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戊戌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04 18:1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戊


法第15课 戊戌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识回顾】一、探寻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思考一:《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深重的灾难。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知识回顾】一、探寻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思考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何影响?19世纪90年代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思考三: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和主张?
与早期维新派比较有何共识?【归纳】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1、必要性——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发动“公车上书”办报刊、组织学会“强学会”《时务报》与顽固派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组织“保国会”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宣扬维新的主要阵地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
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
纲领维新派的组织机构,
变法浪潮激荡全国【自主学习】二、维新变法的过程揭开序幕实践实践思想解放施政纲领组织基础“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的开始开端【自主学习】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除旧、布新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传播西学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 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昭领导工作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思考:维新变法是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政治上不够成熟,推进改革的策略出现一系列失误:如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等。
③客观上:封建势力强大。京师大学堂成立时的门匾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校门戊戌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女学报》 中国女学会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支持下,由维新派妇女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当时颇有影响。而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更是直接参与,成为女学会的中坚力量。上图为该会创办的《女学报》。《女学报》插图(验蚕、摘桑)  被缠裹了上千年的小脚终于得到解放,“三寸金莲”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左图为清朝女子,中图为民国初年的时尚女郎,右图为民国初期在上体育课的小学生) 【归纳】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既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积极影响:
(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2)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结论(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布置作业】改革九 戊戌变法
一、历史背景:
1、必要性:
2、可能性:
二、维新人物的主要政治主张: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复:
(4)谭嗣同: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
四、戊戌变法的意义:
1、性质:
2、积极影响:
3、结论(教训):【合作探究】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
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