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弥勒期末)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关于地球的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单独占有空间,是个连续、不规则圈层
B.水圈是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大气圈是个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属于外部圈层
(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回答问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层和②层
C.②为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2021高一上·海淀期末)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①~④与其所代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核 B.②-地幔 C.③-地壳 D.④-软流层
6.图中地震波( )
A.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
B.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
C.横波在通过莫霍界面后消失
D.纵波在地核中传播速度最快
(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 2021年9月19日,西班牙的度假胜地拉帕尔马岛发生火山喷发。岩浆持续流入大西洋,冷却生成的陆地足以覆盖25个足球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火山灰直冲云霄,高度达6000米。下图为此次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 )
A.地壳底部 B.上地幔上部 C.上地幔底部 D.地核内部
8.关于此次火山喷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喷出的火山灰进入到了高层大气
B.生成的陆地属于外部圈层
C.说明地球的各圈层存在密切联系
D.不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2021高一上·惠阳期末)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下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A圈层的厚度为1000—2000千米 B.B圈层包括了C圈层的全部
C.E、F圈层合称岩石圈 D.G圈层的内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12.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2021高一上·重庆期中)10月14日5时6分在重庆沙坪坝区发生了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①层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4.上图中x处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
15.这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底部 D.软流层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读地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 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
(2)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活动周期 。
(3)若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曲线②代表的界面是 ,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 。
17.(2021高一上·张家口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4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爆发,向空中喷出滚滚浓烟。左图为阿贡火山爆发图,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1)若A、B为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则A为 界面,B为 界面。
(2)阿贡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层,它以上的部分被称为 圈。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C为 ,D为 ,E为 。
(4)大陆地壳厚度要比海洋地壳厚度 ,地壳最厚的高原是 。
18.(2020高一上·肥城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 ,该处称为 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 和 。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9.(2020高一上·长春期中)下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 的发源地。
(3)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 (大陆/海洋)部分较厚。
(4)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 态。
(5)③表示 (填圈层名称),其由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20.(2021高一上·松原月考)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震波A表示 波,B表示 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F为不连续界面,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软流层以上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故称 。火山喷发物来源于 。
(3)图中地震波向下经过F界面后,完全消失的是 波。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水圈是个连续、不规则圈层,大气圈是个连续的圈层,AB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属于外部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3.A
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外圈层
(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层”即由两个界面分成的三个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的不连续面为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面为古登堡界面,海拔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
3.A、①层为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A正确;BCD、①层为硅铝层②为硅鎂层③为地幔,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的范围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纵波速度都突然增加,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速度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因此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
故答案为:C。
【答案】5.B
6.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一、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根据地震波传播特点不同把地球内部划分三个圈层,位于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为地幔,其下界在距地表2900米深处。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为地核,主要有铁镍组成。
5.读图可知,在①和②之间的界面,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是莫霍界面;在②和③之间的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是古登堡界面;①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层,A错误;②为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B正确;③为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横波不能通过该层,为外核,C错误;④为地球最内部的圈层,在该层纵波波速加快,为内核,D错误;故答案为:B。
6.读图可知,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慢,A错误;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B正确;横波在通过古登堡界面后完全消失,C错误;纵波在地幔处传播速度最快,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B
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成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成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成分被急剧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熔岩所到之处,动植物几乎全部毁灭。
7.引起地表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地区大约有17-18千米,中纬度大约为11-12千米,高纬地区大约8-9千米;由材料可知,火山灰的高度达6000米,应位于对流层,A错误。生成的陆地为地壳,属于内部圈层,B错误;火山喷发物来自地幔,冷凝物位于地壳,火山灰进入大气层,说明地球的各圈层存在密切联系,C正确;火山喷发处的灼热熔岩所到之处,动植物将全部死亡,火山灰遮天蔽日,影响生物的生存,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C
10.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固液气水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物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9.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物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大气圈提供氧气,大气圈为降水提供水汽来源,水圈水汽蒸发进入大气圈,岩石圈接收大气降水、地表水的下渗,图示为生物圈提供养分。因此图中①表示水圈,②表示岩石圈,③表示生物圈,④表示大气圈。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0.诗词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表示生物(植物枯枝落叶)圈,“春泥”表示土壤,属于岩石圈。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图中②、③圈层的相互关系。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
11.图中A圈层是大气圈,厚度为2000-3000千米;B圈层是生物圈,包括了C圈层(水圈)的全部,B正确;E、D圈层合称岩石圈,C错误;G圈层是地核,G圈层的外层(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D错误。故答案为:B。
12.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3.B
14.B
15.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3.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的深度为2900千米,包括地壳和地幔两部分,A错误;从图中可知地震波的波速在①处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快,B正确;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因此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答案为:B。
14.图中的X处深度约2900千米,在这里纵波(甲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乙波)完全消失,应为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A、C、D错误。
15.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震源应位于地壳。故答案为:A。
16.【答案】(1)土星;地球
(2)日冕;黑子;11年
(3)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若代表太阳系,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③为小行星带内侧的大行星火星,②为小行星带外侧的大行星木星。因此①为邻近木星且位于外侧的土星,④为邻近火星且位于火星内侧的地球。
