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
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穆青所写的作品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作者简介
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河南省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大学政治系毕业。曾担任新华通讯社多个分社的记者,新华通讯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冯健通讯选》。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作者简介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1948年,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作者简介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了解人物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了解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焦桐”。
了解人物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特点: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④描写的形象性;⑤较浓的议论色彩。
人物通讯
常见写法:
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体知识
文题解读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写作目的,“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
整体感知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尝试归纳文中所写焦裕禄的具体事迹。
导 语:焦裕禄来到兰考的背景,初到兰考的作为
第一节:焦裕禄身先士卒,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进行细致地调查研究
第二节:兰考县遭遇洪灾,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第三节:焦裕禄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顾自身
第四节:焦裕禄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旧没有忘记关心兰考县的人民
第五节: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带给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整体感知
①敢为人先的革命胆略
②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事迹背后的精神:
文本分析
1.请简要分析新闻小标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语言特色及标题的作用。
新闻小标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语言朴素却充满哲理,运用群众语言,既忠实于新闻原貌,又贴近基层百姓。表现了一个县委书记深入调研的优良作风。
文本分析
2.这篇通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有何作用?
①有的小标题选取的是焦裕禄生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话语,这对于彰显其伟大品格具有重要作用。②运用小标题,将文章主要内容标示出来。既是画龙点睛,又是对读者的吸引。③使整个文章显得眉目清晰,既避免了长篇文章给人的冗长感,又可让版面增加立体感。
文本分析
2.这篇通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有何作用?
①有的小标题选取的是焦裕禄生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话语,这对于彰显其伟大品格具有重要作用。②运用小标题,将文章主要内容标示出来。既是画龙点睛,又是对读者的吸引。③使整个文章显得眉目清晰,既避免了长篇文章给人的冗长感,又可让版面增加立体感。
文本分析
3.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①白描化的语言描写。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却能从平淡中体现出典型人物的丰满、细腻,这离不开白描化的语言描写。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如: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那对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心,他成为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人民公仆的楷模。那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感人肺腑,把人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本分析
3.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
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
“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文本分析
3.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③典型的环境描写。
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文本分析
3.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④有力的侧面烘托。
文中除了对焦裕禄言行举止的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来表现焦裕禄的崇高品质。在引言部分,“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第一节中,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在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文本分析
4.焦裕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①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在焦裕禄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他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到兰考,他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认为“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在兰考的一年多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正是这种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使焦裕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
文本分析
4.焦裕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②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责任担当是共产党人公心为民必然的价值取向,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当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正遗受着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他没有逃避,勇于担当。他“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思想上早做好了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他说:“灾区有个好处,它能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焦裕禄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广大千部群众大力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
文本分析
4.焦裕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依,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大雪封门的时候,他带头到群众中去。焦裕禄想的是群众的温饱,他带头深入基层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一句“我是您的儿子”,如春风化雨,拉近了党群距离、干群距离,温暖了群众的心坎。
文本分析
4.焦裕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④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不怕苦、不怕辆牲,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拖着病痛的身体,忍着肝病的折磨常年奔波在田地之间,置身于群众之中。直到最后弥留之际,他嘱咐身边的人“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本分析
5.在新闻写作中,穆青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请结合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分析。
(1)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文章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榜样”是贯穿全文的思想“红线”,将所有材料整理、归纳在一起。全文加上引言共分六节。引言点明了主人公出场的典型环境,简明扼要地把文章的主题揭示给了读者。此后的几节按照主人公出场次序及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安排结构。纵观全文,虽然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标题,每一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和贯穿“塑造焦裕禄典型形象,赞扬焦裕禄公仆精神”这一主旨来选择事例和细节,使文章的“神”紧紧凝聚。
文本分析
5.在新闻写作中,穆青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请结合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分析。
(2)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文章主要运用记叙来叙事,用描写来刻画人物,此外还恰当地运用了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主人公的深情;文章还通过议论点明焦裕禄精神的意义,这些议论,气势浩大,震人心魄。
文本分析
5.在新闻写作中,穆青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请结合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分析。
(3)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全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一直到1965年春,从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1965年春季兰考老百姓的祭奠等。空间上,从兰考县城到兰考火车站,堌阳、金营等村庄公社,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的医院等地方。所叙的事情更多,诸如到灾情最严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灾情,风雪夜召开别开生面的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最大、雨最猛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等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
总结全文
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烈士,干部楷模。他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兰考正在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的事迹和崇高的品格感动了一代人。
比较探究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总结通讯与消息的文体特征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具有真实性。《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香港回归事件,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则真实回顾了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
比较探究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总结通讯与消息的文体特征的异同。
不同点:①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多是高度概括的报道,较少作细节探究,如《别了,“不列颠尼亚”》按照时间顺序,集中记录了香港回归的数个“瞬间”;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选择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地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的本质,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录了焦裕禄自任兰考县委书记直至最终生病去世之间的多个场景,时间跨度长,通过不同事件细致而充分地展现了焦裕禄的品质。
比较探究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总结通讯与消息的文体特征的异同。
不同点:②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虽然中间也穿插了景物描写,但文章还是以简洁的记叙为主。通讯虽也以记叙为主,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现力,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塑造了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文章除了记叙之外,还通过大量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表现了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厚感情。
比较探究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总结通讯与消息的文体特征的异同。
不同点:③从时效性的角度看,消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别了,“不列颠尼亚”》发表于香港回归当天,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发表于焦裕禄同志去世两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