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
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本课主要涉及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课程目标中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和鉴赏文学作品几个要求);
内容: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本课主要涉及的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两个部分);
实施:
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
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
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特点;
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
本课位于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一首,学习本诗,不仅有利于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还能发现诗人隐于细节之中的郁闷和惆怅。
本课教学内容的编写思路与结构特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导入有利于学生发现鲍照乐府对李白的影响,进一步介绍鲍照乐府诗的地位,激起学习兴趣;
寻找诗眼及诗句分析是为了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分析作者的心境;
升华拓展与对读赏析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并理解不同时代下不同的选官制度对文人士子的影响;
作业布置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生存境遇,在对比中更好体味诗人的情感;
本课的教材和相关资源的处理的情况:
篇目选自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一首,其他资源包括自制PPT、鲍照相关的背景材料、李白、左思的诗歌等。
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中的生长点:
主要通过寻找诗眼、情感分析和文本对读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一)学生本课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学习经验:
学生已经在过往语言实践中初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研读文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木兰辞》、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 其一》、王羲之《兰亭集序》、陶弘景《与谢中书书》、郦道元《三峡》这些作品,对其时代背景及文人士子心态有一定了解;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潜能:
高二学生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自卑冲动,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
(三)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困难:无法理解作者在慷慨激昂的发问之后,陷入了“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痛苦无奈;
对策:通过“人生亦有命”中“命”的解读,补充九品中正制及门阀制度的相关内容,理解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李白的诗歌进行对读,感受鲍照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愁”情;
鉴赏诗歌,学习诗歌中“比兴”的艺术手法;
比较阅读,体会李白鲍照的人生困惑和面对现实不同的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比较阅读,体会李白鲍照的人生困惑和面对现实不同的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以李白《行路难》导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看到诗题《拟行路难》,我们不由得想到李白那首《行路难》,想到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这种飘逸浪漫,发之无端的诗歌比比皆是,但后人多学杜甫而不学李白或者是学而不得其神韵,实际上李白的这种诗歌成就,还是受了前人的影响的,尤其是汉魏乐府中鲍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不管是首句的化用,还是整体的诗歌风格,都对李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鲍照的诗歌成就,尤其在乐府诗方面,在当时就展露无遗,鲍照的部分乐府诗继承了《诗经》中的国风及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对整个南朝乐府及唐代新乐府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和谢灵运、颜延之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关于这一点,萧涤非曾《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鲍氏乐府之在南朝,犹之黑夜孤星,中流砥柱,其源乃从汉魏乐府中来,而与整个南朝乐府不类”,是“汉乐府大作家”;沈德潜也曾说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古诗源》卷十一)。
而鲍照作为一位乐府诗人的声名建筑在《拟行路难》十八首上,这一组诗震撼乐府诗坛,为乐府诗的兴盛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内容分析
解题《拟行路难》
拟,摹仿。后世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本为汉代民间歌谣,主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其辞以悲愤为主,其调多悲凉之音。
乐府:
古代音乐官署。其建置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诗体名。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朗读诗歌,寻找诗眼(“愁”),理解作者的心情。
1.思考:作者在写到“愁”之前,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坐复叹愁”
鲍照借泻水比兴,对人生有命进行诗意的阐释:
以水倾倒在平地上流向何方不定比兴人的命运无定,前途不可预知;
以水倾倒在平地上的不规则、不可控,比兴人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自主支配;
以覆水难收,比兴人的命运不可更改,人生不可逆转、不可重来,只能默默承受;
以水倾倒在地面流向各方是如此平常的现象,比兴人的命运大抵如此,反正我也不是大千世界中独特的一个,我只是平凡个体中的一个,我的人生只是平常现象中的一种,所以不必苦恼。
越是正常,越是无奈、荒唐,越是聊以慰藉,越是感受到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抗争。
注:比喻和比兴的区别(简要板书)
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兴的“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1)位置不同
比喻一般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比兴一般出现在诗歌的开头。
(2)表现手法不同
比喻的喻词一般都比较明显;比兴不需要喻词,更多的是通过读者的理解去判断。
(3)修辞范围不同
比兴中包含有比喻的成分,而比喻单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甲事物,虽同为修辞手法,但比兴的范围会更广。
2.作者为解愁,做了哪些事 (用原诗回答)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是的,无论是酌酒,还是高歌,都是为了宣泄心中的不平之气。通过喝酒解愁,并不是鲍照独创的做法,阮籍曾醉酒六十天依然无法解开心中郁结,曹操想用杜康解愁,奈何也只能和李白一样“举杯消愁愁更愁”,那么多前人身体力行地证明了酒只能麻醉自己却不解症结。于是,鲍照又尝试唱歌,歌曲是《行路难》。他本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奈何歌词悲愤、曲调悲凉,此刻,因过于忧伤而无法唱下去了。
3.酌酒高歌之后,作者心中的愁消解了没有?他想要自我安慰,但实现了吗?
