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01 23:21:0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南充期末)北京时间2020年3月18日0时06分,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地区(16.05°S,172.10°W)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N、C代表的不连续界面和圈层的名称分别是(  )
A.莫霍界面、地慢 B.莫霍界面、地核
C.古登堡界面、地壳 D.古登堡界面、地慢
2.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  )
A.A B.B C.C D.D
3.地震发生后地震波通过N界面时(  )
A.横波加速 B.纵波加速 C.横波消失 D.纵波消失
【答案】1.D
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N界面位于软流层以下,应为古登堡界面,而非莫霍界面,AB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所以C表示地幔,而非地核,C错,D正确,故答案为:D。
2.此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图中A与B之间的不连续界面应为莫霍界面,其平均深度约为33千米(大陆部分),所以A为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超过37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注意是“平均”厚度),此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地区,该区域地壳相对周边海洋较厚,所以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即图中的A层,A正确;B、C、D层较深,均不是此次地震震源的发生地。故答案为:A。
3.N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 2021年10月20日日本熊本县阿苏山发生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500米,火山碎屑流到达距火山口1千米以外的地方。读“地球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d和e B.e和f C.d和f D.f和g
5.阿苏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源于(  )
A.图中d层 B.图中f层 C.下地幔 D.软流层
6.阿苏山火山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图→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4.A
5.D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1)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2)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4.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所以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d和e,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正确,BC错误,d层为地壳,A错误,故答案为:D。
6.阿苏山火山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之后沉降到水圈和生物圈,最后到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据报道,截止2021年当地时间10月27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已持续剧烈喷发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喷出了大量熔岩流和气体,随着火山灰的扩散,该地区上空弥漫大量烟雾。下左图是该火山喷发景观,下右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8.读上右图,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深度增加波速逐渐增加
B.在2900km以下,横波变慢纵波加快
C.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为7km/s
D.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
【答案】7.B
8.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幔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7.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一般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属于地幔,B正确。地壳位于地幔以上,A错。地核位于地幔以下,C错。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D错。故答案为:B。
8.读图可知,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在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地震波的波速并没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AB错,D正确。读图,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应小于6km/s,C错。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0.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③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D.大气圈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答案】9.D
10.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 固态的水。
9.图中所示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最上面是大气圈,位于最下面的③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D对。A、B、C错。
10.①圈层是生物圈,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A错。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对。③圈层是岩石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水圈,C错。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活动范围,D错。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8月4日4时33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6.20°N,141.95°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外核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12.图示四地,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1.B
1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
11.材料信息表明,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外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软流层位于地下平均100~110千米以下,下地幔位于地下670千米以下,因此此次震源不可能发生在这些圈层,排除ACD;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岩石圈,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传播介质变化而变化,与地壳相比,地幔物质更加致密,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向下传播速度增快。图中①、②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部分,④位于莫霍界面上,③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属于地幔部分,因此四地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③,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重庆期中)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14.B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15.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答案】13.A
14.D
15.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3.图中A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故答案为:A。
14.读图可知,B圈层为生物圈,生物圈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故答案为:D。
15.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A错误;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B错误;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包括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C错误;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蚌埠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图,回答问题。
(1)A为   界面,B为   界面。
(2)海洋地壳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要   ,地势越高,地壳越   。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   ,D为   ,软流层以上称为   。
(4)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原因是   。
【答案】(1)莫霍;古登堡
(2)薄;厚
(3)地壳;上地幔;岩石圈
(4)横;横波在液体中不传播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同心圈层,其中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莫霍面埋藏较浅,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深度处,因此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缺失,而下层的硅镁层则是完整的;硅铝层在大陆部分较厚,在海洋底部则显著变薄,甚至缺失,但并不是只分布在大陆部分。海拔越高,地壳越厚。(3)C位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为地壳;D位于地幔上部,为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称为岩石圈。(4)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通过气体和液体,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
【点评】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17.(2020高一上·绥化月考)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D为划分地球内部构造的不连续面,C表示   界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为   (圈层),以下为   (圈层)。
(3)在图中D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D面以上的H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E物质状态为   态,D面是   界面。
