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1节 大气层
第1课时 大气的分层
核心·易错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 )
(2)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 )
(3)大气层有明显的上界。 ( )
(4)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 )
(5)暖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 )
2.大气的分层
(1)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 的变化。
(2)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 、 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 、 、 和 。
[核心知识]
1.大气是围绕在地球表面的一层气体,它保护着地球上的万物生灵!
2.大气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3.大气的温度是随时变化的,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一般是近地面气温高,远离地面气温逐渐下降。
4.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1.[2021·西湖区期中] 如图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下列几种关于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图中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图中A层——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
③图中B层——人造卫星在其中运行;
④图中B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
几乎全部水汽。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有关大气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中间层
B.对流层和暖层都是上部冷,下部暖
C.大气分为四层
D.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是平流层
3.300 km以上的大气气温在1000 ℃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4.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 氮气 D.臭氧
5.如图所示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 )
A.a B.b C.c D.d
6.“神舟十一号”飞船自2016年10月17日升空,绕地球飞行一个月后于11月18日13时59分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最后穿过大气层的名称是 。这一层最显著的特点是 。
7.读大气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温垂直变化来说,a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 ,原因是 。
(2)从气温垂直变化来说,b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 ,原因是 。
(3)天气复杂多变的是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
A.距离地面近
B.水汽和固体杂质少
C.对流运动旺盛
D.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不断升高
(4)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层,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 层。
8.关于大气层的气温变化特点,下列各图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
9.假设在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白昼时间将会 ( )
A.变长 B.变短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对流层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B.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平流层的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宜高空飞行
D.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11.哈勃望远镜的外面“穿”有一件银白色“外衣”,其原因是它所处的高度 ( )
A.空气密度大,温度高,太阳辐射弱
B.空气密度大,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C.空气密度小,温度高,太阳辐射强
D.空气密度小,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12.结合有关大气层的特点或作用,以下说法中你最认可的是 ( )
A.气温变化——地表到12 km高度,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B.垂直分层——从对流层到外层,大气密度逐渐变得浓厚
C.物质组成——随大气层高度上升,大气物质组成基本不变
D.保护作用——阻挡紫外线危害和陨石撞击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反映了某年9月份30°S~80°S 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3~14题。
13.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C.在高纬度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
14.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15.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填“地面”或“太阳”)
(2)B层以 运动为主(填“水平”或“对流”)。
(3)在A、B、C三层中,飞机多在 (填字母)层飞行,因为该层 ; (填字母)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填字母)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答案
核心·易错
1.(1)×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2)×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3)× 大气层没有明显的上界。
(4)×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5)× 暖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2.(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 (2)温度 密度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 外层
能力提升拔尖练
1.A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故①正确;对流层中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故②正确;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是人造卫星活动的主要空间,故③错误;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故④错误。
2.D 平流层大气上层气温高、密度小,下层气温低、密度大,所以气流平稳,且空气阻力小,视野好,利于飞机飞行。暖层是下部冷,上部暖。大气分为五层。平流层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吸收太阳紫外线的主要是处于平流层中的臭氧。
3.C 300 km以上的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与人造卫星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故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
4.D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B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的长波辐射,图中的b是地面的长波辐射。
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的是太阳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和大气辐射中射向宇宙的部分。
6.对流层 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1)下降 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
(2)上升 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对流层 C (4)平流 暖
培优初探拓展练
8.C
9.B
地球表面如果不存在大气层,太阳光将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地球是圆形的,故只有太阳升到某一位置时才能观察到。
10.D 中间层没有臭氧,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垂直对流运动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流星体大部分在这层燃尽,是气象研究的上界。
11.C
哈勃空间望远镜运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外层。银白色的“外衣”可以反射热的辐射。
12.D
地表到12 km的高度为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13.C 14.B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地区递减明显。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15.(1)地面 (2)水平
(3)B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B C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近地面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3)B平流层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利于飞机飞行;B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能减少紫外线对人类的伤害,所以该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保障;C层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