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的证明》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
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本课主要涉及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课程目标中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提升思维品质和鉴赏文学作品几个要求);
内容: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本课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实施:
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
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
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特点;
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
本课位于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篇,学习本课,有利于厘清文本各观点及其关系,学会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表达、论证方式及整体思路。
本课教学内容的编写思路与结构特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作者及作品介绍有利于理解《物种起源》的创作背景,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划时代意义,激起学习兴趣;
主要观点及写作思路梳理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有利于把握选文的主要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学会一般的阅读实用类文本的方法;
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有利于感受作者用词的严谨性、观点的科学性、综述的完备性和观点的明确性;
拓展练习部分有利于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历史局限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不合理之处。
本课的教材和相关资源的处理的情况:
篇目选自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篇,其他资源包括自制PPT、达尔文及《物种起源》创作的背景材料、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等。
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中的生长点:
主要通过主要观点及写作思路分析、选文艺术特色、拓展练习等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一)学生本课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学习经验:
学生已经在过往语言实践中初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能独立阅读和理解实用类文本。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过《喜看稻菽千层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多篇实用类文本。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潜能:
高二学生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自卑冲动,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困难:无法理解文中为论证观点所举的一些例子,如第三段的关于大属内物种差异大于小属内物种的表述。
对策:通过生物基础知识的呈现、列举相关例子(同属千屈菜科的紫薇属和千屈菜属)、图片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表述。
教学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教学重难点
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体会其严密的论辩逻辑。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介绍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享年73岁,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2.《物种起源》其书
《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在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3.对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的评价
在书中,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
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英国植物学家华生
文章主要观点及写作思路分析
第一段分析
理解句意: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并进行缩句;
分层:按论证的内容对段落进行分层:
概括段意:归纳概括第一段段意;
第二段分析
快速浏览全段,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分析第二段段末句子的作用 (过渡句);
合作探究
1.三至四人一组,负责一段,找出或归纳每段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第3段:任何物种其实都是变种。
第4段: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第5段:自然选择是渐变的。
第6段:渐变理论可以解释许多事实。
第7段:自然物种之美,应归功于自然选择。美感如何发生,目前尚不清楚。
第8段:自然界设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第9段:物种的本能可以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加以解释。
第10段:连续杂交的物种后代,某些性质和程度彼此融合,酷似父母,遵循同样的法则。
第11段:从地质角度说明“现存的和绝灭的类型通过世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12段:从地理环境方面指出,“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重要,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那么“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
第13段:迁徙和变异理论可以解释海岛的物种。
第14段:两个地区若存在着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各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
(注: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以从“观点”“理论”等提示词入手,也可以找到段落中的关联词,如“所以”“总之”等帮助学生快速定位;有的段落多次回环论证一个观点,只是出现在文本中时有不同的表述,PPT上呈现的只是较为精炼的一种,学生答出其他类似观点也可;
分析段落时顺便讲解体现文本语言特点的语句,难以理解的部分作重点解析,比如第三段的关于大属内物种差异大于小属内物种的表述,借助理论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将作者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文字,并尝试对文章分层;
物种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变异,说明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择优弃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可信的。任何物种其实都是变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自然选择是渐变的,渐变理论可以解释许多事实,如物种的美感、物种的本能;地质考古的证据、生物迁移和地理分布的事实等等都可以证明自然选择中的遗传和变异理论。
1——2总述:提出观点;
3——10论述自然选择的特点、结果及可以解释的现象;
11——14从地址记录、地理分布、迁移理论的角度证明自然选择的合理性;
(注:3——10段可进行细分,有多种理解,所以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分段)
呈现本文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出示关于自然选择的思维导图,请同学自行分析,强化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认识;
论证方式及艺术特色分析
(一)提出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论证方式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理论论证)
事实论证。这是选文运用最多的一种论证方式。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在一起,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等等,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道理论证:第二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是道理论证最好的证明。第五段,作者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一自然进化的普遍性规律。
对比论证: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因果论证:选文部分的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三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四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八段“既然……所以某地区的物种……”,等等。
(二)归纳文本艺术特色
①知识的科学性:
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以及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论证建立在科学的事实基础之上,结论无可辩驳。
②综述的完备性:
选文部分从生物物种的最初形态,到生物的习性、本能、遗传与变异,以及物种的灭绝与地理分布,做了全面的论证。
③态度的严谨性: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摆出生物学权威的姿态,对不了解的内容坦然承认。比如在谈到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时,对“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等问题就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坦然地说“这是很难搞清楚的”。
④结论的明确性:
摆事实,讲道理,兼以与特创论的屡次对比,使结论鲜明而稳固。
拓展练习
一、出示材料,归纳其主要观点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提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节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论公诸于众,然而,这种150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当然了,神学界对这一学说更是恨之入骨。
然而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
(节选自琼斯《挑战达尔文》)
提示:真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许有其局限性,但其划时代的意义不可忽视,我们今天还在将它作为一种经典理论进行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二、思维拓展与延伸:当进化论进入人类社会领域,会发生什么?怎样看待社会达尔文主义?
材料1: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可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
材料2:社会达尔文主义曾被其拥护者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理由是赫伯特·斯宾塞所说的“适者生存”。
提示: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开始只在自然科学的生物进化领域产生影响,19世纪后期却成为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理论武器,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辩护,这些阐发和解释背离了达尔文的初衷。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社会阶层、种族观念方面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