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2 21: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教师寄语: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在反复阅读中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3.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于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 字音字形
xiāng上( ) 慈善( ) 着落( ) 宽敞( )
贮蓄( ) 澄清( ) 看护( ) 伦敦( )
一髻( ) 绿萍( ) 水藻( )
4.词语释义
响晴: 安适:
贮蓄: 澄清:
【自主探究】
(1)课文第一段,作者把济南和 ( )、( )、( ) 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天 ( ) 的特点,并赞扬济南 ( ) ,总领全文。
(2)第3—6段依次描绘了济南冬天的 ( ) 和( ) ,分别依次描写了( ) 的山、( )的山、( ) 的远山和冬天的 ( ) 。
(3)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这一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 ( )之情。
(4)第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雪后的小山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精讲点拨】
本文语言精美,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说说加点的“卧”字的表达效果。
(2)“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纵观全文,本文在写景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巩固检测】
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镶嵌(xiāng) 宽敞(chǎng) 空灵(líng) 彬彬有礼(shān)
B.发髻(jì) 贮蓄(chù) 绿萍(píng) 人才济济(jǐ)
C.水藻(zǎo) 澄清(chéng) 着陆(zhuó) 千里迢迢(zhāo)
D.伦敦(dūn) 看护(kān) 鲜嫩(nèn) 果实累累(lé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矮松 滋润 不动声色 重峦叠嶂
B.肌肤 安适 慈眉善目 蛛丝蚂迹
C.狭窄 利碌 晶莹剔透 为富不仁
D.摇篮 竹蒿 响彻云霄 趋炎附势
3.(2019株洲中考改编)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水平考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
他们唤,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B.明天也许就是舂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C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
D.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技的重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5.找出与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
A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全在天底下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D因为有这样慈善的的冬天,干啥还还希望别的呢?
二.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6.画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7.对第④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原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指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
8.选文开头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这里小雪的“妙”处是( )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镇上一道“银边。
C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D.小雪可以点缀得那些小山更加秀美。
9 .这个语段主要是写( )
A.小雪后的山色 B.小山太秀 气 C小雪最妙 D.山的肌肤
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处处流露出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 )
A寓情于景 B.情景交融 C虚实相生 D.情溢于言
济南的水
①人们说,湖是城市的眼睛,幸亏济南有个大明湖,为这多水的城市添了一双明眸。
②大明湖水域很广,茫茫的湖面平整如镜,却又透着几分灵气,大船小舟驶过,水纹荡得很远。若是定定地看这水纹,看久了,会感觉流动的是自己而不是水。湖中心有郁郁葱葱的小岛,湖岸有白玉拱桥、杨柳拂面。最妙的是夏天,满湖鲜碧,层层叠叠到天边,一朵朵荷花就藏在这层层叠叠的荷叶中。没有太浓的颜色,大明湖的荷花是素雅而端庄的,工笔仕女图一般,似乎天生为文人雅士而生;但又不像周敦颐笔下那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是与人间烟火保持刚刚好的距离,仿佛恰处于出世与入世的边缘,进退自如,连自己都乐得生出几分闲情来。
③记忆中的大明湖夏天很长,童年的一个午后,我在岸边玩,玩累了,就停下来看湖,看船,看荷叶荷花,看柳。看着看着,那么小的年纪都会感到些许怅然,好像其他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只有这湖是永恒的。
④除了自然美景,大明湖公园中还有不少历史建筑,雕栏画栋、亭台楼阁。历下亭在湖心岛上,柱子上书着杜工部的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还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题的字。南丰祠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时任齐州(今济南)知州的曾巩而建,所谓“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二字数先生”,极好地概括了曾巩光耀千古的文学和造福一方的政绩。秋柳园是清初诗人王士祯读书之处,稼轩祠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祠堂,两人同为济南的骄傲。特别是辛弃疾,济南人从小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他和那个同样出色的女词人李清照一起,使这个城市千年后仍有笔墨余香。
⑤大明湖大而疏淡,趵突泉小而密集。园子不大,却处处有景,一不留神就错过去了。最有名的还是那三股水,我感觉济南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那三股水而活的,没了水,人也没了精气神,仿佛水与人在血脉里是相通的,都是这块土地的造化。一年到头,人们的心总随着媒体报道中的水位数字起起伏伏,而久旱后泉水复涌简直就是全民大事,可以敲锣打鼓庆贺的。这种心情,外人恐怕很难理解。
⑥这样看来,趵突泉的三股水,也就有了神圣的意味。它的喷涌不息、珠飞玉溅,象征着这个城市的生命力,看着它们,已经不单单是欣赏景色,更有敬仰图腾一般的心境。只要泉还在涌,子子孙孙就会无穷尽地生于斯、长于斯,把文明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⑦趵突泉可谓“泉之大者”,然而济南更有许多可爱的小泉,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于黑虎泉、五龙潭两大泉群内。它们有的砌成一个方池子,有的仅有井口大,都是那样清灵活泼,像孩子的眼睛眨啊眨的。济南的泉水,简直清得不像话,每一汪小泉都是一首透明的诗,映得出你的影子和天光云色,你就和天光云色一起走入了诗中。因为清,泉底的细石、沙砾看得一清二楚,在细石和沙砾之间,不时有一串串小气泡扶摇而上,摇荡心旌。因为清,人们纷纷拿了水桶、水杯来接新涌出的泉水,哗啦啦的声响从早到晚,像一支永不停歇的歌。人们取了水,回家煮开,泡上新鲜的茶叶,远望南山流岚,生活的美好便尽在此中了。
⑧坐在泉边的石头上,看盈盈碧水,会禁不住思考:城市,因了水,才有灵气。而水与水又大不相同,泉、湖、江河、海,分别可以演绎不同的气韵。而济南既有湖,又有泉,还有一条护城河把湖与泉相连接,谁能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⑨这就是济南的水。这就是,水的济南。
1.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济南各处水的特点
济南的水 特点
大明湖的水
趵突泉的水
小泉的水
(2)第五段中说“我感觉济南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那三股水而活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4)本文标题为“济南的水”,但文章第④段却写了大明湖公园中不少历史建筑,雕栏画栋、亭台楼阁,这是否跑题了?简要说说理由。
(4)本文标题为“济南的水”,结尾则说“这就是水的济南”,应该如何理解呢?
(点评:文章开头与结尾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答.结尾段的作用:内容上:总结全文,抒发了作者…的感情,点明…主题,进一步深 化中心. 结构上: 呼应开头,照应题目,使结构更严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