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设计说明 本节主要研究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音调的高低和响度大小的因素,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音色的声音本质。另外本节课还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教材中“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和“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两个探究实验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体验。噪声污染是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噪声问题,通过实验或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性,并能在实践中分辨这些特性。 本节课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音调、响度、音色。 2.知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和响度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探究影响声音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另外响度与音调容易混淆,对二者的区分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法、讲解讨论法、启发诱导、活动体验。 教具、学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鼓、琵琶、吉他、笛子、二胡、小提琴、钢尺、铁架台、乒乓球、细线等。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响度、音调和音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各种声音》,然后提出问题:通过我们刚才播放的视频,你听到的声音有哪些地方不同?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讲授新课 一、响度、音调、音色 (一)探究影响声音响度大小的因素 1.教师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声音有高低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2.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声音响度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述实验。 (3)分析和论证: 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3.演示、补充: (1)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先让学生感受“教师直接对着学生喊话”和“将手拢在嘴边对着学生喊话”有什么不同,分析其中的原因。再分析医生用的听诊器有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响度还与分散程度有关。 (二)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 1.课件播放:教师播放蚊子飞舞时与牛吼叫时的声音,并提出问题:蚊子发出的声音和牛吼叫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述:蚊子发出的声音清脆,音调高;牛吼叫的声音浑厚,音调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2.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声音的音调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分别是5 cm、10 cm和15 cm。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3)分析论证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3.演示、补充: 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4.教师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板书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三)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1.活动体验: (1)老师让会乐器的同学分别用笛子、二胡、还有小提琴等,到讲台上演奏同一首曲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起用耳朵来“认”乐器。 (2)老师让四个同学上讲台朗诵同一首诗《静夜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起用耳朵来分辨是哪一位同学朗诵的。 2.教师总结:同学们根据耳朵听到的声音能分辨不同的物体,其原因是不同材料、结构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我们把声音的这个特点称为声音的音色。 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首曲子,我们可以听出差别。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闻其声而知其人”。 3.知识应用 在童话《小白兔和大灰狼》中,大灰狼装着小白兔妈妈的声音敲门,可小白兔听出了那不是妈妈的声音,所以没有开门,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进行判断?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1.“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答案:音调 响度 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些,后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高 振动频率 3.一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女高音歌手,则_____________音调高,____________响度大。 答案:女高音歌手 男低音歌手 4.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水是否快灌满了。判断的依据:保温瓶里水位升高,空气柱变短,振动_____________(选填“加快” 或“减慢”),_____________逐渐升高。 答案:加快 音调 5.小强大年三十收到了一个同学的祝福电话,他一听就知道是小伟打过来的,他感觉音量比较小,调节了一下音量大小,声音更加清晰了,这其中先后涉及的声音的特征是( ) 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响度 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色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第1课时 响度、音调和音色 一、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二、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三、音色 我们能听声辨物是根据音色不同,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第2课时 噪声的防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各种声音》,教师讲述: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音乐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则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被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来控制噪声呢? 讲授新课 噪声的来源 (一)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第4344页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噪声对人体会造成哪些伤害? 2.师生总结: (1)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电机和机床产生的噪声以及家用电器产生的噪声等。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噪声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危害,轻则可以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重则可能损伤听力,甚至危及生命。 (4)乐音和噪声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讲属于乐音,但从环保角度讲却属于噪声,即在一定条件下,乐音可以转化为噪声。 (二)噪声的等级与防治 1.噪声的等级 学生观看有关“噪声等级”的视频,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1)声音有强有弱,人们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刚刚引起人们听觉的声音是指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通常是3040 dB。 (2)街道上的噪声显示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的强弱。 2.噪声的防治 (1)学生观看“如何减弱噪声”的视频,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们通常从哪三个环节对噪声进行防治? ②下列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类? 甲 摩托车的消声器 乙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丙 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2)师生总结: ①控制噪声的方法 ②图甲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图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图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牛刀小试: ①深夜,学生已经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舞厅还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一个同学起身关上门窗,一个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上睡,还有一位同学拨打110,请110制止歌舞厅过大的歌声,这三位同学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控制噪声? ②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往往会感到万籁俱寂,你知道为什么吗? ③家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防止噪声的措施 课堂小结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保角度:凡是防碍人们工作、学习,影响人们生活,干扰人们要听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噪声的等级和控制 1.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符号是dB。 注:0 dB是指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 2.控制噪声的途径: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当堂达标 1.小明正在教室中听课,下面各种声音不属于噪声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 B.邻班同学音乐课上唱歌的声音 C.教室外的叫卖声 D.教室内铅笔盒掉在地上的声音 答案:A 2.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 ) 答案:C 3.在经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这是利用哪一种途径减弱噪声( ) A.在人耳处 B.在传播过程中 C.在声源处 D.在人耳处和声源处 答案:B 4.广场舞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人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C 5.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对教学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在校园周围种树 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答案:A 6.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而多孔,对噪声有很好的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过后气温较低,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慢 答案:C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噪声的防治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中的噪声 2.环保中的噪声 二、噪声的等级和控制 1.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符号是dB。 注:0dB是指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 2.控制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