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5 生物圈中的动物
一、单选题
1.(2022·江西)2022年4月,23万尾人工培育的中华鲟被放入长江。中华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它的主要特征有( )
①生活在水中
②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
③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④体温恒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22·江西)下列生物与其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蛔虫——相似的体节 B.蚯蚓——角质层
C.河蚌——湿润的体壁 D.蝗虫——外骨骼
3.(2021·江西)人体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其中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是( )
A.支点(枢纽) B.动力
C.杠杆 D.支撑
4.(2021·萍乡)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人们通过插艾叶、挂五色蛋、划龙舟、包粽子等活动来纪念我国诗人屈原。根据图示,下列有关概念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艾的六大器官,Ⅰ表示生殖器官,则a可以表示叶
B.若该图表示鸡蛋中的营养物质,Ⅰ表示无机物,则a可以表示蛋白质
C.若该图表示人体运动系统,Ⅱ表示肌肉,则a可以表示肌腹
D.若该图表示被子植物,Ⅱ表示双子叶植物,则a可以表示水稻
5.(2021·萍乡)杜鹃将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为杜鹃孵卵、育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鸟为杜鹃孵卵、育雏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B.这些行为说明杜鹃比小鸟更高等,学习能力更强
C.小鸟和杜鹃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说明它们具有社会行为
D.这些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6.(2021·萍乡)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
B.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都用鳃呼吸
D.禁渔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鱼等水生动物的数量
7.(2021·萍乡)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将观察材料展平是为了避免细胞重叠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叶绿体
C.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唾液的作用是使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D.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8.(2021·萍乡)下表中动物个体与其部分特征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动物 涡 虫 蜥 蜴 缢 蛏 娃娃鱼
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 用肺呼吸 体表有外骨骼 成体有鳃呼吸
A.A B.B C.C D.D
9.(2019·江西)下列有关鲸与鲨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鲸和鲨鱼都用鳃呼吸
B.鲸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C.鲸与鲨鱼有相似的体型,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D.鲨鱼属于鱼类,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二、综合题
10.(2022·江西)跳绳是初中学考体育选考项目之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序号表示器官或结构,字母表示系统)
(1)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声,纷纷拿着跳绳来到操场。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2)食物中的 是跳绳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该物质在图中的 (填序号)被最终消化。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通过图中的 (填字母)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图中的②是 ,它能够缓冲跳绳时产生的震动,避免运动损伤。
(4)同学们在运动后及时补充的水分,有一部分在⑤内参与形成原尿,原尿再通过⑥的 作用形成尿液。
(5)跳绳活动是人体各系统在神经调节和 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的。
11.(2021·萍乡)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力争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通过图中的 (填字母)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图中的 平衡。
(2)图示中共有 种脊椎动物。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
(4)请写出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三、实验探究题
12.(2021·江西)某兴趣小组做完课本实验,得出“烟草浸出液会导致水蚤心率加快”的结论后,对实验进行改进,用壳体半透明的白玉蜗牛(可肉眼观察心跳)代替水蚤,探究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心率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500mL透明塑料瓶4个,编号①②③④,向瓶中各放入3只白玉蜗牛;
步骤二:计数每只蜗牛1分钟的心跳数;
步骤三:向②、③、④号瓶分别注入10mL、2000mL、300mL香烟烟雾,①号瓶不注入;
步骤四: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计数每只蜗牛1分钟的心跳数。
实验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玉蜗牛属于 动物。实验选用的白玉蜗牛大小和生理状况相似,目的是 。
(2)实验中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将每组3只蜗牛的心跳数求 ,以减小误差。
(3)设置①号瓶的作用是 。
(4)由图可知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的心率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在相同处理时间内,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5)心率过慢或过快都会危害人体健康,上述实验结果对青少年的启示是 。
13.(2019·江西)初三学生参加海军航空实验班体检,检测裸眼视力时,学生要用手势来指明待测字母的开口方向。请据图回答:
(1)学生辩识字母,作出手势经过了 的分析和判断,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2)学生作出手势时,起支点(枢纽)作用的结构是 ,该动作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3)图一中眼、大脑、脊髓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4)某同学视力检测不合格,成像位置如图二所示,可推测该同学患有 。
四、资料分析题
14.(2022·江西)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下图是某同学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几种生物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可以用来模拟鸟的呼吸,那么图中的小气球相当于 ;大气球表面缠绕着红蓝细线,说明大气球模拟的器官能够进行
(2)图2是植物气孔模型,图中气球相当于 ;当气孔张开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填“增强”或“减弱”),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图3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模拟的是 过程,气球相当于
15.(2021·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物种在各地频繁出现,数量也逐渐增多。2018年12月在靖安县拍摄到20多只中华秋沙鸭,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第三纪冰川期残存下来的物种,数量极其稀少;2021年4月在九岭山保护区发现我国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虾脊兰花色有白、玫瑰红、蓝、紫等多种,可用块茎人工繁殖。
材料二:今年五一假期,来自上海、天津,南昌等地的近20名学生,在江西省生态学会和省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研学活动。同学们体验了鄱阳湖江豚保护工作。在湖滩草洲上认识了芦苇、蓬蒿、苔草等湿地植物,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有了感性认识。
(1)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 (填“恒温”成“变温”)动物。
(2)材料中描述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用块茎繁殖的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3)根据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可知湖滩草洲属于 生态系统。
(4)从行为的获得途径判断,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属于 行为。
