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初升高自学练习题(十九)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气氛(tēn) 两颊(xiá) 锐不可当(dāng)
B.歼灭(jiān) 澎湃(pài) 不逊(xùn) 惨绝人寰(huán)
C.翘首(qiào) 承载(zài) 周济(jì) 屏息敛声(bǐng)
D.悄然(qiǎo) 杀戮(1ù) 锃亮(zhèng) 一丝不苟(gǒ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 不求甚解 相得益彰 害人听闻
B.躁热 家喻户晓 姗姗来迟 不攻自破
C.屏障 眼花缭乱 仙露琼浆 自吹自雷
D.懈怠 妙手偶得 川流不息 抽丝剥茧
3.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③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⑤但是并不使人厌烦。②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④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A.②⑤③④① B.①③⑤②④ C.②③⑤④① D.①③④②⑤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的槐树丛中麻雀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在旁边屏息敛声。
B.“共享芬芳”活动突显了传统特色与时代气息,融合了中华文明与多元文化,让观众叹为观止。
C.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D.小明的考试成绩一向排名倒数,他还说自己至少能考上清华北大,真是妄自菲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场火灾造成的损失竟然高达3000万元以上,损失惨重,教训深刻,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B.艺人在旧时一贯遭人白眼,如今却受到很多青年人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会着人间的温暖。
C.文学阅读就是这样,在各不相同的故事里,在不断变化的体验里,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偿,那些沉睡的记忆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D.日前,多家网站联合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王》的作者杨绛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B.《木兰诗》选自南宋(朝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
C.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它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二、句子默写
7.默写。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__。 (《回延安》贺敬之)
(2)青青子衿,_________。纵我不往,_________? (《诗经·郑风》)
(3)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4)气蒸云梦泽,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5)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6)山光悦鸟性,___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7)《虽有嘉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门,闻也,从二户,象形。门的繁体字写作“门”,是两“户”相合,所以门是双扇的,户是单扇的。门,以其“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特性而成为我国建筑中最活跃的因素。受礼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从周代起,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其规模和形制。对于标识居住者等级地位的“门”,古时的典章制度对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数量等都有详尽的规范,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故有“门户之别”的说法。例如,门的油漆颜色是很有讲究的,有红色、绿色和黑色。红色一向被认为是正色、吉庆之色,正因为如此,红色也被赋予了高贵等级的意义。它和门上的门钉、铺首一起共同组成一幅封建礼制的图像,凡皇室宫殿的大门都是红门、金钉、金铺首。
除色彩装饰外,门的数量也是等级划分的手段之一。门的数量在城市设计、宫廷建筑群的设计中,均有严格的等级,唐代《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个城门可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门只开一个门洞。《周礼·考工记》通过“三室居中,左祖右社,面朝背市,五门、三朝、六寝”的空间设计,以壮丽威严的空间处理,反映了传统宫廷的空间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还可以是建筑主体以外的构筑物,如阙、牌坊等,它们归属于“门”类,但其功能已不在于“进出”,属礼仪崇尚的独立的标志性建筑。例如,“阙”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或者陵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宫殿的重要装饰物,而且是国家颁布政教法令的地方。根据汉代制度,阙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象征“天下独尊”之意。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将一个家庭的家风称为“门风”,将一个家族的资望称作“门望”;“豪门”“寒门”的概念也由此产生,至今还流传有“光耀门楣”“书香门第”“门户之见”等成语,“门”这个建筑构件就成了家庭的显著标志。“门”最基本的功能是开关,人们把具有这种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也用与“门”有关的词语来表示,例如“心门”“国门”等。打开自己的心门,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有别于自己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学,有所成;打开国门,广泛地和别国进行交流,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8.下面是两幅古城门的图片,王勃在长安送杜少府到蜀州赴任,他们送别地的城门应该是____,杜少府到蜀州看到的城门应该是____。(填写“图一”或“图二”)
