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1 生物与生物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西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1 生物与生物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8 15:53:21

文档简介

江西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1 生物与生物圈
一、单选题
1.(2022·江西)下列实例符合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B.荒漠中的骆驼排尿和出汗少
C.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2.(2022·江西)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2022·江西)下列生物与其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蛔虫-----相似的体节 B.蚯蚓-----角质层
C.河蚌------湿润的体壁 D.蝗虫-----外骨骼
4.(2021·江西)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有2条食物链
B.图中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C.图中青蛙和鸟是竞争关系
D.若一些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水稻体内积累最多
5.(2021·萍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该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空气
6.(2021·萍乡)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
B.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都用鳃呼吸
D.禁渔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鱼等水生动物的数量
7.(2019·江西)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8.(2019·江西)某同学对池塘中几种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大鱼 小鱼 水蚤 河蚌
消化道内的食物 小鱼 水蚤 小球藻 水蚤、小球藻
A.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根据表中的信息,可写出4条食物链
C.河蚌与水蚤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D.如果池塘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大鱼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9.(2019·江西)捕虫植物瓶子草捕获的小虫被瓶内细菌分解,瓶内细菌获得有机物,瓶子草获得氮素。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10.(2018·江西)某地采用人工浮床(如图)治理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通过根尖分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B.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图中包括一条食物链:植物→食草鱼→野鸭
D.人工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能防止水华
11.(2018·江西)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茎中的形成层和叶芽中的生长点均属于分生组织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排汗、呼气、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三条途径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在于它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12.(2018·江西)下列生物度过不良环境的方式错误的是(  )
A.病毒-形成孢子 B.细菌-形成芽孢
C.种子-休眠 D.青蛙-冬眠
二、综合题
13.(2022·江西)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校园种植基地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大家对种植情况进行了交流。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植物之前要清除杂草,疏松土壤。清除杂草的原因是杂草与植物之间存在   关系:疏松土壤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的   作用,保证其正常生长。
(2)第1组同学采用扦插种植了百香果,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3)第2组同学通过种植油菜,得出油菜总产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据图分析,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油菜要   。油菜成熟后,所结果实如图2所示,其中的①是由油菜花中的   发育而来。
(4)第3组同学种植了高茎豌豆,将收获的种子再次种植,发现植株中有高茎也有矮茎。则豌豆的隐性性状是   
14.(2021·萍乡)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力争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通过图中的   (填字母)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图中的   平衡。
(2)图示中共有   种脊椎动物。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
(4)请写出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三、资料分析题
15.(2021·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物种在各地频繁出现,数量也逐渐增多。2018年12月在靖安县拍摄到20多只中华秋沙鸭,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第三纪冰川期残存下来的物种,数量极其稀少;2021年4月在九岭山保护区发现我国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虾脊兰花色有白、玫瑰红、蓝、紫等多种,可用块茎人工繁殖。
材料二:今年五一假期,来自上海、天津,南昌等地的近20名学生,在江西省生态学会和省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研学活动。同学们体验了鄱阳湖江豚保护工作。在湖滩草洲上认识了芦苇、蓬蒿、苔草等湿地植物,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有了感性认识。
(1)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   (填“恒温”成“变温”)动物。
(2)材料中描述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用块茎繁殖的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3)根据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可知湖滩草洲属于   生态系统。
(4)从行为的获得途径判断,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属于   行为。
(5)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16.(2018·江西) 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鱼类、虾等动物为食,通常栖息于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每年春天,江豚开始进入繁殖期,10月生产,每胎产1仔。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西鄱阳湖的草洲浅滩,成了江豚抚育幼仔的重要场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野外数量急剧下降。现在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后,它的数量有所回升。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如过往船只纷纷为长江江豚主动让道,惟恐江豚受惊。
(1)根据“江豚10月生产,每胎产1仔”可判断长江江豚在动物类群中属于   。
(2)“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   行为。
(3)鄱阳湖草洲浅滩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绿色植物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
(4)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保护生物种类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的多样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A符合题意。
BCD.“荒漠中的骆驼排尿和出汗少”、“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体现了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所以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2.【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减少。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乙、甲。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符合题意。
C.根据食物链“丙→丁→乙→甲”可知,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蛔虫是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具有角质层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使其运动能力增强,B不符合题意。
C.河蚌是软体动物,具有外套膜,用鳃呼吸,C不符合题意。