(5)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16.(2018·江西) 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鱼类、虾等动物为食,通常栖息于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每年春天,江豚开始进入繁殖期,10月生产,每胎产1仔。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西鄱阳湖的草洲浅滩,成了江豚抚育幼仔的重要场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野外数量急剧下降。现在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后,它的数量有所回升。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如过往船只纷纷为长江江豚主动让道,惟恐江豚受惊。
(1)根据“江豚10月生产,每胎产1仔”可判断长江江豚在动物类群中属于 。
(2)“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 行为。
(3)鄱阳湖草洲浅滩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绿色植物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
(4)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保护生物种类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的多样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性鱼类,具有的特征有“①生活在水中”、“②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③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而“④体温恒定”不是中华鲟的特征。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蛔虫是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具有角质层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使其运动能力增强,B不符合题意。
C.河蚌是软体动物,具有外套膜,用鳃呼吸,C不符合题意。
D.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能更好地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3.【答案】A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群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故答案为:A。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4.【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的概念;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运动系统的组成;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A.艾草的[Ⅱ]营养器官是:根、茎、[a]叶;艾草的[Ⅰ]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A不符合题意。
B.鸡蛋中营养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Ⅰ]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Ⅱ]有机物有:糖类、脂肪、[a]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B不符合题意。
C.人的运动系统主要由[Ⅰ]骨骼与[Ⅱ]骨骼肌组成。骨骼肌包括肌腹和[a]肌腱,肌腹是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受刺激而收缩;肌腱是骨骼肌两端较细的部分,跨关节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包括[Ⅰ]单子叶植物和[Ⅱ]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中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中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而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叶脉多为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叶脉多为网状脉。
5.【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鸟类的黑手党” 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小鸟这种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符合题意。
B.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杜鹃、小鸟都属于鸟类,等级一样高,不符合题意。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同一种生物)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小鸟和杜鹃不是同一种生物,不符合题意。
D.杜鹃将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让小鸟为其孵卵、育雏的行为是杜鹃生来就有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鱼的多样性;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人类不能捕食长江鱼,所以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过度捕捞使长江鱼种群数量下降,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不一定都用鳃呼吸,比如鲸鱼、海豚等具有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C符合题意。
D.长江禁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有利于恢复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7.【答案】B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观察蚯蚓
【解析】【解答】A.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将观察材料展平是为了避免细胞重叠,方便观察细胞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主要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另外,叶片内的色素溶解在酒精中,而不是使叶绿体溶解,B符合题意。
C.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唾液的作用是使淀粉消化成麦芽糖,C不符合题意。
D.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所以,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8.【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A不符合题意。
B.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卵生,变温动物,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的依赖,B符合题意。
C.缢 蛏属于软体动物,体表有贝壳或退化为内壳,身体柔软,没有外骨骼,有外套膜,C不符合题意。
D.娃娃鱼属于两栖类动物,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9.【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鲨鱼都用鳃呼吸,鲸鱼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符合题意;
B、鲸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
C、鲸与鲨鱼有相似的体型,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D、鲨鱼都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熟记鱼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以鳍为运动器官。大多数鱼类的体形为纺锤形,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能分泌粘液,保持身体的润滑,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10.【答案】(1)复杂(条件)
(2)淀粉 (糖类);⑩;B
(3)关节软骨
(4)重吸收
(5)激素(体液)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尿的形成和排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声,纷纷拿着跳绳来到操场,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属于条件反射。
(2)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因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提供。所以跳绳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类。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该物质最终在⑩小肠被消化。营养物质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由B循环系统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图中的②是关节软骨,有减少摩擦和缓冲撞压的作用。
(4)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人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
