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作业(含答案)
选择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蜀
C.东晋 D.北魏
2.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段话论述了北魏迁都的( )
A.原因 B.目的
C.结果 D.影响
4.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6.“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叙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7.下列图片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中外交往
D.政权分立
8.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在哪一方面的影响( )
A.生活方式上 B.统治方式上
C.思想文化上 D.民族心理上
9.下列是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其中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的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10.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先后有多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这里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以下政权中,曾以洛阳为都的是( )
①东汉 ②曹魏 ③北魏 ④西晋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北魏孝文帝曾说:“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这段话清晰地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是( )
A.因为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
B.因为北魏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
C.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D.为了扩大鲜卑族的统治地区和影响
1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交融
13.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中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14.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 )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民族交融有多种方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下列解释不到位的是( )
A.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北民南迁
B.内迁的各少数民族都丢掉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完全被汉化
C.内迁“五胡”是指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1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非选择题
17、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用智慧演绎出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魔术师”的商鞅,……力主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
(1)谁任用商鞅这位“魔术师”主持变法?材料中关于变法内容的介绍并不全面,政治、经济方面的变法内容还有哪些?请各举出一例。
(2)“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说明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连年混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加快了民族的交融。崛起于北方的鲜卑族拓跋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革……
材料三 他在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贵族说汉语,改姓汉族姓氏,穿汉服,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
根据材料二,说说北魏孝文帝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根据材料三,说明这次改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的问题。北魏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回答:“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摘编自《魏书》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都城从哪里迁到哪里?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摘编自《魏书》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关于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材料三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措施?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材料四
(3)材料四的四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关系?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案
1-5CDADC 6-10BAADD 11-16CBADBA
17、(1)秦孝公。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济: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秦国通过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8、(1)理由: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文轨未一,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 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措施:改说汉语。 说明:北魏孝文帝考虑实际情况,注意区别对待,以减少改革的阻力(或改革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 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3)现象:民族交融(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相互影响)。 关系:互为因果关系(或北方民族交融促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