9.西汉时,汉宣帝重臣霍光的墓前修建了三出阙,遭到了人们的非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说说其受非议的原因。
10.阅读【材料二】,请你模仿“心门”“国门”再写一个与“门”有关的词语或短语,模仿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四、名著阅读
11.矛盾冲突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阅读小说时,要抓住矛盾冲突。请你根据《简·爱》的具体内容填写以下表格。
冲突类型 冲突内容 人物形象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洛伍德学校充满黑暗、压抑,简·爱在这里受到辱骂、体罚等不公正对待,但她没有逆来顺受。 坚强不屈
人物与人物的冲突 寄居舅妈家里时,简·爱在被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殴打辱骂时奋起反抗,与表哥扭打起来并怒斥他。 具有反抗精神
① 自尊自爱
人物内心的冲突 ② 勇敢追求爱情
12.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二十四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0篇文章。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晚秋江上遣怀①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②。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③彻双鬓,他方掷④岁华。
[注释]①遣怀:抒发情怀。 ②赊:长、远。 ③拟:打算,准备。 ④掷:抛,扔。
13.诗中体现“秋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六、对比阅读
15.[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③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④)
【注释】①遶(rào)观:四顾,环视。②篳(chuí)轡:马鞭子、马笼头。③惟深:和尚的法号。④柳开:北宋散文家。天平山:在今河南林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
(1)“记”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类别 定义
台阁名胜记 在修筑亭台楼观、观览名胜古迹时所撰写的文章。
山水游记 模山范水、专门记录亲身游历的文章。
书画杂物记 专为记述书画和其他器物、物品而题写的文章。
人事杂记 专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
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以下类别判断不正确的是( )A.《小石潭记》为山水游记 B.《核舟记》为书画杂物记
C.《醉翁亭记》为人事杂记 D.《岳阳楼记》为台阁名胜记。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3)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下瞰白龙潭而归
A.人不知而不愠 B.潭西南而望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云归而岩穴暝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5)两文作者都采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来写景,在移动变换中带领读者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甲文:作者由小丘行至篁竹,隔篁竹而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进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赏析[乙]文第一段)
乙文:________。
(6)两文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体会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
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乙文: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七、填空题
16.依据所给信息填空。
他是北京人,满族,_____(时代)作家,代表作《__________》一问世,就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_____先生,原名_____,字_____。你还知道他的哪部佳作,请写出作品名《_________》。
八、现代文阅读
诡异的索契“橘雪”
①2018年3月26日,在俄罗斯索契市,有游客纷纷将他们到2014年举办过冬奥会的一个著名滑雪场拍摄到的“橘雪”照片张贴上网。照片显示,滑雪场的山脉呈灰蒙蒙的“橘色”,原本白雪皑皑的斜坡变成了新月形沙丘,滑雪场被奇异的“橙色”降雪所覆盖。因此,有的游客将索契比作火星,如临世界末日。
②什么是“橘雪” “橘雪”是沙尘暴的沙子与白雪、雨水混合而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沙尘暴有直接关系。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它是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索契所降的“橘雪”,正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移动至俄罗斯索契与白雪混合形成的。
