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初升高自学练习题(十七)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风从水上走过, ;骆驼从沙漠上走过, ;哨鸽从天空飞过, ;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A.留下粼粼波纹 留下串串欢韵 留下深深的脚印
B.留下串串欢韵 留下深深的脚印 留下粼粼波纹
C.留下粼粼波纹 留下深深的脚印 留下串串欢韵
D.留下串串欢韵 留下粼粼波纹 留下深深的脚印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秘诀 宽宥(yòu) 冠冕(miǎn) 箪食(shí)壶浆 形消骨立
B.赃物 摇曳(yì) 行(háng)事 心无旁鹜(wù) 如雷贯耳
C.作缉 亵(xiè)渎 星宿(sù) 面面相觑(qù) 鹊巢鸠占
D.箴言 赧(nǎn)颜 省(xǐng)得 矫(jiǎo)揉造作 言不及义
3.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及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呜咽(yàn) 睿(ruì)智 奔驰 道歉 义无返顾
B.咀嚼(jué) 疮(chāng)痍 雄辨 享誉 风尘仆仆
C.点缀(zhuì) 贫瘠(jí) 澎湃 浩瀚 鼾然入梦
D.欺侮(wǔ) 矗(chù)立 惦记 震撼 神采焕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随着淮剧表演和发绣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盐城传统文化的熏陶。
B.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谍战剧《胭脂》最近在多家卫视热播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广泛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D.能否正常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5.下列关于《寂静的春天》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书的作者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
B.该书对人类环保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卡森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
C.过分使用杀虫剂会制造“死亡之河”,长期缓慢的危害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D.作者在书中较多使用科学专业术语,是为了证明科学一定会战胜自然这一现实。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五堰街头万人空巷,无比热闹,行人摩肩接踵。
B.我妈妈说话真啰嗦,总喜欢把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说几次,生怕我没有听清楚。
C.他的身体似乎出了点状况,只要略略用点气力,就会目眩神迷。
D.体育老师帮我们调整的队列,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站在了最合适的地方。
二、句子默写
7.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
(7)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8.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了以下任务。
(1)【溯源“和”文化】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和为贵”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政治方面有“礼之用,和为贵”,经济方面有“和气生财”,家庭方面有“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军事方面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外交方面有“和平共处”等。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得出的结论和启示是什么?
(2)【探讨“和”内涵】同学们根据之前搜集的有关“和”的词语,解读“和”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
A.同学说:“和”是“和煦”,是春风温暖,阳光明媚。
B.同学说:“和”是“和平”,是百姓安居,世界太平。
C.同学说:“和”是“ ”,是 , 。
(3)【共建“和”社会】请你围绕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四、名著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1)上面的文段选自名著《简·爱》,作者是__________。说这段话的“我”是____________。
(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段话的?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有表现在百草园和_____(地名)游戏、玩乐和读书的,有表达对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恩师_____的真挚怀念之情的。这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好书。
五、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汴河阻冻
[唐]杜牧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诗中第二句“玉珂瑶佩响参差”与“闻水声,如鸣珮环”(《小石潭记》)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了水声叮咚的场景。他们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以其境过清 ________ (2)乃记之而去________
1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如积水空明
B.如鸣珮环,心乐之 安贫乐道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D.不可久居 居无何,上至
14.请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两位诗人同遭贬谪,但在其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选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小石潭记》
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情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潭四面环树,寂寥无人,寒气透骨,让人心情悲伤,借此表达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七、填空题
16.《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_________”,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_______”的动因。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段梅红
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
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管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个字所能概括。
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就高达1700万~1800 万吨,相当于3000 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 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 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 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
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板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 350 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 250万亿升的淡水、11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7.从选文说明内容看,“舌尖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餐饮浪费: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①_____;二是消费前的环节浪费:厨房浪费、②_______等方面。
18.第③段中加点的“仅”“就”能否删除?为什么?