(4)C面附近主要由   组成,E层叫   ,G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
(4)岩石;外核;内核;地壳;上地幔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故答案为:A为横波,波速慢,B为纵波,波速快。(2)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C面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为地幔。故答案为:莫霍面,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地幔。(3)地震波A横波在D处突然消失,B纵波在此处速度突然下降。D面以上的H物质为固态,以下的E物质为液态,D面为古登堡面。(4)C面附近主要由岩石组成,古登堡界面以下部分为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E为外核,G为内核;岩石圈的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点评】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0.4~0.8千米的沉积岩。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18.(2020高一上·吉林月考)图甲为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甲,图中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丙天体系统的名称是   ,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名称)。图中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名称是   。
(2)在图乙中代表地球运行的轨道上用箭头画出绕日公转的方向。
(3)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至少回答2点)
(4)2017年8月8日,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在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题。据材料可知,这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单项选择)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答案】(1)4;银河系;地球;可观测宇宙
(2)逆时针箭头
(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维持地表温度、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大气运动、促进水循环
(4)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甲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戊),其次是银河系(丙)和河外星系(丁),再次是太阳系(乙),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甲),包括4级天体系统,其中,丙天体系统的名称是银河系,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图中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名称是总星系。(2)图乙中C代表地球,其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画逆时针箭头如下
。(3)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促进水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都是利用太阳辐射的例子。(4)这次地震震源震源深度20千米,四川九寨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是33千米,这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地壳。B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位于莫霍界面之下,莫霍界面距离地表平均深度33km。
【点评】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地球公转方向、太阳辐射的利用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知识点。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19.(2020高一上·吉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7月,大宇造船向美国钻井承包商交付一艘超深水钻井船。这艘超深钻井船最大作业水深约3657.6米,最大钻井深度约12192米。下图为部分岩石圈构造图。
(1)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   ,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   地壳较厚。
(3)图中④为   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   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   。
(4)图中③名称为   ,其构成物质为   态。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震波;陆地
(3)莫霍;33;突然加快
(4)地幔;固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 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①硅铝层和②硅镁层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地震波传递的速度,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比较厚。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海洋地壳较薄。(3)图中④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33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都突然加快。(4)图中③名称为地幔,横波也能通过,其构成物质为固态。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南充期末)北京时间2020年3月18日0时06分,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地区(16.05°S,172.10°W)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N、C代表的不连续界面和圈层的名称分别是(  )
A.莫霍界面、地慢 B.莫霍界面、地核
C.古登堡界面、地壳 D.古登堡界面、地慢
2.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  )
A.A B.B C.C D.D
3.地震发生后地震波通过N界面时(  )
A.横波加速 B.纵波加速 C.横波消失 D.纵波消失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 2021年10月20日日本熊本县阿苏山发生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500米,火山碎屑流到达距火山口1千米以外的地方。读“地球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d和e B.e和f C.d和f D.f和g
5.阿苏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源于(  )
A.图中d层 B.图中f层 C.下地幔 D.软流层
6.阿苏山火山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图→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据报道,截止2021年当地时间10月27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已持续剧烈喷发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喷出了大量熔岩流和气体,随着火山灰的扩散,该地区上空弥漫大量烟雾。下左图是该火山喷发景观,下右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8.读上右图,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深度增加波速逐渐增加
B.在2900km以下,横波变慢纵波加快
C.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为7km/s
D.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
(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0.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③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D.大气圈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8月4日4时33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6.20°N,141.95°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外核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12.图示四地,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高一上·重庆期中)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14.B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15.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二、综合题
16.(2020高一上·蚌埠月考)读地球内部圈层图,回答问题。
(1)A为   界面,B为   界面。
(2)海洋地壳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要   ,地势越高,地壳越   。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   ,D为   ,软流层以上称为   。
(4)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原因是   。
17.(2020高一上·绥化月考)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D为划分地球内部构造的不连续面,C表示   界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为   (圈层),以下为   (圈层)。
(3)在图中D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D面以上的H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E物质状态为   态,D面是   界面。
(4)C面附近主要由   组成,E层叫   ,G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18.(2020高一上·吉林月考)图甲为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甲,图中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丙天体系统的名称是   ,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名称)。图中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名称是   。
(2)在图乙中代表地球运行的轨道上用箭头画出绕日公转的方向。
(3)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至少回答2点)
(4)2017年8月8日,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在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题。据材料可知,这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单项选择)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19.(2020高一上·吉林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7月,大宇造船向美国钻井承包商交付一艘超深水钻井船。这艘超深钻井船最大作业水深约3657.6米,最大钻井深度约12192米。下图为部分岩石圈构造图。
