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故乡》解读训练
在解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小说的共性,还要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入手关注文本的个性。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训练系统这三条路径可帮我们全面把握教材价值及编者意图,寻找到准确解读《故乡》的路径。尽管教学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解读,但教材的编者选用这个文本自有他的用意,所以,我们解读、执教时必须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出发。教学重点就该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要进入“当今”的“故乡”,必须了解《故乡》在当今的教材中的具体地位,从而找出解读、教学的路径。
一、从单元导读寻找进入“故乡”的路径
在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段导读文字,这段导读文字,是逐步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点拨。也就是说,关注单元导读,是进入教材中的“故乡”第一要着。
《故乡》如今被安排在部编版九上第四单元,该单元提示如下: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显然,我们的单元教学应该从这里出发,这是单元共性的显现。也就是说,一方面,必须放在“小说”的视域下进行教学活动。作为初三的学生,应该早已了解了“小说三要素”,但是,借助这个单元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带领学生对“小说三要素”进行复习,对今后的高中学习颇有帮助,即使是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也不无裨益。实际上,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走进小说天地”。所以说,任何轻视甚至无视“小说三要素”的解读都不能说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必须站在“少年视角”上解读本单元的文本。作者在看到中年闰土时,想到了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这是对“少年视角”的展现;又如,对当年的杨二嫂的描绘,“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这也是通过“少年视角”的展现;再如,文中的第二次环境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这也是通过少年视角所作的回忆。
当年的《故乡》所在单元的主要目标,是以“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文学是人学’”作为出发点,认为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而如今该文所在单元的主要目标是理解“少年视角”以及掌握“小说三要素”。显然,前者倾向于文本内容,而后者文道结合得较为合理。那么,如今解读该从哪儿出发,就明确了。
二、从课文的预习提示寻找进入“故乡”的路径
教材的教读篇目,都有一段“预习提示”,这段“预习提示”,就是解读这个文本进行教学活动的“纲”,《故乡》也不例外。而作为单元之首的《故乡》的“预习提示”如下:
在小学阶段,同学们都学过《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吧?在你的印象中,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想象一下,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
显然,这提示我们,教学这篇颇具“个性”的课文,应该将具体的教学定位在“对比”的手法上。
可见,就单元总目标而言,应该定位在“少年视角”和“小说”上,这是“共性”;而就《故乡》而言,应该定位在“对比”上,这是作为本单元的一个教学文本的“个性”体现。无论如何,我们在《故乡》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共性与个性。如此,就是找到了指引“故乡”路径的“明灯”。
首先,对比分析人物形象中“我”的情感。
在文本中,最主要刻画的两个人物是闰土与杨二嫂,学生可以对比分析两者的形象。因为“我”对两人的情感不同,在作者笔下,在描写、叙事、称呼的过程中都有体现。
在描写中,作者主要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凸显不同年龄段的闰土的变化,如,在外貌描写中,“我”看到中年闰土那“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一样的手”——这是通过“成人视角”的展现;而上文说到的闰土的活泼健康的形象,这是通过“少年视角”的展现。文中用简短的话语,把中年闰土贫穷劳苦与少年闰土健康结实的形象作对比,将对前者的同情可怜以及对后者的怀念凸现出来。
同样描写杨二嫂,作者将少年视角中的“豆腐西施”与成人视角中的“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了强烈的对比。从“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称呼中有着嫌弃鄙视。
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中年闰土外表及生活的改变充满同情,对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的变化充满失望,但对辛苦恣睢、尖酸刻薄的杨二嫂甚为讨厌。
其次,对比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中“我”的隐忍。
《故乡》一文,主要有三处景物描写,最耐人寻味的是后两处的景物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异同。
上文说过,文中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少年视角”的展现,第三处(篇末)景物描写——对“少年视角”的怀念。经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还是那轮“金黄的圆月”“深蓝的天空”“碧绿的沙地”,但是文末的景物描写缺少了少年闰土。故乡还是那个美丽的故乡,少年闰土去哪里了呢?本篇文本的学习,可以由这个问题导入,同样,也可以由这个问题把思考引向深处。以往的故乡很美好,现实中的故乡萧索,但在这份失望的隐忍之中,“我”仍旧对未来的故乡充满着期待。显然,这就是小说的主体所在,作者希望故乡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最后,对比分析“我”与闰土的关系和宏儿与水生的关系以读懂情节。
我与闰土的关系、宏儿与水生的关系也值得探讨,从时间变化上来看,少年时期,我与闰土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平等的兄弟关系,中年时期,我与闰土的关系变成了老爷与仆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闰土受封建等级思想的影响。从年龄段上看,宏儿与水生的关系,与少年时期我与闰土关系相似——平等、亲近。而宏儿与水生以后的关系会怎么样,是未知的。作者在这里对现实的故乡失望不满的隐忍中,透着一丝期望。这些,实际上就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故事情节的发展。
显然,如果抛弃“对比”而进行自以为“追求作者原意”的“深刻”解读,并不符合“统编版”的要求。
三、将训练系统作为解读文本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任何一套教材都由范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训练系统构成。训练系统,并不是为了“应试”而设计的机械训练,而是通过训练以巩固教学之所得,也就是说,优秀教材的训练系统与助读系统相互呼应。所以说,我们在解读文本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应该考虑到训练系统。
