渺渺兮予怀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__”两句就是如此。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诗仙先以大胆的夸张描绘蜀道山势的高峻“__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__”,然后描写了水流的湍急。
(2)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一些人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句子是“__小学而大遗__,__吾未见其明也__”。
(3)古典诗词中常用“铁马”这一意象代指雄师劲旅,表达策马直驱、奋勇作战的昂扬斗志。南宋词人辛弃疾就写过这样的词句,如“__金戈铁马__,__气吞万里如虎__。”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蜀相》中“__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__”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陆游《书愤》中“__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__”两句,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诗人志未酬而鬓先斑,痛心疾首。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__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但见长江送流水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用之如泥沙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句子是“__人生如梦__,__一尊还酹江月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这些生活常见的事物作喻,是为了说明“__故木受绳则直__,__金就砺则利__”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