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7.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7.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04 15: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教育出版社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7.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设计依据】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在初中学段鲁教版教材中是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三章的第二节,它是在研究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和平行线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从本章开始比较 系统的学习合情推理。这节课,从内容上看,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重要基础;从方法上看,是借 助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打下基础,并提供研究 方法;从教材处理上看,与以往“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探索并证明平行线 的两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不同。 考虑到学生发现 判定直线平行的三个条件的顺序没有先后之分,三种判定方法是等价的关系,所以把本节两课时 的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这节课我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 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借助第三条直线利用角的数量关系得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几何的合情推理,能力尚未形成;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学生还没有三线八角基础时,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有挑战性;角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线的位置关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跳跃性;转化思想的培养还需要在实践、讨论、归纳中提升。
3、教学目标
(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理解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3)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在画图、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与人协作的习惯和严谨科学 的求知态度。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发现、概括归纳“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由画平行线的各种方法中发现借助第三条直线,利用角的数量关系得到两直线
的位置关系。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驱动、引导发现、启发归纳。
学法: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教具和课件。
学生:
1。用三根木条(或纸条)制作如图所示的一个学具。
2。用多种方法画平行线,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安排两个前置作业的目的是既可以节省课堂的学习时间,又能促使学生边实践边
思考,为这节课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因为新课标中提出要“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从“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合作探究,发 现问题——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归纳提升——布置作业,拓展延伸”五个环节设 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请同学们欣赏画面并思考:看完这组图片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可能会发现图片中都有 平行线。继续追问: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平行线,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吗?预计学生可能会提出平行线是怎么得到的?怎样才能画出平行线?它们为什么平行等问题。学生可能会想到从图形 上观察两条直线不相交来判定平行,接着追问:你可以肯定它们不相交吗?这时学生觉察到用此 种方法从操作性上来看不好实现,因此,要探寻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比一比——谈一谈”来找到本质,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 活动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前置作业画平行线的方法及发现,并选出作法最具合理性的画法准备展示。 设计意图:组内交流每个成员的画法,选择最优展示,在尝试说明是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画平行线时需要借助第三条直线,为下一步发现角的数量关系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
在各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比一比各组的画法,学生可能会通过就地取材直接画、推三角板、 利用量角器、拼三角板、折纸等方法得到平行线如下:
(一)直接画平行线:有的在方格纸上垂直画、水平画、斜画,有的借助校园一卡通、三角 板等工具直接画平行线。
(二)推三角板画平行线
画法 1:沿着直尺边缘推直角得到平行线。
图 1 图 2
画法 2:沿着直尺边缘推 60°或 45°也能得到平行线。
图 3 图 4
(三)利用量角器画平行线
(四)拼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生借助两个相同三角板拼出的图形,得到两条平行线,学生的拼法可能会很多,我们暂
以这几种为例展示。
(五)折纸法
此时白板和黑板上会展示出各组所有的画法
针对学生展示的诸多画法,首先肯定同学们在课前做了积极思考和探索。 接着提出:如何说明你画出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谈一谈它们之间有何相同之处?你能发现
什么?(此时本节课的难点已经呈现,学生若能谈发现,让学生畅所欲言;若一时无从下手,为 使学生从繁杂的方法中找到问题的本质,我就加以引导,这节我们以下面这几种画法为例来研 究。)
预设一: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角”的作用。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学生可能会发现图 1 旋转 90°即可得到图 2;它们分别是沿直角边或斜边画平行线;图 1、图 2 是利用直角来画平行线,图 3、图 4 是利用锐角来画的。所以这四种画法可归为一类。
有的学生虽然能够发现角的作用,但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学生进一步 观察发现在推动三角板直角边时,直尺必须保持不动,所以,直尺可以看作是 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画出的两平行线构成了角. 我们把这条直线叫做第三条 直线。
预设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了“角”的作用。始终说不出“角”,这时我撤掉直尺,引发 学生思考能否画出平行线?
设计意图:撤掉直尺,学生在找替代直尺的办法中悟到:要画出两个角,必须有第三条直线 做依靠,“逼”出第三条直线。
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后,请学生画出每个图中的第三条直线, 提出:具备什么条件,两直线平行?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两角相等时,两直线平行。但结合图形会发现这里不仅仅是两角,
为了表述清楚,我们规定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我们称之为同位角。那刚才大家得到的结 论可以怎样叙述?学生会回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提出: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估计有的学生类比着同位角的研究方法,发现拼三角板的画法中,是把重合的边看作
是一条直线,从而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问题:对于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学生可能会进一步发现拼三角板或量角器的画法中,是把直尺看作是一条直线,从而得出结论“同旁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题:刚才画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都是利用三角板上的特殊角来画的, 当这个角是一般角的时候,例如任意两个同位角相等时,两直线平行吗?
预设:首先让学生借助学具探究(这里学具学生可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出学具进行探索,也可 制作学具进行探究。学生即可直观感受到两个同位角相等时,两直线平行,又可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来验证,通过观察发现结论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根据学具抽象出三线八角图,对比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让学 生明确三个概念,明确概念后从图中找出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样三线八角图的 模型初步建立,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由学具抽象出三线 八角图,我结合图形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说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 么两直线平行。
以上过程,让学生体会由角的数量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的转化思想,渗透数形结 合思想。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首先提出:用今天探究得到的结论,说明为什么前面
通过折纸得到的折痕是平行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理,前后呼应,既验证了折法的正确性,又展现了学生的多种思维
方式,巩固了直线平行的条件,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四、反思总结,归纳提升 让学生从知识、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等方面反思总结后,师生共同归纳提升,形成知识结构,
内化为认知结构。
五、当堂达标,检测反馈
学生登录网络即时反馈平台进行检测、反思与反馈。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本节课的作业分为两部分:必做题和拓展。
设计意图:必做题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直线平行的条件,拓展题是为了是引导学生养成用数学 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