在《故乡》的“思考探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显然,这道题目既紧扣“单元导读”,又紧扣课文的“预习提示”,而画图,就是达标的过程与方法。所以说,我们解读文本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个步骤——画示意图。这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首先,根据“思考探究”,教师带领学生在本文第二部分的第二条途径解读的基础上,列表可考虑如下:
故乡的变化:农村凋敝,希望改变
人物:闰土 人物:杨二嫂 环 境
小英雄 形成厚障壁↓希望未来改变 豆腐西施 回顾 圆月、西瓜
木头人 “圆规” 当今 阴晦、苍黄
宏儿与水生 想象 绿沙地、圆月
实际上,这张表不仅是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也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并借助环境描写凸显主题。它也可以成为这篇课文的板书设计,这样的设计脉络清晰,言简意赅。当现代化媒体充斥课堂,传统的板书设计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渐行渐远的时候,这道“思考探究”题提出这样的要求,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另外,“思考探究”题中要求对“厚障壁”形成原因的探讨,也应该是文本解读的正确提示。探讨原因,就需要联系社会背景,这不仅是对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也是对主题的探究。实际上,这个要求与当年的“人教版”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当我们换用教材时,有些东西还是不能扔掉,比如公认的文本的主体价值。
关于训练系统,教学参考书中都有甚为详尽的分析。我们不能仅仅凭着一本教学参考书照本宣读“走遍天下”,但是,也不能将教学参考书束之高阁,因为教学参考书毕竟是不少专家经过认真思考而编写的,其中大部分内容对文本解读和教学活动还是有借鉴作用的。
由上可知,教学《故乡》一文,我们可以在“少年视角”与“小说”的背景下,尝试采取对比异同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训练体系。正确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解读执教,并非是孤立地解读执教这篇文本,还要看它所在的单元体系,甚至文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教材价值。“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必须承认的是,得到公认的、人为“走”出的这条路,必定是到达“故乡”的最佳“捷径”。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天空的使者________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②我一直________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③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________的水分。
A.观察 沉迷 充足 B.观看 沉醉 充沛
C.观察 沉醉 充足 D.观看 沉迷 充沛
2.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
①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②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A.怀:(心意) 锲:(雕刻) B.怀:(包藏) 锲:(提)
C.怀:(追念) 锲:(有恒心) D.怀:(追念) 锲:(雕刻)
3.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
A.但父亲终于带他走了。 B. 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 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4.下面对“他站住了,脸上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段话的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
B.表现了“我”见到闰土时既震惊又悲凉的复杂心情。
C.表现了“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的无奈心情。
D.表现了闰土的羞愧心情。
5.将下列对句中划线的词解释准确的一项填人题后的括号内。
(1)(我)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生气。( )
A.荒无人烟 B.荒凉冷落 C.经济不景气 D.家境破产
(2)我和母亲都有些惘然 ,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
A.吃惊的样子。 B.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C.心里迷迷糊糊,头脑不清楚。 D.心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二、填空题
6.《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许进入营业性网吧”,但一些同学仍背着家长和老师上网吧,网吧老板也违规经营。对此,你作为一个中学生,怎能袖手旁观?于是,你到网吧找朋友王亮。
①你对正贪恋上网的王亮说:________。
②你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老板说:________。
7.《故乡》以________为线索,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排情节,揭示了旧中国________的社会根源,激发了人们________愿望。
8.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阴晦:同义词________;反义词________
恣睢:同义词________;反义词________
萧索:同义词________;反义词________
惶恐:同义词________;反义词________
隔膜:同义词________;反义词________
9.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________ xiāo________索 è________然 鄙夷________
嗤笑________ wǎng________然 隔膜________ 恣睢________
10.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光荣被刘金的话深深地________(激动 触动 触发 激发),他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当中来。
②________的七月,________的海水,________的浴场,________的空气,________的气候,________的海鲜,在炎炎的夏日里,海滨风光具有无限的浪漫情趣,年年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湛蓝 清新 天然 诱人 宜人 激情)
三、综合题
11.阅读课文《故乡》,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少年到中年,闰土的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怎样的命运?