预设:没有,因为后面写到“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我们先来看看“木石”何意?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周书·文帝纪上》:“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
《宋书.卷八十八.沈文秀传》:“想情非木石,犹或顾怀。”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王世名身穿囚服,一见两大尹即称谢道:‘多蒙两位大人曲欲全世名一命,世名心非木石,岂不知感恩。’”
鲁迅《集外集拾遗·两封通信(复魏孟克)》:“我不是木石,倘有人给我一拳,我有时也会还他一脚的。”
注: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因汉将李陵攻打匈奴失败被迫投降一事,为李陵说了情,遭到了宫刑并被关入大牢,面对这奇耻大辱,他只好给好友任安写信倾诉他的不幸:“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木石: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
所以“木石”用在这里,说明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更何况是对外事外物敏感的诗人,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4.大家再读一读诗,看看作者在写这种极力克制的、无奈忍受的“愁”的时候怎么说?
预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这种“命”,指的是什么?
宿命,还有呢?命定的东西,在作者的时代,什么是命定的?一生下来就固定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改变的?
是阶层。我们讲到科举制的时候,往往会提到他给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晋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大家不要忘了,这种科举制是到隋大业年间才出现,而鲍照的时代比它早几百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
预设:九品中正制。
那它有何特点和弊端呢?有没有同学给大家普及一下?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由朝廷选派现在中央政府任职原籍本州郡的德才兼备有鉴识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负责将辖区内的人物评定为九品,上报朝廷,再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相应的官职。其中族望、父祖官爵是重要的考量依据。(清官与浊官之分)
门阀制度:
门阀:
“门第阀阅”的省称。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东汉章帝时选举已多为门阀包办,魏晋南北朝特别重视门阀特权,亦称“阀阅”。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员,高门中选,寒门受排斥,彼此交际、婚配、任官、坐位亦有区别,相沿成为不成文的等级制度,用以维护封建贵族门阀特权。
士庶之别:
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大姓豪族,称为“士族”或“世族”,亦称“高门”;不属于士族的则称为“庶族”或“寒族”,亦称“寒门”。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庶族虽官高位显,其自视亦不敢与士族较。
魏晋之际,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
《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
《晋书·段灼传》:“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鲍照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通读诗歌,我们会发现每一句都透露出浓重的愁意,但这种愁又是无法说破的,他并没有像左思那样直言“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而是将这种绵密厚重的愁思凝结在诗句中,让我们仔细去回味,去发现,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被沈德潜称为“不说破的愁”(《古诗源》中有言“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读来令人动容。
5.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制度,对诗人鲍照有什么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下官官相护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无机会参与评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鲍照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
(补充鲍照的生平)
《南史》卷十三中记载:“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美瑞。照为《河清颂》,其序甚工。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赠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迁秣陵令。”这段记载表现出鲍照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鲍照(约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称鲍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之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一作十八首)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较有名。有《鲍参军集》,今人钱仲联有《鲍参军集注》。
板书小结诗歌情感
安于现状——欲说还休——慷慨义愤——痛苦无奈
对读赏析
1.将本诗与李白《行路难》进行对读,从艺术手法、诗歌内容、情感几个层面去分析。
(PPT呈现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表现手法相似
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②内容上都抒写怀才不遇。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李白所处的时代是盛唐,盛唐对于文化、对于人才的兼容并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循环,社会需要人才的支撑,科举制度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完善于唐朝。当时别具一格的科举选拔制度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这样就增加了一批文人志士的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因此,唐代的诗人有着一种群体式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是李白在困境中还能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刘禹锡在被贬之时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王勃在“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之际依然能诵“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因为生在盛唐,让梦想照进现实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生在盛唐让“脚踩实地同时仰望蓝天”成为可能。
四、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这时期英雄辈出、名士济济,中国古典诗歌也经过这个时期的发展逐渐达到鼎盛。
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使得庶族与士族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庶族的抗争也表现在当时的主流文学形式诗歌当中。
戴建业在《左鲍异同初探——比较分析左思、鲍照的人生境遇与人生抉择中》中写道:“生于‘蓬户’‘孤贱’而又不安于‘蓬户’‘孤贱’,艳羡荣华富贵而又得不到荣华富贵;恃才自负而又屡经坎坷,胸怀远志却又沉沦下僚,这使得左思和鲍照成了门阀制度激烈的诅咒者,成了时代的深刻批判者,二人由急切‘入世’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强烈‘愤世’。”
其实不只他提到的左思和鲍照,包括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也是对时代、对政治的一种控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要学会把这些题材、内容相近的诗放到一起,去理解诗人,理解时代,理解他们的选择。
课后同学们可将阮籍《咏怀》、左思《咏史》跟本诗联系起来,体会他们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光芒。
附:
阮籍《咏怀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左思《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由此可见,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下,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寒士的性格从上进变为怨愤郁结,长期身处社会底层,沦为下僚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有着更为广泛的接触和更加深刻的感受。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强有力地发声,将满腔的悲愁忧郁、愤愤不平发而为诗,他们的诗歌无论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都倾诉着社会底层寒士被压迫的愤懑之愁思,充满着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寒士代表着出身寒微的庶族在诗歌当中抒发悲愤不平的压抑,感慨世事的艰辛和民生的疾苦,正因为这一类人——寒士的愁思,才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散发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也可以说这些诗篇为门阀制度盛行时代下寒门的愁思找到了最恰当的表现方式。这一切注定了他们必然在文学上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