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2 17:0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堂作业
选择题
1.某学者准备写一本关于东晋兴亡的书,书中会提到东晋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
A.316年、司马炎
B.317年、司马懿
C.317年、司马睿
D.316年、司马昭
2.东晋司马睿举行皇帝即位大典时,邀请大臣王导共坐御床(皇帝专用座位)。这反映了(  )
A.王导能力很强
B.东晋王朝依靠贵族支持
C.分封制实施
D.东晋贵族追求奢华
3.东晋初年曾多次北伐,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伐军孤军深入,缺少人才,军心涣散
B.司马睿巩固江南地区,疑虑北伐并且多方牵制
C.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强大,坚决抵抗
D.中原人民渴望安定,反对北伐,无人响应
4.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的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
①梁 ②陈 ③宋 ④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5.南朝频繁的政权更替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北方少数民族统一了南方
B.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C.南方人口大量迁往北方
D.经济重心北移
6.“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人南迁主要是因为(  )
A.北方战乱频繁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7.“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8.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不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
C.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D.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9.《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10.绘制表格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观察下面表格内容,其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D.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1.“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12.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的北方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使得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说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社会安定
C.北人南迁 D.生产工具改进
1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下列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有关的是(  )
A.经济得到开发
B.南北割据状态加剧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方环境遭到破坏
15.穿越时空,假如你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
①地广人稀,饥荒严重
②水稻播种采用育秧移载
③建康城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④农民正在给土地施用粪肥
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环境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经济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
④战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东汉以后,江南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诗词展示】
材料一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用了材料一的两首诗词,请你比较一下,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
【史料解读】
材料二 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用蒸、煮等方式做成的糊状食物)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摘编自《史记》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2)根据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两段材料可知,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巨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18、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原始农耕时期我国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
(2)观察图一、图二,说说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 食货志》
(3)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初建时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为巩固政权该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什么效果?
材料三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食货志》
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出现材料三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5)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
1-5CBBDB 6-10AACBB 11-16DBBADC
(1)北方战乱频繁,经济萧条;南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2)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3)社会稳定;劳动力充足;技术先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18、(1)水稻、粟、黍。(任写出两种即可)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3)西汉。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休养生息政策。 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4)北民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们辛勤劳动等。
(5)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国家政策支持;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耕作技术等提高;兴修水利等。(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