(2)造成闰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原因,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四、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两棵金银花》一文,回答问题。
两棵金银花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地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的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得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嫩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地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②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像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③钟情于金银花叶子的绿,花儿的美,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全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笼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它从院子搬到房里,白天又从房里搬到院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④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⑤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阴,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1)“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切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4)作者还写了“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厂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
(5)联系人的成长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
13.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小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划线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D
3. C
4. C
5. (1)B (2)B
二、填空题
6. 王亮,我现在有一些题还没做,你呢?也没做吧。我们还是先回家去把作业做完吧;老板,我想叫正在你这儿上网的王亮同学一块回家做作业,我想你一定会支持我的,是吗?
7. “我”回故乡的见闻;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创造新生活
8. 阴暗;晴朗;恣行;拘谨;萧条;繁华;惊慌;泰然;隔阂;融洽
9. huì;萧;愕;bǐ;chī;惘;mó;suī
10. 触动;激情;湛蓝;天然;清新;宜人;诱人
三、综合题
11. (1)在“我”的记忆中,少年闰土形象美好,动作敏捷,神态勇猛,是个少年英雄形象;在与“我”的交往中,他显示出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是我心中的偶像。但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致使中年闰土憔悴、迟钝、麻木,以至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求神降福。他无法冲决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罗网,与“我”之间隔膜生分起来,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个“木偶人”了。 从闰土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每况愈下的悲苦命运。
(2)造成闰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原因,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之外,还有封建思想,特别是神灵主宰命运的宿命论思想的束缚、毒害。而对自己每况愈下的悲苦命运,他不去思索,更不去抗争,而是寄希望于香炉和烛台,神灵可以赐福的迷信思想像铁罐子一样禁锢着他。
四、现代文阅读
12. (1)①花期早;②开得多(盛);③花朵美;④花味香;⑤叶子绿;⑥生长快。
(2)①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②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
(3)①在作者笔下,紫藤萝开得极为繁盛,色调上深深浅浅、错落有致,在阳光下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不停流动、不停生长的感觉,所以作者将一株静静盛开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不停流淌着的瀑布,栩栩如生地表现其辉煌灿烂,气势非凡,而“欢笑”等词语又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紫藤萝以人的情感、性格,表现其勃勃生机,表达出由衷的喜爱之情。(“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盛,“瀑布”的气势,以及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②如“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地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一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以“迫不及待”表现金银花花期较早、生机盎然,“你不止我,我不让你”形象地、动态化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这些拟人化了的词句赋予金银花以人的情感、性格,深化了景物描写的内涵,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也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欣赏之情。
(4)作者此处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写法,有意把院中的金银花和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这两个寓意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着写(或:以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衬托院中的金银花),以突出“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主旨,给人以极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13. (1)加强语气,突出杨二嫂当时说话突然,声音大、尖利、怪异,写出“我”的吃惊,表现了杨二嫂言语轻率、无所顾忌。
(2)动作姿势;说话方式;生活境况;性格品行。
(3)“愤愤”写出杨二嫂在要求被拒绝后很生气的样子;“絮絮”写出她抱怨不停的情形;“慢慢”写她为搜寻可拿之物故意放慢脚步的状态;作者用这三个词语修饰杨二嫂离开“我”家时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刻画了一个言语尖酸、自私贪小的庸俗小市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