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READ SHARE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同学们,周末的时候,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READ SHARE
背景材料
作者介绍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年),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1912年,他举家迁居英国。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得到好评。
背景材料
弗罗斯特的农场(位于美国)
《未选择的路》刻在弗罗斯特的农场的一条路上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整体感知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未选择的路
整体感知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整体感知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你是否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的知道:“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是的,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1.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富有挑战性。同时也表明“我”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这首诗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最初收录在他的第三本诗集《山间》中,这首诗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不久之后,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正如诗中所说“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精读细研
2.朗读诗歌最后一节,思考其中蕴含着的哲理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结构上,“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照应。
最后一节诗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性: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必须慎重选择。
精读细研
3.诗中所说的“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种写法叫什么?
表面
实际
象征
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路
自然界的道路
暗示人生之路
精读细研
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方法指导
象 征 比 喻
①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
①比喻,就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②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诗人笔下的“路”和诗人在作选择时的心理。
“久久伫立”,选择艰难,因为选择的意义重大,而且那条未选择的路也再没有机会涉足,作者将经年不忘。作者借脚下的路,来写人生之路。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思考探究
3.我们该如何作出人生的选择?诗人的“路”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思考探究
面对选择,犹豫是正常的……
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却没有回头路可走;
选择要谨慎,但一旦作出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下去;
选择不同的道路,人生也将不同;
思考探究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对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的是积极乐观。
《未选择的路》表现的是面对选择的艰难。
总结
未选择的路
选择之路
未选之路
伫立路口,思索选择
作出决定,选择荒路
选择之后,绵延无尽
多年以后,往事回顾
人生之路
决定一生
无法回头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拓展阅读
《生活》
汪国真
你接受了幸福
也就接受了痛苦
你选择了清醒
也就选择了糊涂
你征服了别人
也就被别人征服
你赢得了一步
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
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拓展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课堂检测
A.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瞬息(shùn) 涉足(shè) 丛林(cóng)
C.幽寂(yōu) 伫立(zhù) 诱人(yòu)
D.萋萋(qī) 叹息(tàn) 路径(jìn)
【解析】“径”应读jìng。
D
1.选出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涉足:蹚过水)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解析】“涉足”应理解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A
2.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B.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C.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忆
【解析】A项,“需要”应为“须要”;B项,“过去”后应加“了”;D项,“回忆”应为“回顾”。
C
3.下列句子中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解析】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有按音节划分与按意义单位划分两种。B项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C项正确的节奏划分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D项正确的节奏划分为“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作业超市
必做:1.背诵诗歌;
2. 古今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三句,注明作者,并选择其中的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选做:阅读《海底两万里》8-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