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新
温
知
故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春 秋
战 国
东 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开启新时代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因孔子编订《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重点)。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难点)。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二、王室衰微
制度变化:
周王室势力大减:
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三、诸侯争霸
原因:
口号:
霸主:
影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 农业:
2. 手工业:
3. 商业: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春秋铁制农具
北京人使
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
用的骨耜(sì)
商周时期的青铜铲
青铜虽硬,韧性不好,易断
笨重,使用不方便
硬度不够,不够锋利
不耐用
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变化1
农业上:铁制农具出现
耕作技术改进
农业上
牺 (xī ) 尊
春秋晚期
“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畎(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牛耕出现
变化1
牛耕的使用是耕作技术的重要革新。
耕作技术(方法):
刀耕火种——耒耜耕种——精耕细作
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变化1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 农业:
2. 手工业:
3. 商业: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冶铁业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业
漆木豆(漆器制作)
煮盐业
纺织业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 农业:
2. 手工业:
3. 商业: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商业的发展
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春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方面会有何变化?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私田出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公田,又叫井田制。
分封制存在的基础)
矛盾
分封制瓦解
仔细观察表格,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分封制逐步瓦解
1、原因:
2、表现:
3、结果:
二、王室衰微
(1)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2)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诸侯崛起、称霸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降,威望逐渐丧失,各诸侯渐渐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了!
周天子
诸侯
庶民
天子
士
卿大夫
庶民
士
天子
卿大夫
诸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原因:1.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
旗号:尊王攘夷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旗号?有哪些霸主?
三、诸侯争霸
“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
“攘夷”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dí)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尊王攘夷
原因:1.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
旗号:尊王攘夷
春秋霸主: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旗号?有哪些霸主?
三、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的原因?
齐
2.管仲改革(根本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
3.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内容:
管仲
桓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吴王阖闾
齐桓公
越王勾践
三、诸侯争霸
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一箭之仇
竭泽而渔
宋襄之仁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兔死狗烹
三令五申
兵不厌诈
管鲍之交
止戈为武
消极:
积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1、诸侯国数量减少,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
2、促进了中原华夏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
材料一:春秋战国混战期间,人民长期处于分裂和动乱,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同时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芜。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
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在争霸过程
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华夏族和其
他各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
合作与探究:春秋无义战
诸侯争霸的利弊(影响):
性质(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1、评价历史事件,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思考。
2、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思考。
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三、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二、王室衰微
制度变化:
周王室势力大减:
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三、诸侯争霸
原因:
口号:
霸主:
影响:
1.得人才者昌。齐桓公任用哪位贤才为相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
A. 管仲 B. 伊尹
C. 姜尚 D. 启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什么特点( )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 天子依附于诸侯
D. 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A
D
3. “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
B. 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C. 楚国兵力非常强
D. 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开始渐瓦解
4.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
A. 齐桓公 B. 秦穆公
C. 楚庄王 D. 晋文公
D
A
5.绍兴是一座历经千年而城址未变的古城,建城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的“勾践小城”,当时正值( )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6.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B
D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管 仲
历史典故——管鲍之交
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北伐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其势咄咄逼人。周定王对他是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鼎中原
公元前632年4月,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下令晋军后退,避开楚军锋芒。楚国大将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晋(晋秦齐联军)楚城濮决战
历史典故——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