(5)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样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分析】 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软骨、③关节窝、④肾小球、⑤肾小囊、⑥肾小管、⑦肝脏、⑧胃、⑨胰腺、10小肠。
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其中还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11.【答案】(1)b;碳—氧
(2)4
(3)3
(4)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据图可知,甲是二氧化碳,乙既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是生产者,通过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图示中鸟、青蛙、蛇、猫头鹰体内都有脊椎骨,因此图中共有4种脊椎动物。
(3)图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乙→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共有3条食物链。
(4)由第(3)小题可知最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2.【答案】(1)软体;控制单一变量
(2)平均值
(3)对照
(4)抑制
(5)吸烟有害健康
【知识点】软体动物;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1)白玉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有贝壳。探究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心率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香烟烟雾,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实验选用的白玉蜗牛大小和生理状况相似,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实验中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将每组3只蜗牛的心跳数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3)设置①号瓶的作用是对照,②、③、④号瓶分别注入10mL、2000mL、300mL香烟烟雾,是实验组。
(4)由图可知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的心率有抑制作用,在相同处理时间内,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5)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中含有烟碱,对气管和支气管有不良的刺激作用,长期大量吸烟的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提高,吸烟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心率过慢或过快都会危害人体健康,上述实验结果对青少年的启示是吸烟有害健康。
【分析】(1)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癌等。
(2)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3.【答案】(1)大脑皮层
(2)关节;线粒体
(3)器官
(4)近视眼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近视、远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1)学生辩识字母,作出手势经过了大脑皮层的分析和判断,此反射类型属于条件反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线粒体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场所。(3)眼、大脑、脊髓都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属于器官。(4)视眼是由于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变长,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应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据图可见:该同学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属于近视眼。
【分析】1、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一般在脊髓;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ATP中。ATP中的能量用于维持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肌肉的收缩、胃肠运动、唾液分泌、植物开花、矿质元素的吸收等。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3、视觉的形成过程:光→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质(视觉中枢)。
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4.【答案】(1)气囊;气体交换
(2)保卫细胞;增强
(3)吸气;肺
【知识点】气孔;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模拟肺部呼吸运动实验
【解析】【解答】(1)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即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气囊还有减轻身体比重和散发热量、调节体温、减轻器官间的摩擦等的作用。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图1可以用来模拟鸟的呼吸,图中的小气球相当于气囊;大气球表面缠绕着红蓝细线,说明大气球模拟的器官是肺,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2)图2是植物气孔模型,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图中气球相当于保卫细胞;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图3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膈肌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所以气球相当于肺,模拟了吸气过程。
【分析】(1)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再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2)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
(3)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15.【答案】(1)恒温
(2)基因;无性
(3)湿地
(4)先天性
(5)环境影响生物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恒温动物。
(2)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是生物体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用块茎繁殖的方式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湖滩草洲上的植物芦苇、蓬蒿、苔草等属于沼泽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因此可知湖滩草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4)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候鸟来鄱阳湖越冬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2)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6.【答案】(1)哺乳类
(2)繁殖
(3)光合作用;较弱
(4)基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由材料分析可知,哺乳类具有胎生、哺乳,体内有膈,体表被毛等特征,为哺乳动物;江豚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因此江豚属于哺乳纲动物。
(2)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繁殖行为。
(3)在鄱阳湖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为森林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生物适应环境,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 / 1江西省历年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5 生物圈中的动物
一、单选题
1.(2022·江西)2022年4月,23万尾人工培育的中华鲟被放入长江。中华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它的主要特征有( )
①生活在水中
②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
③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④体温恒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性鱼类,具有的特征有“①生活在水中”、“②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③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而“④体温恒定”不是中华鲟的特征。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2022·江西)下列生物与其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蛔虫——相似的体节 B.蚯蚓——角质层