(1)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   ,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   地壳较厚。
(3)图中④为   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   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   。
(4)图中③名称为   ,其构成物质为   态。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N界面位于软流层以下,应为古登堡界面,而非莫霍界面,AB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所以C表示地幔,而非地核,C错,D正确,故答案为:D。
2.此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图中A与B之间的不连续界面应为莫霍界面,其平均深度约为33千米(大陆部分),所以A为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超过37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注意是“平均”厚度),此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地区,该区域地壳相对周边海洋较厚,所以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即图中的A层,A正确;B、C、D层较深,均不是此次地震震源的发生地。故答案为:A。
3.N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故答案为:C。
【答案】4.A
5.D
6.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1)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2)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4.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所以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是d和e,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正确,BC错误,d层为地壳,A错误,故答案为:D。
6.阿苏山火山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之后沉降到水圈和生物圈,最后到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7.B
8.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幔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7.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一般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属于地幔,B正确。地壳位于地幔以上,A错。地核位于地幔以下,C错。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D错。故答案为:B。
8.读图可知,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在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地震波的波速并没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AB错,D正确。读图,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应小于6km/s,C错。故答案为:D。
【答案】9.D
10.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 固态的水。
9.图中所示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最上面是大气圈,位于最下面的③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D对。A、B、C错。
10.①圈层是生物圈,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A错。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对。③圈层是岩石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水圈,C错。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活动范围,D错。
【答案】11.B
12.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
11.材料信息表明,此次震源深度20千米。外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软流层位于地下平均100~110千米以下,下地幔位于地下670千米以下,因此此次震源不可能发生在这些圈层,排除ACD;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岩石圈,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传播介质变化而变化,与地壳相比,地幔物质更加致密,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向下传播速度增快。图中①、②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部分,④位于莫霍界面上,③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属于地幔部分,因此四地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③,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答案】13.A
14.D
15.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3.图中A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故答案为:A。
14.读图可知,B圈层为生物圈,生物圈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故答案为:D。
15.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A错误;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B错误;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包括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C错误;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莫霍;古登堡
(2)薄;厚
(3)地壳;上地幔;岩石圈
(4)横;横波在液体中不传播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同心圈层,其中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莫霍面埋藏较浅,古登堡面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深度处,因此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缺失,而下层的硅镁层则是完整的;硅铝层在大陆部分较厚,在海洋底部则显著变薄,甚至缺失,但并不是只分布在大陆部分。海拔越高,地壳越厚。(3)C位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为地壳;D位于地幔上部,为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称为岩石圈。(4)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通过气体和液体,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
【点评】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17.【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
(4)岩石;外核;内核;地壳;上地幔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故答案为:A为横波,波速慢,B为纵波,波速快。(2)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C面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为地幔。故答案为:莫霍面,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地幔。(3)地震波A横波在D处突然消失,B纵波在此处速度突然下降。D面以上的H物质为固态,以下的E物质为液态,D面为古登堡面。(4)C面附近主要由岩石组成,古登堡界面以下部分为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E为外核,G为内核;岩石圈的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点评】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0.4~0.8千米的沉积岩。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18.【答案】(1)4;银河系;地球;可观测宇宙
(2)逆时针箭头
(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维持地表温度、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大气运动、促进水循环
(4)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甲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戊),其次是银河系(丙)和河外星系(丁),再次是太阳系(乙),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甲),包括4级天体系统,其中,丙天体系统的名称是银河系,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图中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名称是总星系。(2)图乙中C代表地球,其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画逆时针箭头如下
。(3)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促进水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都是利用太阳辐射的例子。(4)这次地震震源震源深度20千米,四川九寨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是33千米,这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地壳。B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位于莫霍界面之下,莫霍界面距离地表平均深度33km。
【点评】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地球公转方向、太阳辐射的利用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知识点。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19.【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震波;陆地
(3)莫霍;33;突然加快
(4)地幔;固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 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①硅铝层和②硅镁层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地震波传递的速度,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比较厚。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海洋地壳较薄。(3)图中④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33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都突然加快。(4)图中③名称为地幔,横波也能通过,其构成物质为固态。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