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专题 科学测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专题 科学测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03 19:1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测量
类型一 长度、体积、温度和质量的估测
1.历史上把图中示意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  )
A.2.5 km B.2.5 m C.2.5 dm D.2.5 cm
2.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较为合适的描述 (  )
A.某七年级学生的脚长为25.0 mm
B.一个教室的面积大约为48 m2
C.饮水机上一桶水的体积为18.9 mL
D.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
3.估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10 g
B.冰水的温度为20 ℃
C.普通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 m
D.一个教室里的空气体积是200 L
类型二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和误差分析
4.下面叙述的几种测量圆柱体底面周长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把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
B.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处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
C.无弹性的细丝线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的细丝线的长度,即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
D.将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的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
5.小建学习了长度的测量知识后,对自己及身边物体有了较强的测量兴趣。
(1)小建想检验一个人躺着和站立时身高是否有差异以及早晚身高的变化情况,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
A.量程0~3 m,最小刻度1 mm
B.量程0~10 m,最小刻度1 dm
C.量程0~30 cm,最小刻度1 mm
D.量程0~130 cm,最小刻度0.5 mm
(2)小建用刻度尺测得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
(3)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建利用桌上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为D1,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直径为D2,如图所示,若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
类型三 体积的测量和误差分析
6.某同学在用排水法测量某个物体的体积,在物体放入量筒前后分别读取量筒对应的示数,从而确定物体的体积,如图所示的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2021·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 一量筒中原有50 mL水,现在往里面放入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 mL,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6 cm3 B.18 cm3 C.12 cm3 D.24 cm3
8.在一次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徐同学对在课桌上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金同学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别是40 mL和42 mL,那么盐水的实际体积一定是 (  )
A.小于40 mL B.等于40 mL C.小于42 mL D.大于42 mL
9.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和石块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    (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
(2)如果两同学读数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比较大的是   (填“甲”或“乙”)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
(3)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该石块的体积是    cm3。
10.[2020·衢州] 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要先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最大测量值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1)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 cm3)、两个100 mL 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用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2)利用100 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1)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 mL B.50 mL C.80 mL D.95 mL
类型四 温度计的读数和精度、误差分析
11.小红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得结果为35 ℃,后经医生检查其体温正常,关于小红同学的测量过程,引起了同学们的以下猜想,其中可能的是 (  )
A.使用前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B.体温计置于腋下时间太长
C.体温计未与身体充分接触
D.取出后读数不够迅速
12.一支刻度均匀但刻线位置不准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沸水中,示数是90 ℃;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6 ℃,那么,将它放在真实温度为25 ℃的温水中,它的示数为(  )
A.22.5 ℃ B.28.5 ℃ C.27 ℃ D.21 ℃
13.实验室有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 ℃,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 ℃,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 ℃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 ℃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41 ℃,60 ℃ B.21 ℃,40 ℃ C.35 ℃,56 ℃ D.35 ℃,36 ℃
14.小金感觉自己发烧,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结果为38.5 ℃,疑惑片刻后他甩了甩体温计,使其示数下降到35 ℃以下,再次测量结果为37.8 ℃,小金的体温是 (  )
A.37.8 ℃ B.38.5 ℃ C.不超过37.8 ℃ D.在37.8 ℃和38.5 ℃之间
答案
1.D  由图可知将大拇指第一节骨骼的长度定为1英寸,其长度与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而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5 cm左右,所以1英寸约为2.5 cm=0.25 dm=0.025 m=2.5×10-5 km。
2.B  一名初中生的脚长大约为25.0 cm=250 mm;一间教室的长约8 m,宽约6 m,面积约为S=8 m×6 m=48 m2;饮水机上的一桶水的体积约为19 L;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
3.C  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200 g;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一间教室的空气约为200 m3。
4.D  因为橡皮筋有弹性,将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松开后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测量结果要比真实值小很多。
5.(1)A  (2)2.80  (3)
6.D
7.D  设木块的体积为V,木块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即V吸=V;因此水的体积变为50 mL-V,木块一半浸入水中,木块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56 mL-=V,所以木块的体积V=24 cm3。
8.C
9.(1)甲  (2)乙  (3)20
10.能将物体浸没
(1)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倒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
方法二:用细绳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的水的体积,就是测量该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
(2)ABC
11.C  小红的体温正常,即37 ℃左右,则即使原先体温计示数是35 ℃,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正确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也会上升到正常值,不会停留在35 ℃,因此A、B项说法错误;体温计的玻璃泡与刻度管之间有一段很细的弯管,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水银遇冷收缩会在细弯管处断开,使刻度管内水银不会回缩到玻璃泡内,从而显示被测物体的最高温度并保持不变,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D项说法错误。
12.C  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实际温度为100 ℃,示数是90 ℃;冰水混合物的实际温度是0 ℃,示数为6 ℃,所以100 ℃只占用了该温度计90-6=84个刻度,则每个刻度代表的实际温度为100 ℃÷84= ℃,25 ℃所占的刻度为25 ℃÷ ℃=21,示数为6 ℃+21 ℃=27 ℃。
13.C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沸水的温度是100 ℃。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20 ℃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 ℃,示数80 ℃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 ℃。由于20 ℃到80 ℃ 之间有60个格,那么这支温度计一个格表示的温度为= ℃。当示数为41 ℃时,从20 ℃到41 ℃之间有21个格,则实际的温度为21× ℃=35 ℃;实际温度为60 ℃时对应的示数为() ℃+20 ℃=56 ℃。
14.A  体温计使用时,先要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测量时,水银热胀到对应的示数,所以示数应该以甩过后测量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