C.河蚌——湿润的体壁 D.蝗虫——外骨骼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蛔虫是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具有角质层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使其运动能力增强,B不符合题意。
C.河蚌是软体动物,具有外套膜,用鳃呼吸,C不符合题意。
D.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能更好地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3.(2021·江西)人体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其中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是( )
A.支点(枢纽) B.动力
C.杠杆 D.支撑
【答案】A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群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因此,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故答案为:A。
【分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4.(2021·萍乡)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人们通过插艾叶、挂五色蛋、划龙舟、包粽子等活动来纪念我国诗人屈原。根据图示,下列有关概念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艾的六大器官,Ⅰ表示生殖器官,则a可以表示叶
B.若该图表示鸡蛋中的营养物质,Ⅰ表示无机物,则a可以表示蛋白质
C.若该图表示人体运动系统,Ⅱ表示肌肉,则a可以表示肌腹
D.若该图表示被子植物,Ⅱ表示双子叶植物,则a可以表示水稻
【答案】D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的概念;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运动系统的组成;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A.艾草的[Ⅱ]营养器官是:根、茎、[a]叶;艾草的[Ⅰ]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A不符合题意。
B.鸡蛋中营养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Ⅰ]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Ⅱ]有机物有:糖类、脂肪、[a]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B不符合题意。
C.人的运动系统主要由[Ⅰ]骨骼与[Ⅱ]骨骼肌组成。骨骼肌包括肌腹和[a]肌腱,肌腹是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受刺激而收缩;肌腱是骨骼肌两端较细的部分,跨关节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包括[Ⅰ]单子叶植物和[Ⅱ]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中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中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而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叶脉多为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叶脉多为网状脉。
5.(2021·萍乡)杜鹃将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为杜鹃孵卵、育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鸟为杜鹃孵卵、育雏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B.这些行为说明杜鹃比小鸟更高等,学习能力更强
C.小鸟和杜鹃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说明它们具有社会行为
D.这些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鸟类的黑手党” 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小鸟这种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符合题意。
B.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杜鹃、小鸟都属于鸟类,等级一样高,不符合题意。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同一种生物)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小鸟和杜鹃不是同一种生物,不符合题意。
D.杜鹃将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让小鸟为其孵卵、育雏的行为是杜鹃生来就有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6.(2021·萍乡)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
B.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都用鳃呼吸
D.禁渔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鱼等水生动物的数量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鱼的多样性;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人类不能捕食长江鱼,所以切断了人与长江鱼之间的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过度捕捞使长江鱼种群数量下降,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不一定都用鳃呼吸,比如鲸鱼、海豚等具有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C符合题意。
D.长江禁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有利于恢复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7.(2021·萍乡)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将观察材料展平是为了避免细胞重叠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叶绿体
C.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唾液的作用是使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D.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B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观察蚯蚓
【解析】【解答】A.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将观察材料展平是为了避免细胞重叠,方便观察细胞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主要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另外,叶片内的色素溶解在酒精中,而不是使叶绿体溶解,B符合题意。
C.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唾液的作用是使淀粉消化成麦芽糖,C不符合题意。
D.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所以,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8.(2021·萍乡)下表中动物个体与其部分特征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动物 涡 虫 蜥 蜴 缢 蛏 娃娃鱼
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 用肺呼吸 体表有外骨骼 成体有鳃呼吸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A不符合题意。
B.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卵生,变温动物,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的依赖,B符合题意。
C.缢 蛏属于软体动物,体表有贝壳或退化为内壳,身体柔软,没有外骨骼,有外套膜,C不符合题意。
D.娃娃鱼属于两栖类动物,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9.(2019·江西)下列有关鲸与鲨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鲸和鲨鱼都用鳃呼吸
B.鲸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C.鲸与鲨鱼有相似的体型,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D.鲨鱼属于鱼类,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鲨鱼都用鳃呼吸,鲸鱼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符合题意;
B、鲸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
C、鲸与鲨鱼有相似的体型,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D、鲨鱼都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熟记鱼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以鳍为运动器官。大多数鱼类的体形为纺锤形,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能分泌粘液,保持身体的润滑,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二、综合题
10.(2022·江西)跳绳是初中学考体育选考项目之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序号表示器官或结构,字母表示系统)