D.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能更好地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4.【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所以图中食物链:水稻→虫→青蛙,水稻→虫→鸟,共2条,A不符合题意。
B.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鸟和青蛙都以虫为食,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水稻的营养级别最低,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最少;青蛙和鸟处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5.【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鱼的多样性;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人类不能捕食长江鱼,所以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过度捕捞使长江鱼种群数量下降,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不一定都用鳃呼吸,比如鲸鱼、海豚等具有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C符合题意。
D.长江禁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有利于恢复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7.【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故答案为:C
【分析】在解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习题时,首先要了解一些地理条件,如沙漠干旱缺水,然后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8.【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小球藻是绿色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不符合题意;
B、据表中信息可构成的食物链有3条: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小鱼→大鱼;小球藻→水蚤→河蚌;B符合题意;
C、据表中信息可见:河蚌的消化道内有水蚤,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蚌与水蚤都捕食小球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大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该池塘受到了汞污染”,上述生物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大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共生关系等。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捕虫植物瓶子草捕获的小虫被瓶内细菌分解,瓶内细菌获得有机物,瓶子草获得氮素。瓶子草与细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1、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2、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3、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1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植物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A符合题意;
B、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包括一条食物链:植物→食草鱼→野鸭,C不符合题意;
D、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能防止水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11.【答案】B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生物间的关系;癌症及其预防;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解析】【解答】A、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叶芽中的生长点等属于分生组织,不符合题意;
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所以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共生关系,符合题意;
C、人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有三条:排汗、排尿和呼吸,不符合题意;
D、正常的体细胞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而有一种细胞为癌细胞,能不断的分裂而不分化。正确。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排泄的途径有三条:排汗、排尿和呼吸;
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能无限分裂.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细菌的生殖;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不能形成孢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A符合题意;
B、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B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休眠,在冷热交替的北方地区,气候条件多变,种子要经过一些时间的休眠才能萌发,主要是在秋季形成种子后到翌年春发芽,从而避免了冬天严寒的伤害。这是植物长期进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所以种子休眠以利于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青蛙是变温动物,温度低,代谢减慢,因此与青蛙的冬眠有关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
13.【答案】(1)竞争;呼吸
(2)无性或营养
(3)合理密植;胚珠
(4)矮茎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1)杂草与植物之间会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养分和生存空间,则杂草与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给植物疏松土壤,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发育。
(2)使用扦插的方式种植百香果,是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则属于无性生殖。同时扦插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则也属于营养生殖。
(3)根据图1可知,当种植密度为合理密植时,油菜总产量最高,则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油菜要合理密植。图2中的①是种子,由分析(4)可知,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则①是由油菜花中的胚珠发育而来。
(4)都是高茎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矮茎,则可以判断出矮茎为豌豆的隐性性状。
【分析】(1)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如向日葵、玉米和桃树等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为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绿色开花植物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的速度,营养繁殖没有出现两性生殖细胞,是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嫁接、扦插、组织培养、压条、克隆、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等。
(3)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4.【答案】(1)b;碳—氧
(2)4
(3)3
(4)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据图可知,甲是二氧化碳,乙既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是生产者,通过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图示中鸟、青蛙、蛇、猫头鹰体内都有脊椎骨,因此图中共有4种脊椎动物。
(3)图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乙→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共有3条食物链。
(4)由第(3)小题可知最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5.【答案】(1)恒温
(2)基因;无性
(3)湿地
(4)先天性
(5)环境影响生物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恒温动物。
(2)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是生物体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用块茎繁殖的方式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湖滩草洲上的植物芦苇、蓬蒿、苔草等属于沼泽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因此可知湖滩草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4)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候鸟来鄱阳湖越冬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2)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6.【答案】(1)哺乳类
(2)繁殖
(3)光合作用;较弱
(4)基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由材料分析可知,哺乳类具有胎生、哺乳,体内有膈,体表被毛等特征,为哺乳动物;江豚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因此江豚属于哺乳纲动物。