③雪,在人们印象中是洁白无瑕的,那俄罗斯索契为何会下“橘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撒哈拉沙漠的沙子与白雪、雨水混合导致。原来,从晚春到早秋季节,撒哈拉沙漠上空会形成富含沙尘的干燥气流,叫作“撒哈拉空气层”。混合云中的冰晶与冷却过的水滴相互碰撞,会使冰晶不断增大,成为雪花。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形成降雪。由于雪中冰晶的全反射作用,雪在人的眼中一般是白色的。一旦常中掺杂了其他颜色的物质,如沙尘,煤屑,藻类等,雪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象辑科技气象技术专家孔莹曾介绍说:“‘橘雪’这种现象大约5年就会发生一次,只是索契的这场雪,沙子的密度高些,因此形成‘橘雪'。”雪之所以会变成橙色,是因为撒哈拉沙漠的沙粒被风带进了大气中,经过“长途旅行”,最终随着雨雪落到地面上。
④近一个月来,不单是俄罗斯索契市下过“橘雪”,保加利亚、乌克兰、罗马尼亚,以及东欧内陆国摩尔多瓦等国都下过罕见的“橘雪”。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表明,撒哈拉沙漠沙尘暴到达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频率高达一月一次,但并不是每一次沙尘暴都会产生“橘雪”,“橘雪”的出现跟沙尘的强度、密度有关。只有沙尘暴强度较强且沙尘密度较大时,才可能到达降雪区域,并与雪混合显示出“橘色”。索契这次的大雪因为沙子的密度高些,才形成了“橘雪”。
⑤在2007年,西伯利亚地区也下过一场“橘雪”,覆盖面积达15000平方千米。对于此次天降“橘雪”,英国气象局的气象学家史蒂芬·基特斯曾告诉《独立报》的记者:“全球多个地方下过‘橘雪',属于正常现象,对人畜无害,不必恐慌。”
⑥索契所降的这场“橘雪”都是沙尘暴惹的祸,这也在提醒人们:我们与自己所在的这颗星球的气候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对沙尘暴进行有效的防治,我们才能看到白色的雪,千万不要让看一场白色的雪成为奢望。
(作者:黄增强。有删改)
17.阅读第②段,说说什么是沙尘暴。
18.阅读第③段,说说俄罗斯索契市下“橘雪”是由什么导致的。
19.第③段中加点词“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鸡蛋的况味
程华
⑴最爱吃鸡蛋。肉末蒸蛋、番茄炒蛋、荷包蛋……几乎啥吃法都能成功挑起我的食欲。
⑵小时候,能有几个鸡蛋吃绝对是令人艳羡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天清晨,我都在附近农村广播的高分贝喧闹中醒来。眼闭着,母亲熟悉的气息氤氲而至。睁开眼,一只白水煮鸡蛋已热腾腾地摆在面前:“乖,把蛋吃了,妈妈上班去了啊!”于是爬起来,洗漱,吃下鸡蛋,背书包上学。另一只蛋,是留给弟弟的。父母只吃厂里食堂的黑面馒头、稀饭,运气好的话或许会有包子,不过包子里没肉,只有切碎的大白菜。
⑶七八岁时,我莫名其妙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住了院。起初,母亲每天下班后挤一个多小时班车来照顾我。等病情好些后,她便隔天过来一次,每次都端一只大碗,里面装着几只白水煮蛋。
⑷我照例心安理得享用了。有时一口气能吃三个。隔壁两个小病号常倚门一边偷看一边流口水。有一次,给我抽血的医生说,都说北方人重男轻女,你看你家人一点都不。我问她:“你怎么知道?”她说:“为保证你的营养,你弟弟一个月都没鸡蛋吃了呀。”
⑸虽然还小,但那时已开始懂事。望望手里没啃完的蛋,我突然吃不下了。不知是内疚还是真的吃多了,从那以后,每次吃煮蛋我都有些喉咙发哽,总觉得自己不该霸占了弟弟那一份。
⑹母亲看我不怎么吃,着急起来,开始改变烹调方法,拿酱油、八角、生姜等加水卤了给我吃。毕竟是小孩子,哪经得住那香味的引诱,很快又胃口大开。
⑺住院两个月,不晓得多少个鸡蛋下了肚。出院,病愈,渐渐地再不想吃这种整蛋了。母亲一边数落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一边继续改进烹调方式,绞尽脑汁想让我多吃些。也是,除了鸡蛋,那时还能吃上什么营养一点的东西呢?
⑻八十年代,我读高中了,能吃的东西开始多起来,鸡蛋也不算啥稀罕物了。母亲“研制”的拿手菜“虎皮鸡蛋”开始有了用武之地。这菜美味但特别耗料,一盘成菜至少得用上五六个鸡蛋,做法稍嫌费事,但不难。生鸡蛋几枚丢开水锅里煮熟,捞起,剥壳,一刀对剖两块。接着坐锅烧油至青烟飘起,把蛋一块块炸至金黄,捞出装盘摆成一圈儿。再将酱油、醋、少许白糖、花椒面、味精与麻油放碗里搅匀,加入剁碎的姜蒜后均匀淋在鸡蛋上面,最后撒上切细的葱花。
⑼但见鸡蛋金黄如斑斓虎皮,葱花嫩绿似三月柳梢,黄黄绿绿怎一个养眼了得!一口咬下去,蛋皮炸得香香的,里面咬着嫩嫩的,味道咸鲜回甜又裹着一股子麻辣,我一口气能吃七八块。
⑽从高中到大学,从单身到婚后,这道菜从未吃厌过。如今,儿子和我一样爱吃这道菜。有时家里没鸡蛋了,也不用去超市,他自己会跑到小区里的自动售货机上去买,很方便。蛋是绿色有机蛋,味道不错。
⑾儿子那吃相颇有我当年的风范,吃着嘴里的,眼睛盯着盘里的,“要不要这么饿痨饿相,又不是饥荒年月。”他爸爸望着他,啼笑皆非。
⑿是啊,如今什么买不到啊。想来儿子这副馋相,不过是饥饿的自然反应,是对“妈妈味道”的真心认同。而对于我来说呢?母爱的醇厚,岁月的况味,尽皆交织于一只小小的鸡蛋身上了。
(选自2018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0.请依据文章有关“妈妈”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⑴___________ → 我生病时妈妈给我做白水煮蛋吃→⑵________________
21.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⑴眼闭着,母亲熟悉的气息氤氲而至。(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⑵见鸡蛋金黄如斑斓虎皮,葱花嫩绿似三月柳梢,黄黄绿绿怎一个养眼了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
22.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从结构和内容上做简要分析。
23.文章以“鸡蛋的况味”为题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24.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5.第③自然段中画线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26.简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27.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九、作文
28.社团组织辩论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关注辩题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值得吗?
