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3 15:4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小故事导入
战国晚期(前329年)的秦国都城咸阳,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相国吕不韦和门客所著20余万言的大作《吕氏春秋》,在咸阳城门上展示,有能增减一字的,赏赐千金。这部集主创和三千门客智慧的治国理政的创新之作,成为“史家之宝库”。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寓 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作家作品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读得清楚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从井里打水浇田
等到
打井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读通文意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 道之,闻之 于宋君。
  
听到
讲述
使听道
向、对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
国都中的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回答
劳动力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读通文意
求闻之 若此, 不若无闻也。
听到,得到

不如
像这样听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呢。
(1)闻之于宋君( )
(2)得一人之使( )
文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
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君( )
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听到
使……听到
助词,的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向
介词,在
文言积累

2、一词多义


读出层次
起因
经过
结果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结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记叙
议论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的内容可用哪一个成语概括?
寓言
宋人丁氏打了一口井,趣说成“穿井得一人”,国人以讹传讹,国君派人问丁氏,才弄清了真相。
以讹传讹。
考考你
人事果
读出情境
张店九中校园艺术节马上要到来了,校园电视台有意选取这个故事编排一出话剧,但是由于文本太短,现写成的剧本比较生涩。现台长派你穿越回宋国,去往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获取更多的信息,还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心理。
读出情境
人/人群 言语 内心状态 语气
丁氏
闻而传者
国人
宋君
“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穿井得一人”
道之
问之
激动、喜悦
惊讶
上扬
压低声音
惊讶、好奇、害怕等
不坚定
好奇、疑惑
坚定、有威力
“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读懂寓意
虽然谣言已破,但宋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以起警示后人的作用。由于你已掌握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决定派你来当断案大臣,请结合文本关键词说说: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表述不清。
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痴于接受离奇的传闻,人云亦云。
丁氏:
闻而传者:
国人:
读懂寓意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君


读懂寓意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要以慎察的态度分析传闻,不要轻信传闻,更不要随意传播不实传闻。
改写寓言
如果没有宋君,事情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改写寓言故事。在语文学习手账本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