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2 17: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选择题
1.黑板上写着四点信息:“4世纪后期”“以少胜多”“为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与这些信息相关的战役是(  )
A. 淝水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官渡之战 D. 牧野之战
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C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它是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羯族 D. 氐族
4. 我国历史上曾有位鲜卑族帝王向汉文化学习,将自己的名字拓跋宏改为元宏,他是(  )
A. 北魏孝文帝 B. 苻坚
C. 晋惠帝 D. 梁武帝
5. 历史老师创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交融(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A. 商鞅变法 B. 诸侯争霸
C. 三国鼎立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6.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
A. 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 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 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7.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共同点是(  )
A. 都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B. 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C. 战场都在北方地区
D.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8. 下表反映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  )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A. 民族交融 B. 奢侈为荣
C. 尊崇儒学 D. 胡汉对立
9.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不能论证“民族交融逐步加强”这一论点的是(  )
A. 胡床、胡凳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
B. 《北魏帝王出御图》中帝王和大臣都穿汉服
C. 南朝时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 汉语逐渐成为北方的主要通用语言
10.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D. 繁荣开放的社会
1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C )
A.匈奴族 B.羯族
C.鲜卑族 D.氐族
12.假如你来到498年的北魏,不会看到的是( )
A.洛阳街头的人们穿着汉族服装
B.朝廷大臣用鲜卑语向皇帝报告
C.一家人在举办婚礼,新郎鲜卑人,新娘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
13.439年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是( )
A.西魏 B. 北魏 C.东魏 D.北齐
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控制中原地区
15.下列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 淝水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16.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前秦——北魏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东晋——前秦
17.改官制、崇儒学、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等,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措施。这说明此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打击旧贵族 B.发展经济
C.实行汉化政策 D.加强中央集权
18.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了大一统格局
B.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
19、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事实,符合的在括号内打“√”,不符合的在括号内打“×”。
(1)孝文帝的儿子,在到达洛阳后,不喜欢气候炎热,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 )
(2)495年,一位年满28岁的鲜卑族官员用鲜卑语向孝文帝上奏他在微服私访时的一些见闻,由于他说话风趣,孝文帝哈哈大笑,一高兴,给了这个官员很多奖励。 ( )
(3)一位汉族官员要娶一位鲜卑族贵族的女儿为妻,孝文帝得知后,认为这不利于鲜卑族的发展与壮大,硬是把这桩婚事给拆散了。 ( )
(4)孝文帝听说下面有一位官员不仅自己特别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给他的下属做了一些规定,要求他们如何孝敬父母,孝文帝要求其他的官员都要效仿他的做法。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政权统一北方的原因。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迁都A地,但遭到了许多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他以南征为名,亲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A地后就不愿意继续前进,于是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可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于此,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于此,次年正式迁都。
(2)材料二中的A地是指什么地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的“南征”计谋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
2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根据下列史料,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中的“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二
材料三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除此之外,请再写出一项其改革的措施。
【学习认识感悟】
(3)结合上述问题探究,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22、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主要有:第一,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第二,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第三,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民“殷盛”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或者结果。
(3)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案
1-5ACBAD 6-10ABACC 11-15CBBDB 16-18BCD
(1)√ (2) × (3) × (4)√
20、(1)汉族劳动人民和士人的流入;北魏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提倡儒学,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A地:洛阳。作用:巧妙地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迁都大计。
(3)特点:汉化。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1、(1)迁都。北魏孝文帝。洛阳。
(2)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任写一项)
(3)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富强、社会进步、民族交融的重要手段。
(4)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22、(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对先进文化的态度;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时机、国情、体制、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