搜集资料 ◇作家冯唐:一年受累,为这10天的花期也值了。这十天花一开,从刚刚流露出一个小花苞,到慢慢开放,到半开,到全开,到花残,到花落。这十天,你天天在花下支一张桌子,天天冰两瓶好酒,天天请三五个朋友在花下吃喝聊天。哪怕只有10天,这一天你都觉得没白过。 ◇园林家陈从周:淡是无涯色有涯,庭院中长期能给人受之不尽的还是绿色,世界上没有不谢之花,唯此绿意,可做长伴了。我在树叶欣赏上,学到了做人的哲理。
确定立场 正方:弄花一岁,只为看花十日。 反方:弄花一岁,不只为看花十日。
选择任务 任务一:假设你是一辩选手,请写一篇立论稿,阐述你方观点。 任务二:作为组员,请你提供一个身边故事,支持你方的观点。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3)不得抄袭、套作;(4)不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C
6.B
7. (1)红旗飘飘把手招 (2)悠悠我心 子宁不嗣音 (3)海内存知己 (4)波撼岳阳城 (5)拣尽寒枝不肯栖 (6)潭影空人心 (7)教学相长也
8. (1)图一 (2)图二
9.示例:“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有天下独尊之意,霍光不是帝王,墓前却修建了三出阙,是越级的表现,因此受到非议。
10.示例:打开文学之门,就可以和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11.①简·爱深爱着罗彻斯特,但在婚礼上得知他已有妻子,她毅然离开了罗彻斯特。②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彻斯特,内心有过矛盾与挣扎,但依然选择面对,明确回应罗彻斯特的爱情。
12.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无常》 《父亲的病》 《琐记》
13. 蝉吟秋色树, 鸦噪夕阳沙
14.全诗抒发了诗人远离家乡、独身在外漂泊的孤独之感,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年华易老、怀才不遇的感慨。
15.(1)C
(2)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3)D
(4)①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②(我)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
(5)移步换景 作者始终沿着自己游览的足迹,自马岭入龙山,到龙口谷,到桃林村,再到槐林。写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使苍翠幽深,曲径迂回的山中胜景轮廓清晰,充满了赏景的愉悦。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
“忘箠辔之劳”写周围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旅途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赞美。
16. 现代 《骆驼祥子》 老舍 舒庆春 舍予 《四世同堂》(《茶馆》等)
1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它是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18.撒哈拉沙漠的沙子与白雪、雨水混合导致。
19.不能删去。“大约”表限制,是“大概”的意思,如果去掉了就成了“橘雪这种现象5年就会发生一次”,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 ⑴小时候妈妈把鸡蛋留给我和弟弟吃,自己吃黑面馒头、稀饭; ⑵妈妈研制拿手菜“虎皮鸡蛋”,调节我们的生活。
21.⑴“氤氲”本指湿热飘荡的云气,烟云弥漫的样子,也有“充满”的意思,文中指妈妈熟悉的气味充溢在空气中,淋漓尽致体现了妈妈对我的爱。
⑵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炸好的鸡蛋比作“斑斓虎皮”,把“葱花嫩绿”比作“三月柳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虎皮鸡蛋”色香味俱全,美味可口,表达了作者对虎皮鸡蛋的喜爱之情。
22.结构:收束全文,与标题“鸡蛋的况味”相呼应;内容:点明文章主题——妈妈对孩子无私、无微不至的爱让孩子感怀难忘。
23.⑴本文围绕“鸡蛋的况味”展开叙述,标题是本文的叙事线索;⑵点明本文的写作内容;⑶一只小小的鸡蛋是母爱的载体,鸡蛋的况味就是妈妈的味道,是母爱的滋味,作者通过记叙“鸡蛋的况味”来突出母亲对我们的爱,而我又让这爱继续传承。
24.①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②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③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5.“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一句,将少时记忆积累,现在观察、印证,立即融会贯通这一过程比作“老牛吃草,消化反刍”,说理生动形象,并且通过假设进行对比,使论述更加生动突出。
26.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再以自己现在写作时脑子里想不出恰当的词的情况从反面论证,两个事例形成对比论证,从而突出“背”对写作的重要性。
