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课 回忆我的母亲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1.溺【nì】:淹没。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
2.佃农【diàn nóng】: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3.劳碌【láo lù】:辛劳忙碌。
4.私塾【sī shú】: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5.周济【zhōu jì 】:在物质上给以帮助;接济。
6.宽厚【kuān hòu】:①宽容厚道 ②深沉浑厚 ③宽阔厚实。
7.仁慈【rén cí 】:仁爱慈善。
8.连夜【lián yè】:当晚那一夜。
9.慰勉【wèi miǎn】:抚慰勉励。
10.不辍【bù chuò】:亦作“ 不惙 ”。不止;不绝。
11.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12.为富不仁【wéi fù bù rén】: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易错读音】
佃农(diàn) 私塾(shú) 祖籍(jí)溺死(nì) 勉强(qiǎng)
差役(chāi) 不辍劳作(chuò)
二、字形
【易错字词】
劳碌 周济 宽厚 仁慈 慰勉 习惯 和睦 和蔼 瞒着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三、文学常识
1、课文说明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2、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历任军长、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主题识记】
本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地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赏析】
开头简洁明了,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了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由,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是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枢纽。
课文重点句子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赏析】
“创造了”是说劳动人民过去创造的历史,“创造着”是说劳动人民如今仍在继续创造着中国历史。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
(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课文赏析
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这一点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开头先概括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中间,集中而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写母亲多是一些家庭琐事,如煮饭、种田、喂猪等;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叔伯等和睦相处。这些看似平凡的事件,却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了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恶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等,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六、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七、夯实基础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她的勤劳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第 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 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7.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