(2)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繁殖行为。
(3)在鄱阳湖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为森林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生物适应环境,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 / 1江西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1 生物与生物圈
一、单选题
1.(2022·江西)下列实例符合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B.荒漠中的骆驼排尿和出汗少
C.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A符合题意。
BCD.“荒漠中的骆驼排尿和出汗少”、“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体现了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所以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2.(2022·江西)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减少。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乙、甲。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符合题意。
C.根据食物链“丙→丁→乙→甲”可知,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2022·江西)下列生物与其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蛔虫-----相似的体节 B.蚯蚓-----角质层
C.河蚌------湿润的体壁 D.蝗虫-----外骨骼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蛔虫是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具有角质层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使其运动能力增强,B不符合题意。
C.河蚌是软体动物,具有外套膜,用鳃呼吸,C不符合题意。
D.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能更好地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4.(2021·江西)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有2条食物链
B.图中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C.图中青蛙和鸟是竞争关系
D.若一些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水稻体内积累最多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所以图中食物链:水稻→虫→青蛙,水稻→虫→鸟,共2条,A不符合题意。
B.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鸟和青蛙都以虫为食,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水稻的营养级别最低,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最少;青蛙和鸟处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5.(2021·萍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该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空气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6.(2021·萍乡)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
B.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都用鳃呼吸
D.禁渔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鱼等水生动物的数量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鱼的多样性;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人类不能捕食长江鱼,所以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过度捕捞使长江鱼种群数量下降,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不一定都用鳃呼吸,比如鲸鱼、海豚等具有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C符合题意。
D.长江禁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有利于恢复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7.(2019·江西)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故答案为:C
【分析】在解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习题时,首先要了解一些地理条件,如沙漠干旱缺水,然后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8.(2019·江西)某同学对池塘中几种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大鱼 小鱼 水蚤 河蚌
消化道内的食物 小鱼 水蚤 小球藻 水蚤、小球藻
A.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根据表中的信息,可写出4条食物链
C.河蚌与水蚤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D.如果池塘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大鱼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小球藻是绿色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不符合题意;
B、据表中信息可构成的食物链有3条: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小鱼→大鱼;小球藻→水蚤→河蚌;B符合题意;
C、据表中信息可见:河蚌的消化道内有水蚤,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蚌与水蚤都捕食小球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大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该池塘受到了汞污染”,上述生物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大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9.(2019·江西)捕虫植物瓶子草捕获的小虫被瓶内细菌分解,瓶内细菌获得有机物,瓶子草获得氮素。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共生关系等。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捕虫植物瓶子草捕获的小虫被瓶内细菌分解,瓶内细菌获得有机物,瓶子草获得氮素。瓶子草与细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1、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
2、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3、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10.(2018·江西)某地采用人工浮床(如图)治理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通过根尖分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B.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图中包括一条食物链:植物→食草鱼→野鸭
D.人工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能防止水华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植物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A符合题意;
B、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包括一条食物链:植物→食草鱼→野鸭,C不符合题意;
D、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能防止水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11.(2018·江西)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茎中的形成层和叶芽中的生长点均属于分生组织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排汗、呼气、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三条途径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在于它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答案】B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生物间的关系;癌症及其预防;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解析】【解答】A、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叶芽中的生长点等属于分生组织,不符合题意;
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所以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共生关系,符合题意;
C、人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有三条:排汗、排尿和呼吸,不符合题意;
D、正常的体细胞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而有一种细胞为癌细胞,能不断的分裂而不分化。正确。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排泄的途径有三条:排汗、排尿和呼吸;
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能无限分裂.