(2)若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的为最外层的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的为光球层,其上出现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3)若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的为地球内部圈层最外层的地壳。曲线②代表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界面,莫霍界面;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时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古登堡界面。
【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
17.【答案】(1)莫霍;古登堡
(2)软流;岩石
(3)地壳;外核;内核
(4)厚;青藏高原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km附近,所以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
(2)根据所学知识,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两者合称为岩石圈。
(3)读图可知,C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D位于地下2900km~5150km,是外核;E为内核。
(4)根据所学知识,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因为大洋地壳上层的硅铝层比较较薄;并且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所以地壳最厚。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8.【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
(3)下降;古登堡;固态;液态
(4)A
(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A波波速较小,B波波速较大,且A波在2900km深度突然消失,因此A为横波,B为纵波。
(2)横波和纵波经过D界面波速显著加快,因此D为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深度33千米,C为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故C为地壳。
(3)在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出F面以上物质为固体,F面以下外核部分G物质状态为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G物质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4)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故A正确;地球内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故B不符合题意;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故C不符合题意;发生在海洋中的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5)横波波速较小,纵波波速较大,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答案为:D。
【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9.【答案】(1)①;②
(2)岩浆
(3)大陆
(4)横波消失;液或气
(5)岩石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①表示地壳;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②表示地幔。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发源地。
(3)圈层①为地壳,其厚薄不一,一般来说,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4)从图中看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消失,因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因压力过大,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
(5)图中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示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部分(上地幔顶部)构成。
故答案为:(1)①;②。(2)岩浆 。(3)大陆。(4)横波消失 ;液。(5)岩石圈;地壳;地幔。
【点评】地球内部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20.【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
(3)横波(或A)
(4)A
(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因此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
(2)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不同,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图中的D、F为不连续界面,D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代表地壳,以下代表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火山喷发物(岩浆)来源于软流层。
(3)由图可知,图中F界面为谷登堡界面,地震波经过F界面后,横波(A)完全消失,纵波(B)波速突然降低。
(4)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高分子物质衰变所释放的能量,B错误;
C.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因此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是地震波中纵波。C错误;
D.地震波中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因此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也会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
故答案为:A。
(5)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其影响表现在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其影响表现为左右摇晃,故当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弥勒期末)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关于地球的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单独占有空间,是个连续、不规则圈层
B.水圈是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大气圈是个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属于外部圈层
【答案】1.D
2.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水圈是个连续、不规则圈层,大气圈是个连续的圈层,AB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属于外部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回答问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层和②层
C.②为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答案】3.A
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外圈层
(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层”即由两个界面分成的三个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的不连续面为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面为古登堡界面,海拔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
3.A、①层为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A正确;BCD、①层为硅铝层②为硅鎂层③为地幔,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的范围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纵波速度都突然增加,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速度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因此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
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海淀期末)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①~④与其所代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核 B.②-地幔 C.③-地壳 D.④-软流层
6.图中地震波( )
A.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
B.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
C.横波在通过莫霍界面后消失
D.纵波在地核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5.B
6.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一、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根据地震波传播特点不同把地球内部划分三个圈层,位于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为地幔,其下界在距地表2900米深处。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为地核,主要有铁镍组成。
5.读图可知,在①和②之间的界面,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是莫霍界面;在②和③之间的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是古登堡界面;①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层,A错误;②为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B正确;③为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横波不能通过该层,为外核,C错误;④为地球最内部的圈层,在该层纵波波速加快,为内核,D错误;故答案为:B。
6.读图可知,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慢,A错误;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B正确;横波在通过古登堡界面后完全消失,C错误;纵波在地幔处传播速度最快,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 2021年9月19日,西班牙的度假胜地拉帕尔马岛发生火山喷发。岩浆持续流入大西洋,冷却生成的陆地足以覆盖25个足球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火山灰直冲云霄,高度达6000米。下图为此次火山喷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 )
A.地壳底部 B.上地幔上部 C.上地幔底部 D.地核内部
8.关于此次火山喷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喷出的火山灰进入到了高层大气
B.生成的陆地属于外部圈层
C.说明地球的各圈层存在密切联系
D.不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答案】7.B
8.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成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成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成分被急剧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熔岩所到之处,动植物几乎全部毁灭。
7.引起地表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地区大约有17-18千米,中纬度大约为11-12千米,高纬地区大约8-9千米;由材料可知,火山灰的高度达6000米,应位于对流层,A错误。生成的陆地为地壳,属于内部圈层,B错误;火山喷发物来自地幔,冷凝物位于地壳,火山灰进入大气层,说明地球的各圈层存在密切联系,C正确;火山喷发处的灼热熔岩所到之处,动植物将全部死亡,火山灰遮天蔽日,影响生物的生存,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惠阳期末)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9.C
