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训练
选择题
1. 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 (苻)坚与苻融……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苻)坚顾谓(苻)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这件事发生在(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三国鼎立时期 D. 东晋十六国时期
3.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 严禁贪污 B. 颁布均田令
C. 迁都洛阳 D. 实行汉化政策
4. “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商鞅变法
B.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其具体措施包括( )
①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姓 ②迁都洛阳
③提倡与汉人贵族联姻 ④胡食、胡服、胡乐等融入汉文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6.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北方统一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流
D. 文化昌盛
7.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文化交融景象。与这一景象的出现有关的史实是( )
A. 北方人大量南迁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占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 前赵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9. 下列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0. 观察下图,判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
A. 澄清吏治
B. 发展经济
C. 中央集权
D. 提倡汉化
11.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由上述材料可知,洛阳成为宏伟壮观城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佛教的兴盛
B. 人口的增加
C. 商业的繁荣
D.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
12.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3.“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五胡”内迁 D.孝文帝改革
14.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
A.汉武帝 B.商鞅 C.孝文帝 D.班超
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
A.采用汉姓 B.改穿汉族服装
C.学习汉语 D.与汉人通婚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18、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与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表释改革】
(1)图一中A人物是商鞅,B人物是当时秦国的国君,他是谁?
(2)图二中的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再举出该事件中的一项措施。
【史料话改革】
材料一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3)写出“秦国新法”的具体内容。(任答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二这场改革的作用。
答案
1-5DDDDC 6-10BDCDD 11-16DADCCC
17、(1)从平城迁到洛阳。(必须完整表述变化过程)
(2)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答出两点即可)
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答出两点即可)
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答出两点即可)
18、(1)秦孝公。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使用汉语;穿汉服;迁都洛阳;与汉族贵族联姻等。(任举一项即可)
(3)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任答两点即可)
(4)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