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师寄语: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初步学习领会诗歌意境的方法。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3.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不同经历同作品的关系。
【自主学习】
《观沧海》
1.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写出《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东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写作背景:曹操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3.解释下列词语。
(1) 临: (2)澹澹: (3)竦峙: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合作探究】
全诗以 字统领全篇,以下由此字展开,写 。 诗中 , 。 , 。 , 。写实景。 , 。 , 写虚景。
【精讲点拨】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自主学习】
1.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3.(1)全诗写景的诗句是:
, 。
(2)全诗的千古名句是:
, 。
【合作探究】
(1)作者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最为人称道,运用了哪种修辞?品味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感情。
《次北固山下》
【自主学习】
1.作者: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其诗流传不多。
2.写作背景: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3.解释下列词语、句子。
(1) 次: (2)客路:
(3)潮平两岸阔:
(4)海日生残夜: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2.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
【精讲点拨】
1.品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诗。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自主学习】
1.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2.写作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凄婉的曲子。
3.解释下列词语、句子。
(1) 断肠: (2)天涯:
(3)秋思:
【合作探究】
1.写了哪九种景物?渲染了哪两种不同的气氛?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检测】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C.我寄愁心与明月(和、跟) 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3.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下列各组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曹操—《曹操集》—一律诗
B.《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全唐诗》—五律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一《李白集校注》一一七绝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全元散曲》一元曲
5.默写
(1)水何澹澹, 。 ,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 。
(3) ,风正一帆悬。
(4) ,小桥流水入家, 。
(5)《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填,杆发了诗人宽广情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 , ;
,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李白对友人同情和挂念的句子:
, 。
(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包含“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名句
, 。
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现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悲情的句子
, 。
课内阅读>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各题
6.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上。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已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n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现了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写大海吞叶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已壮阔的情怀。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受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9.李白在诗的开头透取“杨花”“子规”来写,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B.“杨花”漂治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C“子规”即杜鹇,因其叫声凄凉,近似“不如归去”,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D.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谊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
B.本诗让人体会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愤懑和不平。
C.诗人选择明月表情达意,是因为明月表现友谊的纯洁,也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尚。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用明月寄愁,饱含着对友人的同情和关怀。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各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婉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米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2)执而【鞭】之:
(3)陶侃【尝】出游 (4)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2,翻译句子。
(1)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3.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政治主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