12.(2018·江西)下列生物度过不良环境的方式错误的是(  )
A.病毒-形成孢子 B.细菌-形成芽孢
C.种子-休眠 D.青蛙-冬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细菌的生殖;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A、病毒不能形成孢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A符合题意;
B、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B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休眠,在冷热交替的北方地区,气候条件多变,种子要经过一些时间的休眠才能萌发,主要是在秋季形成种子后到翌年春发芽,从而避免了冬天严寒的伤害。这是植物长期进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所以种子休眠以利于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青蛙是变温动物,温度低,代谢减慢,因此与青蛙的冬眠有关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
二、综合题
13.(2022·江西)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校园种植基地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大家对种植情况进行了交流。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植物之前要清除杂草,疏松土壤。清除杂草的原因是杂草与植物之间存在   关系:疏松土壤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的   作用,保证其正常生长。
(2)第1组同学采用扦插种植了百香果,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3)第2组同学通过种植油菜,得出油菜总产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据图分析,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油菜要   。油菜成熟后,所结果实如图2所示,其中的①是由油菜花中的   发育而来。
(4)第3组同学种植了高茎豌豆,将收获的种子再次种植,发现植株中有高茎也有矮茎。则豌豆的隐性性状是   
【答案】(1)竞争;呼吸
(2)无性或营养
(3)合理密植;胚珠
(4)矮茎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1)杂草与植物之间会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养分和生存空间,则杂草与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给植物疏松土壤,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发育。
(2)使用扦插的方式种植百香果,是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则属于无性生殖。同时扦插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则也属于营养生殖。
(3)根据图1可知,当种植密度为合理密植时,油菜总产量最高,则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油菜要合理密植。图2中的①是种子,由分析(4)可知,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则①是由油菜花中的胚珠发育而来。
(4)都是高茎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矮茎,则可以判断出矮茎为豌豆的隐性性状。
【分析】(1)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2)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如向日葵、玉米和桃树等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为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绿色开花植物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的速度,营养繁殖没有出现两性生殖细胞,是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嫁接、扦插、组织培养、压条、克隆、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等。
(3)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
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4.(2021·萍乡)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力争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通过图中的   (填字母)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图中的   平衡。
(2)图示中共有   种脊椎动物。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
(4)请写出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1)b;碳—氧
(2)4
(3)3
(4)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据图可知,甲是二氧化碳,乙既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是生产者,通过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图示中鸟、青蛙、蛇、猫头鹰体内都有脊椎骨,因此图中共有4种脊椎动物。
(3)图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乙→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共有3条食物链。
(4)由第(3)小题可知最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三、资料分析题
15.(2021·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物种在各地频繁出现,数量也逐渐增多。2018年12月在靖安县拍摄到20多只中华秋沙鸭,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第三纪冰川期残存下来的物种,数量极其稀少;2021年4月在九岭山保护区发现我国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虾脊兰花色有白、玫瑰红、蓝、紫等多种,可用块茎人工繁殖。
材料二:今年五一假期,来自上海、天津,南昌等地的近20名学生,在江西省生态学会和省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研学活动。同学们体验了鄱阳湖江豚保护工作。在湖滩草洲上认识了芦苇、蓬蒿、苔草等湿地植物,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有了感性认识。
(1)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   (填“恒温”成“变温”)动物。
(2)材料中描述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用块茎繁殖的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3)根据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可知湖滩草洲属于   生态系统。
(4)从行为的获得途径判断,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属于   行为。
(5)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答案】(1)恒温
(2)基因;无性
(3)湿地
(4)先天性
(5)环境影响生物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恒温动物。
(2)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是生物体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用块茎繁殖的方式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湖滩草洲上的植物芦苇、蓬蒿、苔草等属于沼泽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因此可知湖滩草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4)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候鸟来鄱阳湖越冬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2)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6.(2018·江西) 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鱼类、虾等动物为食,通常栖息于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每年春天,江豚开始进入繁殖期,10月生产,每胎产1仔。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西鄱阳湖的草洲浅滩,成了江豚抚育幼仔的重要场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野外数量急剧下降。现在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后,它的数量有所回升。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如过往船只纷纷为长江江豚主动让道,惟恐江豚受惊。
(1)根据“江豚10月生产,每胎产1仔”可判断长江江豚在动物类群中属于   。
(2)“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   行为。
(3)鄱阳湖草洲浅滩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绿色植物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
(4)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保护生物种类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的多样性
【答案】(1)哺乳类
(2)繁殖
(3)光合作用;较弱
(4)基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由材料分析可知,哺乳类具有胎生、哺乳,体内有膈,体表被毛等特征,为哺乳动物;江豚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因此江豚属于哺乳纲动物。
(2)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繁殖行为。
(3)在鄱阳湖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为森林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生物适应环境,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