10.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固液气水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物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9.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物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大气圈提供氧气,大气圈为降水提供水汽来源,水圈水汽蒸发进入大气圈,岩石圈接收大气降水、地表水的下渗,图示为生物圈提供养分。因此图中①表示水圈,②表示岩石圈,③表示生物圈,④表示大气圈。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0.诗词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表示生物(植物枯枝落叶)圈,“春泥”表示土壤,属于岩石圈。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图中②、③圈层的相互关系。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辽宁期末)下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A圈层的厚度为1000—2000千米 B.B圈层包括了C圈层的全部
C.E、F圈层合称岩石圈 D.G圈层的内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12.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
11.图中A圈层是大气圈,厚度为2000-3000千米;B圈层是生物圈,包括了C圈层(水圈)的全部,B正确;E、D圈层合称岩石圈,C错误;G圈层是地核,G圈层的外层(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D错误。故答案为:B。
12.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重庆期中)10月14日5时6分在重庆沙坪坝区发生了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①层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4.上图中x处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
15.这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底部 D.软流层
【答案】13.B
14.B
15.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3.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的深度为2900千米,包括地壳和地幔两部分,A错误;从图中可知地震波的波速在①处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快,B正确;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因此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答案为:B。
14.图中的X处深度约2900千米,在这里纵波(甲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乙波)完全消失,应为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A、C、D错误。
15.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震源应位于地壳。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读地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 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
(2)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活动周期 。
(3)若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曲线②代表的界面是 ,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 。
【答案】(1)土星;地球
(2)日冕;黑子;11年
(3)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若代表太阳系,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③为小行星带内侧的大行星火星,②为小行星带外侧的大行星木星。因此①为邻近木星且位于外侧的土星,④为邻近火星且位于火星内侧的地球。
(2)若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的为最外层的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的为光球层,其上出现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3)若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的为地球内部圈层最外层的地壳。曲线②代表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界面,莫霍界面;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时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古登堡界面。
【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
17.(2021高一上·张家口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4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爆发,向空中喷出滚滚浓烟。左图为阿贡火山爆发图,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1)若A、B为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则A为 界面,B为 界面。
(2)阿贡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层,它以上的部分被称为 圈。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C为 ,D为 ,E为 。
(4)大陆地壳厚度要比海洋地壳厚度 ,地壳最厚的高原是 。
【答案】(1)莫霍;古登堡
(2)软流;岩石
(3)地壳;外核;内核
(4)厚;青藏高原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km附近,所以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
(2)根据所学知识,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两者合称为岩石圈。
(3)读图可知,C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D位于地下2900km~5150km,是外核;E为内核。
(4)根据所学知识,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因为大洋地壳上层的硅铝层比较较薄;并且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所以地壳最厚。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8.(2020高一上·肥城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 ,该处称为 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 和 。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
(3)下降;古登堡;固态;液态
(4)A
(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A波波速较小,B波波速较大,且A波在2900km深度突然消失,因此A为横波,B为纵波。
(2)横波和纵波经过D界面波速显著加快,因此D为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深度33千米,C为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故C为地壳。
(3)在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出F面以上物质为固体,F面以下外核部分G物质状态为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G物质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4)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故A正确;地球内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故B不符合题意;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故C不符合题意;发生在海洋中的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5)横波波速较小,纵波波速较大,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答案为:D。
【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9.(2020高一上·长春期中)下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 的发源地。
(3)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 (大陆/海洋)部分较厚。
(4)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 态。
(5)③表示 (填圈层名称),其由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 (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答案】(1)①;②
(2)岩浆
(3)大陆
(4)横波消失;液或气
(5)岩石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①表示地壳;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②表示地幔。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发源地。
(3)圈层①为地壳,其厚薄不一,一般来说,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4)从图中看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消失,因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因压力过大,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
(5)图中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示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部分(上地幔顶部)构成。
故答案为:(1)①;②。(2)岩浆 。(3)大陆。(4)横波消失 ;液。(5)岩石圈;地壳;地幔。
【点评】地球内部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20.(2021高一上·松原月考)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震波A表示 波,B表示 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F为不连续界面,D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软流层以上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故称 。火山喷发物来源于 。
(3)图中地震波向下经过F界面后,完全消失的是 波。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
(3)横波(或A)
(4)A
(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因此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
(2)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不同,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图中的D、F为不连续界面,D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代表地壳,以下代表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火山喷发物(岩浆)来源于软流层。
(3)由图可知,图中F界面为谷登堡界面,地震波经过F界面后,横波(A)完全消失,纵波(B)波速突然降低。
(4)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高分子物质衰变所释放的能量,B错误;
C.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因此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是地震波中纵波。C错误;
D.地震波中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因此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也会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
故答案为:A。
(5)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其影响表现在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其影响表现为左右摇晃,故当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