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童年时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并过渡引出“摇桂花”;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第五、六自然段写母亲回忆家乡金桂的同时点明“我”爱童年那阵阵的桂花雨。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期。他们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人事“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4、前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作品特色,并学习运用课文表达特点,仿写自己童年趣事的片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说学法: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说教学过程
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展开我的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谜语:八月放异香(打一花卉名)
板书课题:桂花雨
想象情景,理解课题
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情景?“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补充材料,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第二大板块: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轮流读课文,随文纠正字音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读得是否正确通顺。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根据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引导交流,梳理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设计了三读课文,一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字音读准,二是让同桌互读课文,旨在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三是默读,思考课后第一题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三次读,读的目的清晰,有层次。
第三大板块:品读赏桂花,感知爱花
默读课文“忆赏花”部分(1-2自然段)。勾画处描写作者喜爱桂花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小组交流: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语句及写的批注。根据组员的交流、修改、补充自己的体会。
全班交流: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赏花的片段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指名读句子,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本环节通过默读、抓住句子、批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桂爱华的喜爱之情,同时感知到桂花香是作者喜爱桂花的情感源头。
第四大板块:品读“摇桂花”,体会快乐
读重点文段,寻觅花香。
引导:桂花的香气沁人心脾,怎能不令人喜爱呢?课文中农还有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默读课文,回忆“摇花乐”这一部分(3-6自然段)的内容。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课件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体会句子的意思,初品“花香”。
指名读句子,说说“至少,浸”分别是什么意思。
想象画面:香气会飘到哪里?人们会有什么表现?
指名朗读句子。
想象场面,感悟“摇花乐”
大家是怎样摇桂花的呢?指名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由读“摇桂花”部分的句子,抓住“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想象画面,把自己想象成儿时的作者,说说当时是什么情景。
观察插图,小组内表演朗读第5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再品“花香”
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桂花明明是中秋节前后开,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摇桂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多种形式的读是学生学习课文表达,体会作者“摇花乐”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个环节设计了“寻花香”的目标导读,“悟摇花乐”的情景表演读、再品花香的师生读,在读中将无形的花香变为有形有感的画面和体验。
第五大板块:品读“带桂花”,感悟思乡
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学习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第六大板块:体会表达,拓展阅读
想一想,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了”和“挂花雨”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展示朗读,说说喜欢读这部分的原因和为什么这么读?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琦君说童年》
【设计意图】学生在领悟文章表达特点后,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展示,其实是一个整体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入领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的过程。
说板书设计
桂花雨
摇花乐 思乡情
文字是画 文字是情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