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2 16: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堂练习
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是( )
东晋 B. 宋 C. 吴 D. 北魏
2. 《晋书·王敦传》记载:“(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史料中的“马”是指( )
A. 司马昭 B. 司马炎
C. 司马懿 D. 司马睿
3. 右面连环画所示的是祖逖率部北伐、北渡长江时的场景。当船至中流之时,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悟万千;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豪气万丈,热血涌动,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据材料你能联想到下列哪个成语( )
A. 闻鸡起舞 B. 中流击楫
C. 草木皆兵 D. 投鞭断流
4.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统称“南朝”。这四个王朝应该是( )
A. 宋、齐、梁、陈 B. 秦、汉、唐、宋
C. 梁、唐、晋、汉 D. 宋、元、明、清
5. 《宋书》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宋代( )
A. 经济繁荣 B. 政治腐败
C. 文化落后 D. 社会动荡
6. 下图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 江南地区社会秩序安定
D. 农作物新品种大量引进
7. 三国两晋时,建业(今南京)、武昌等地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镇。这表明当时南方( )
A. 文化昌盛 B. 人才兴旺
C. 科技发达 D. 经济发展
8. 中国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列两件精品。它们分别制造于( )
A. 夏朝和秦朝
B. 商朝和汉朝
C. 周朝和两晋
D. 商朝和南朝
9. 右侧成语典故出自东晋的是( )
10.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其主要原因是( )
A. 南迁的北方人偏安东南
B. 军队羸弱
C. 人民都不愿北伐
D. 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
11.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是( )
①西周  ②东汉  ③吴  ④东晋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12. 南朝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 政权更迭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政权并立形成 D. 商品经济发达
13. “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浪潮。”材料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立自己的政权
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C. 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 南方荒芜的田地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14. 绘制表格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表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 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D. 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5.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北麦南稻”的农业和饮食结构。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等北方主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口的南迁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饮食结构的变化
D. 南方经济的发展
16.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与手工业迅速发展,造就了一个人口众多,商业非常活跃的世界级大都市(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建康
二、非选择题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材料一高度赞颂了哪位历史人物?据材料一,指出该历史人物为完成统一而作出的努力。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18. 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据此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史料解读】
(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材料,对比一下,《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百姓把鱼和稻米作为主食,以渔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不用买卖交换也能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
——《汉书》(译文)
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需求。会稽地区临海靠湖,有良田数十万顷,肥沃的土地价格很高。这是关中的鄠(今陕西西安鄠邑区)、杜(今陕西西安东杜陵)地区根本不能比的。荆州的富饶,扬州的肥沃,鱼、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宋书》(译文)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议。
答案
1-5ADBAA 6-10BDDCD 11-16DABBAD
17、(1)曹操。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2)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人口迁到江南。
(3)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环境;北方人的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18、(1)北方战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2)《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比《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等等。
(3)先进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