27.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28.例文
任务一
弄花一岁,只为看花十日
我方认为弄花一岁,只为看花十日是值得的。这就话形容种花养花十分费工费力,欣赏时间又非常的短暂,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对理想的追求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人生应有追求,也可以说是理想。比如理想是养花,一年受累,为这10天的花期也值了,因为你付出了努力,达到了想要的结果。
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追求,有所希望,那样才活得有意义,过得有意义,过得才充实。
有理想的人会为了他们的理想奋斗一生,矢志不渝!如西周姜子牙者,年近九十,仍每日垂钓溪畔,直钩钓鱼,坐等贤者。直至文王来到,委以大任,辅佐西周,终灭商纣,功成圆满,随即隐去。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姜尚九十出山,接受伐纣大业,为的是一圆他心中一直存在的理想-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当中。当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后,便功成身退。古人尚且如此,新时期的我们又怎么能不拼尽全力为我们的理想而奋斗呢?
理想与追求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理想,精神会空虚,无所作为;如果有理想而不去追求,那回忆一无所获。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理想中不懈追求。“诗圣”杜甫生活在风雨飘摇时期,为着自己的理想,不顾个人的贫困潦倒。为“天下寒尘”追求“广厦千万间”;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她是一个残疾人,自学了硕士学位,翻译了十几万字的外文著作,还自学了医学,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她这样做呢?也是因为她有崇高的共产主义追求为人民服务,使别人得到美好幸福的愿望。崇高的理想是精神的支柱,追求是行动的指南。
理想与追求往往又是相背的,回首我所走过的理想与追求之路,权衡得失,既感悲哀又觉欣慰,我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与追求,我所追求生花妙笔,动听的歌喉,精湛医术……可往往空又鸿鹄之志,令我遗恨,但我对美好的一切仍一如既往地追求着,虽然我得到的仅仅只有我所流淌的汗水和泪水的千分之一,但使我明白:美好的理想蕴藏在追求的艰辛里。
正确的理想与追求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然而不懈执着的理想与追求却不是朝三暮四,优柔寡断的人所能坚持的,它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追求的痛苦孕育了理想的幸福。
我们这代青年,肩负着祖国复兴的百年梦,我们要永葆生命的青春永含进击的斗志,扬起理想的风帆,追求属于你犹如沙漠上的绿洲。
任务二
扬州好人颜展红
“充煤气……充煤气……”这是在江都市的一条小巷子里传来的声音,他就是颜展红。
颜展红夫妇俩1992年来到江都打工,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却上不起学他很苦恼,一批好心人资助了他,让他的女儿上起了学。颜展红很感激他们,便也开始资助学生。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颜展红就骑起那辆早就破旧不堪的三轮车送煤气。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什么痛苦,反而洋溢这幸福的微笑。当有人要充煤气时,颜展红就扛起煤气罐往楼上走去。不关楼层有多高,他固定每罐煤气只收2元,而居民们想多给他点时,他却始终不肯收下。
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他又打了两份工。颜展红当了水道修理工,当严寒时,水管漏了,他总会在冰冷的水中修理。晚上皓月当空,人们早就进入的梦想,而他却还在拿着手电筒为有钱人家看门。
打了三份工,使他每月工资变成400元,他每月给4名孩子寄去30元。有一回,他的一个朋友不愿意继续资助了,颜展红接了手,整整18名学生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学生们都认为他是个有钱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家的房子仅有30个平方,家里没有洗衣机,只能手洗。曾有一个女孩发过誓,她将来要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
老颜说过:“我没多大本事,送一趟煤气可赞2元,我就从里边儿拿出5角,存起来,时间长了,我就可以让失学的孩子重新学习下去。”正是这一角一角的赞起使颜展红资助了18名学生,让他成为了一名有爱心的人。
他为救助学生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但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又是幸福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