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同步考点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2-3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同步考点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3 07: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3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词语
彷徨 (páng huáng) 决然(jué) 嚣鸣(xiāo) 铆钉(mǎo)
揳入(xiē) 罅隙(xià xì) 锈蚀(xiù shí)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生平: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被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人物轶事】
怕黑的“胆小“军人
1949年秋,昌耀在原籍桃源县立中学读书期间,背着家人报名参军,被湘西军政干校录取,后因年龄小怕鬼,不敢起夜而常常尿床,被家人领回。转年,他又偷着去部队应召,于1950年4月被38军114师政治部录取为该师文工队员。当时他只有13周岁。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进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晚年随团出访俄罗斯。
【昌耀的诗作风格】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了解“峨日朵”雪峰】
冠名以“峨日朵”则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这个远景极富价值。
作品: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评价:
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具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坚定的道义担当,“君子自强不息”的灵魂苦行,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
2、背景解读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一九六二年八月,这个时间的昌耀,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峨日朵”雪峰的所在地,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百姓对“峨堡”的发音。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3、常识梳理
1.现代诗的分类
中国现代诗按年代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1)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2)中国当代诗歌: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
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
③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④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
2.新边塞诗派
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体不断壮大的结果。新边塞诗派的诗歌作品以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为主,其代表人物是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现代诗人。
二、重点讲解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诵读指导】
诗中有众多审美意象,也有大量的动词,整体句式整散句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明确停顿,抓住重音,把握语调,控制节奏,才能更好的传达诗歌的情感。在主语和动词的地方我们一般重读,在叹词的地方一般要语调上扬,在句末的地方有的地方要下沉有的地方要上扬,节奏要更加舒缓。
任务1:聆听配乐诗朗诵,标划节拍和重音,并练习朗读。(给出范例)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任务2:朗读展示,并描述所体会的情感。
2、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思考1:试着给本诗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把握整体内容.
3、抓住意象,品画面美
任务说明:“画面美”可以理解为由生动典型的意象,引发读者的创造性想象,进而营造出意境特点鲜明、景物彼此和谐、情感意蕴充沛的完整的画面,并从之得到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意象带来的整体意境美。“味魔洁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文学作品的“画面美”。把握住意象,体会“画面美”,能够让读者在联想中走近作品深处。
思考1:请诵读本诗,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给你的感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联想的画面。
感受:博大、苍凉、浑厚、孤独
画面: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位登山者终于到达了他的极限,虽然还没到上顶,但是此刻她疲惫极了,它小心翼翼身子紧贴在在陡峭的崖壁上,双手如铆钉一样抓着崖壁,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脚,鞋子早已在艰难攀爬中撕裂,脚上也磨破了,先前他竟然没有察觉脚上流出的血已经渗出鞋子,此刻他终于感觉疼得厉害。他决定了今天就是这个高度了,他已到了极限。战稳身子之后,他放眼望去:太壮观了,连绵起伏的雪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一轮落日照在雪峰上,苍凉壮阔。耳边不时传来整耳欲聋的声音,崩塌的山石轰鸣着落入脚下深渊。
思考2:分析诗歌的意象
①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明确 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我”的形象,“仅”写出了此刻我的高度的理智与清醒;而“小心地”,则写出了此刻的我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②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明确 太阳在这里象征着真理与信仰,诗人通过写太阳越入山海,道出了时代变革即将到来。
③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明确 石砾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毫不稳固,作者用石砾指代荒谬年代所谓的理想、信念、追求,而石砾的滑坡则意味着时代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
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明确 这一句则选用了“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指关节”就象征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还必将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⑤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明确 “雄鹰”和“雪豹”一个是蓝天领主,一个是雪原上的霸主,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雄鹰”“雪豹”的形象在这里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⑥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明确 选用了一个小的可怜的蜘蛛作为典型意象,这里的蜘蛛,与自己一同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此刻的艰难处境,“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蜘蛛,即诗人的自喻。
4、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思考1: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明确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 ,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 )“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这是个判断句, 暗示了“我” 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 的目标与 “我” 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思考2:昌耀“小心地探出前额”,他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 看到的表层内容:即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深层内容:这跃入山海的太阳,即象征着客观的真理与信仰,而石砾则象征着弥漫整个时代的虚无狂热的荒谬信仰。而昌耀所看到的“石砾滑坡”正是指代着虚无和狂热终将消失了。
思考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怎么理解?
明确 面对困难和苦痛,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识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体现的是昌耀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
思考4: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明确 诗人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思考5: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应该怎样理解结尾“快慰”的含义?
明确 “快慰”指痛快而感到安慰,欣慰。这是诗人居于一定心理“高度”后与自己的和解。
5、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任务说明: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往往将情感注入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用文字畅快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即事抒怀,在叙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或咏史抒怀,在古今对比中,寄寓深沉的情感;或托物言志,以物作喻,阐明高洁的志向;亦或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情感寄寓于环境之中,物我合一,天人化境。
思考: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明确 诗人王昌耀1950 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总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众多审美意象,来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也正是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6、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明确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 “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知识卡片】
视听结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思考2:有人说这首诗中始终充满浓烈的对比意绪,请分析其效果及作用。
峨日朵雪峰之侧 VS 我的高度
狂热、虚浮、喧嚣 强大、光明,热闹、高拔 太阳、石砾、雄鹰、雪豹、喊杀声 山海、深渊、蜘蛛、默享 弱小、幽暗、沉寂、低矮 坚守、冷静、理智
明确 诗人将其情感放至更宏阔的视域关照下,不论渺小与巨大,都同出于大自然的孕育,拥有同等的存在价值,要热爱生命、歌颂生命,同时,告诉我们征服的“高度”并不靠浮华和喧嚣,靠的是内心的坚韧不拔,靠的是冷静和理智。
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诗人何尝不知道雄鹰或雪豹的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是怎样的角色和形象。这是一个莫大的反讽。
尤其是诗歌最后“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知识卡片】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