19.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中国式剩宴”正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光盘行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活动四·看,两代人的风景】
学习了朱自清先生《背影》后,老师推荐大家读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完成各题。
挥 手——怀念我的父亲
赵丽宏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 ”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③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④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注:“文化大革命”时,将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农村落户,参加农业劳动】。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⑤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注: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 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 ”父 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 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 ”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⑥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
(选自散文集《亲情无限》,有删改)
21.请你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第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面带微笑
第二次 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 _______
第三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泪流满面
22.文中第③段和第⑤段都写到父亲送“我”的时候脚步“慢”下来,请你分析两次慢下来的原因。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比较本文结尾段与课文《背影》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主旨情感上的不同点。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点:__________
主旨情感上的不同点: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托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②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③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④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⑤人生一世,有得有失,习惯得到,也要习惯失去。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有了这一分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选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有删改)
24.写出本文主要观点。
25.说说第①②两段针对一个什么现象?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6.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
27.若针对本文观点来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的看法。
①问题:
②你的看法:
九、作文
28.阅读材料后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逐梦前行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发表议论。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人名,如不可避免,请用字母替代。④不得抄袭本卷中出现的材料;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C
7. (1)长河落日圆 (2)岂不罹凝寒 (3)归雁洛阳边 (4)乱花渐欲迷人眼 (5)荒草萋萋鹦鹉洲 (6)剧哉边海民 (7)虽乘奔御风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1)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和”。“和”能有利邦交,收获财富,家庭幸福,取得胜利,实现共赢。
(2)不唯一
(3)示例:以和为贵,共筑和谐社会 (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
9. 夏洛蒂 勃朗特 简 爱 罗切斯特借欲与某贵族小姐结婚来试探简 爱,简 爱说了这段话。
10. 朝花夕拾 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11.诗中第二句“玉珂瑶佩响参差”把缘水冰相击比作玉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匆匆而过的无奈之情。《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把流水的声音比作珮环碰撞的声音,声音悦耳动听,作者此时心里感到十分高兴。但水声“如鸣珮环”,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12. 介词,因为 表顺承关系连词,可以译为“然后”或“就”
13.B
14.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旁边有千帆驶过,病树附近万物争春。诗人自比“沉船”“病树”,抛开个人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6. 幻灯事件 弃医从文
17. 校园就餐浪费 粮食流通浪费(生产资源浪费)
18.不能删除。“仅”“就”表限制,强调仅仅是我国城市餐饮业的餐桌食物浪费量已经很大了,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浪费。去掉与原文不符合,“仅”“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校园浪费很严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0.示例:①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气。②对“舌尖上的浪费”从立法的高度进行限制或约束。③通过技术减少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符合题意即可。)
21. (1)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 (2)父亲笑容勉强,眼含泪光 (3)父亲在弄堂口坚持要送“我”去大学报到
22. 第③段: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是想让第一次离家的“我”要懂得坚强,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表现了父亲的不舍和疼爱。 第⑤段:父亲放慢脚步,是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对于自己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报到,心中感到遗憾,流露出对儿子的不舍。
23. 表达方式的相同点: 描写、抒情。 主旨情感的不同点:本文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衰老的感伤。《背影》表达了对年轻时不懂父爱的深深愧疚,对父亲现状的担忧,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24.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我们要习惯失去。(或:人生一世,有得有失,习惯得到,也要习惯失去。)
25.针对人们习惯于得到,不习惯于失去的现象,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第①段通过对不同时间段我们所得到的不同东西展开论述,文章第②段通过在得到的过程中也有失去,在失去时的心理变化,来反映对失去的不适应来展开论述。
26.陪伴父母时,就减少了失去了玩耍的时间,但父母年华易老,更要珍惜,淡然的看待享乐。(围绕面对失去的洒脱心境展开叙述,意思对即可)
27.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28.范文:
这才是青春
当我不再只是用哭来表达内心的悲伤时,当所有的幻想不再只是用表情画出时,当生命的内涵在不知不觉中根植于我的内心时,回头一望,才蓦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
苦
苦是人生之桥,怕苦会走上人生的歧途;苦是劳动的外壳,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有走过人生的苦桥,才能抵达幸福的彼岸。
今年“五一”提前放假了,正赶上农田打农药时期,爸妈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就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别人家打农药。当然,我也不可能待在家里当“大小姐”。早上起来吃个馒头便和爸爸出去,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才回来,然后匆忙吃点饭,又开始起程。就这样,从我家到农田,两点一线式的跑两趟,一天也就结束了。我觉得很累,身体都快被太阳晒“焦”了,但我又不敢告诉爸妈我很累。看到爸爸被晒黑的皮肤、磨破了的鞋;妈妈渐白的头发、干黄的手后,我才发现自己受的累、吃的苦是多么微不足道。烈日下的暴晒,的确让人感到很辛苦。但是,天空很蓝,云很白,苦后一定会尝到甘甜。
辣
我很在乎成绩,成绩的不稳定总使我忐忑不安。
每次考完试,成绩考得好,我会一连高兴好几天,有时也会兴奋过头;但若成绩考得不理想,我就像被放了气的气球,一点力气也没有。有时,会因成绩下降而感到头晕,感觉就像吃过很辣的辣椒一样,眼泪直往下流,很难受。“成绩代表不了什么”,这是妈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啊,它代表不了什么,可它毕竟又代表着什么……
酸
早晨起来,突然发现爸爸额间多了几道皱纹,妈妈头上多了几根白发。我有点心酸,我长大了,爸妈却变老了……
从没想过父母终将会离开我,总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远到我都忘记自己会长大;远到我都忘了爸妈会变老,他们会和我分开;远到我都忘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要靠自己的。
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甜
生活中遇到点滴的挫折,我会怕,会退缩,但妈妈说:“你长大了,要学会自己闯,自己去面对。”
现在,我们学校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每个同学自己去讲课。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我怕自己讲不好,怕自己讲错。在同学与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踏上了三尺讲台,顺利地讲完了那道题。顿时,掌声四起,同学与老师脸上都露出赞许的微笑;而我,也舒心地笑了。
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豁然晴朗一般;那种滋味,就像夏日里的清泉一样,甜到我的内心深处。
这才是青春!
青春期的天空是由苦、辣、酸、甜糅合而成的。朋友,抬起头看看头顶那片蔚蓝的天空吧,请相信,我们青春的天空会更蔚蓝,更悠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