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4.6 汽化与液化 第3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4.6 汽化与液化 第3课时(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03 19: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3课时 液化
 核心·易错
1.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
(2)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个“白气”就是水蒸气。(  )
(3)寒冷的冬天,乘车时,经常会发现在汽车的车窗外表面出现水珠。 (  )
2.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罐内的液体都是通过      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是通过     和    两种方法制得的。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      ,便于储存和运输。
[核心知识]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易错点拨]
1.所有的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自然现象中的一些雾和“白气”大多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液态水。
(
能力提升拔尖练
)       
1.[2021·镇江]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2.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3. [2021·山西] 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的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4.[2021·常州] 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
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5.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由热水汽化生成
6.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如图 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熔化 D.熔化、液化
7.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然后向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又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另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     。
8.小明同学在探究“液化”知识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水蒸气从烧瓶口喷出,在瓶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2)这时,如果在瓶口处放置一块铁板,会发现正对瓶口的铁板表面有      产生,铁板的温度将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要在铁板上产生更多的水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4)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    房间的气温高一些。
9.小张将一瓶矿泉水在冰箱中放较长时间后取出,一会儿发现瓶外壁出现小水珠。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又出现小水珠。于是他与小吴一起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但观点不一致:小张认为这是矿泉水瓶内的水往外渗透后,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而小吴则认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俩的观点是否正确。
(
培优初探拓展练
 
)
10.人们都说:“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应有的实验结果)。
答案
第3课时 液化
核心·易错
1.(1)×  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中热的水蒸气喷出时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肉眼无法看到。
(2)×  寒冷的冬天,人通过呼吸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不久“白气”又看不见了,是因为小水珠又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
(3)×  寒冷的冬天,乘车时,经常会发现在汽车的车窗内表面出现水珠。判断液化时水珠出现位置的方法:①寻找“热源”:看哪一侧的温度高。②寻找“冷源”:看哪一侧的温度低。③进行判断:“热源”侧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小水珠出现在“热源”一侧。
2.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减小 能力提升拔尖练
1.D  冰凌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A  洗澡的时候,水大量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小水滴并附着在镜子上,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水滴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3.B  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甲虫背部放热形成小水滴,则可知它背部的温度一定比外界气温低。
4.D  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向牛奶杯内倒入液态氮,液态氮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形成“热气腾腾”的现象。
5.D  雪糕周围冒的“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出的“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但水蒸气来源不同。
无论“冷气”还是“热气”,都是人眼能看得见的,它们都是小水珠,不是水蒸气。
6.B  由图知:海水从右上方的管中进入,流到左下角的设备中被加热,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海水液化成淡水,下面的盐水再流入右边的设备,二次淡化,最后盐水流出。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7.汽化 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
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推活塞,压缩气态乙醚,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乙醚又变成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用到的方法是压缩体积。液化的另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
8.(1)液化 小水珠
(2)小水珠 升高
(3)在铁板上放些冰块降低铁板的温度
(4)乙
(1)在离壶嘴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了小水珠。
(2)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铁板,会发生液化,形成液态水附着在铁板上,因为液化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故铁板的温度将升高。
(3)要使铁板上产生更多的小水滴,就要使液化现象更明显,想办法让铁板的温度变得更低就可以完成。
(4)液化放热,温度低的房间更容易液化,故甲房间温度低,乙房间温度高。
9.①常温下,称量一瓶矿泉水的质量,记作m1;②将其放入冰箱中较长时间后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壁上出现小水珠,待到室温后称量其质量,记作m2;③用布擦干矿泉水瓶壁上的小水珠,再次称量其质量,记作m3。若m1=m2,则说明瓶壁上的小水珠是瓶内的水往外渗透后,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形成的,小张的观点正确。若m1=m3,则说明瓶壁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形成的,小吴的观点正确。
培优初探拓展练
10.(1)液化 
(2)水蒸气液化放热
(3)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 ℃的热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液面B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2高于t3,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