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一蓑烟雨任平生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并称“苏辛”;他在散文、赋、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作家。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开创了北宋豪放词的先河。散文1800余篇,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1037年)苏轼出生在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发奋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岁),收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二十四岁),凤翔府节度判官,从此开始了一生坎坷的仕途生涯。
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判官。
三年后,苏轼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担任判官诰院。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被迫请调杭州任通判(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江城子 密州出猎 ),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地方为官共八年。
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代表词作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离京“游宦”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七年未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于是写下《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一时期,还有著名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代表词作
代表词作
二、乌台诗案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 “讥讽政事”之罪。在关押130多天后,判他流放黄州团练副使。 职位低微,初到黄州,一家人寄居在定慧院,写下《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下)
代表词作
二、乌台诗案
但是苏轼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带领一家人开垦了城东一块坡地,由此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
因为被贬,心中无限忧愁无从说起,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排遣心情。1080年,创作《临江仙》,1082年,苏轼创作《定风波》(九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
1083年,苏轼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代表词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无需看人脸色,只是自得其乐。可见他是潇洒的、豁达的。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余秋雨《东坡突围》
三、东山再起
1085年(48岁),苏轼被调回京城先后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而后升任翰林学士。后不容于旧党,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以及定州知州。
四、被贬海南
这个时期是苏轼的人生低潮期。1093年,苏轼被贬广东英州,还未到达,就又被贬广州惠州,1097年,60岁的苏轼又被贬到海南儋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100年徽宗继位,在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轼,渡海而归,1101年,长达七年的岭南生涯结束,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北归经过镇江时,金山寺看到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后病逝于常州。
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才华:
文艺全才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创始人。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绘画上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苏轼美食:
东坡肉
东坡酥
东坡饼
东坡豆花
东坡酿酒
苏轼政绩:
掘井筑堤
徐州抗洪
良方医疾
授黎酿酒
榔庵讲学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者,静坐冥想者,佛教徒,儒学政治家,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坚持自己政见的人,月夜游荡者,诗人,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都无法构成苏东坡的全貌。”
——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着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永恒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离京“游宦”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七年未见。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就是他为思念亲人而作。
背景材料
诵读诗歌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字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解读诗歌
思考:小序是否可以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序言中,“中秋”“兼怀字由”,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和缘由。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弟弟字由又被贬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济南,兄弟七年没有相见,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上片:望月问天
修辞、情感:开篇设问,想象丰富,情感浪漫,把读者思想引向广漠的神仙世界,显示了作者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抒发了对月亮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炼字:“恐”字写出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体现作者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情感。
内容理解: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展示了作者情感的起伏,最终从幻想中回到现实。
他写这首词时政治上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的不满充塞胸怀,因此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上片写到月宫境界,反映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月宫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到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之争,想回到朝中,难以容身,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最终选择了入世。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的含义?(结合背景)他最终选择?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下片:对月怀人
炼字:“转”和“低”准确地写出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聚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哲理:前两句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胸襟。
情感: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这几句直接写月,“转”和“低”准确地写出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聚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这三句由月引出人,抒发思念亲人,被贬之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拟人、反问。承“照无眠”而下,词人第二次问月,用埋怨的口吻:明月对人们不该有什么怨恨,使它在人间离别时又大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作者借月抒发对亲人的怀念,含蓄表达了对不幸的离人的同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三句,由怨月到感悟人生,通过议论写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把人间幽怨不平和月之阴晴圆缺自然现象相提,情感变得豁达,富含人生哲理。
1、人间有离别的苦痛,团聚的欢欣,如同月亮一样,这些事自古就很难成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认识,揭示了人间普遍的规律: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也给我们以启示:人生不会完美,笑对生活和挫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
词人推己及人,突破时空的界限。表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道出了所有离人的心声。既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感情热烈而奔放。充分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文感知
上片:望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什么内容?两者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理于景,借景抒情。
全篇着眼于中秋问月,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并借月抒情,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景物之中,从而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出词人胸怀的超脱开阔,使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写作特色
古诗词中的月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