(1)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声,纷纷拿着跳绳来到操场。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2)食物中的 是跳绳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该物质在图中的 (填序号)被最终消化。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通过图中的 (填字母)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图中的②是 ,它能够缓冲跳绳时产生的震动,避免运动损伤。
(4)同学们在运动后及时补充的水分,有一部分在⑤内参与形成原尿,原尿再通过⑥的 作用形成尿液。
(5)跳绳活动是人体各系统在神经调节和 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的。
【答案】(1)复杂(条件)
(2)淀粉 (糖类);⑩;B
(3)关节软骨
(4)重吸收
(5)激素(体液)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尿的形成和排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声,纷纷拿着跳绳来到操场,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属于条件反射。
(2)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因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提供。所以跳绳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类。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该物质最终在⑩小肠被消化。营养物质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由B循环系统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3)图中的②是关节软骨,有减少摩擦和缓冲撞压的作用。
(4)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人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
(5)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样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分析】 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软骨、③关节窝、④肾小球、⑤肾小囊、⑥肾小管、⑦肝脏、⑧胃、⑨胰腺、10小肠。
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其中还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11.(2021·萍乡)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力争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通过图中的 (填字母)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图中的 平衡。
(2)图示中共有 种脊椎动物。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
(4)请写出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1)b;碳—氧
(2)4
(3)3
(4)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据图可知,甲是二氧化碳,乙既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是生产者,通过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图示中鸟、青蛙、蛇、猫头鹰体内都有脊椎骨,因此图中共有4种脊椎动物。
(3)图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乙→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共有3条食物链。
(4)由第(3)小题可知最短的食物链是:乙→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三、实验探究题
12.(2021·江西)某兴趣小组做完课本实验,得出“烟草浸出液会导致水蚤心率加快”的结论后,对实验进行改进,用壳体半透明的白玉蜗牛(可肉眼观察心跳)代替水蚤,探究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心率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500mL透明塑料瓶4个,编号①②③④,向瓶中各放入3只白玉蜗牛;
步骤二:计数每只蜗牛1分钟的心跳数;
步骤三:向②、③、④号瓶分别注入10mL、2000mL、300mL香烟烟雾,①号瓶不注入;
步骤四: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计数每只蜗牛1分钟的心跳数。
实验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玉蜗牛属于 动物。实验选用的白玉蜗牛大小和生理状况相似,目的是 。
(2)实验中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将每组3只蜗牛的心跳数求 ,以减小误差。
(3)设置①号瓶的作用是 。
(4)由图可知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的心率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在相同处理时间内,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5)心率过慢或过快都会危害人体健康,上述实验结果对青少年的启示是 。
【答案】(1)软体;控制单一变量
(2)平均值
(3)对照
(4)抑制
(5)吸烟有害健康
【知识点】软体动物;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1)白玉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有贝壳。探究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心率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香烟烟雾,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实验选用的白玉蜗牛大小和生理状况相似,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实验中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将每组3只蜗牛的心跳数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3)设置①号瓶的作用是对照,②、③、④号瓶分别注入10mL、2000mL、300mL香烟烟雾,是实验组。
(4)由图可知香烟烟雾对白玉蜗牛的心率有抑制作用,在相同处理时间内,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5)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中含有烟碱,对气管和支气管有不良的刺激作用,长期大量吸烟的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提高,吸烟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心率过慢或过快都会危害人体健康,上述实验结果对青少年的启示是吸烟有害健康。
【分析】(1)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癌等。
(2)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3.(2019·江西)初三学生参加海军航空实验班体检,检测裸眼视力时,学生要用手势来指明待测字母的开口方向。请据图回答:
(1)学生辩识字母,作出手势经过了 的分析和判断,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2)学生作出手势时,起支点(枢纽)作用的结构是 ,该动作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3)图一中眼、大脑、脊髓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4)某同学视力检测不合格,成像位置如图二所示,可推测该同学患有 。
【答案】(1)大脑皮层
(2)关节;线粒体
(3)器官
(4)近视眼
【知识点】人体能量的供给;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近视、远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1)学生辩识字母,作出手势经过了大脑皮层的分析和判断,此反射类型属于条件反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线粒体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场所。(3)眼、大脑、脊髓都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属于器官。(4)视眼是由于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变长,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应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据图可见:该同学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属于近视眼。
【分析】1、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一般在脊髓;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在生物体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ATP中。ATP中的能量用于维持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肌肉的收缩、胃肠运动、唾液分泌、植物开花、矿质元素的吸收等。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3、视觉的形成过程:光→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质(视觉中枢)。
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四、资料分析题
14.(2022·江西)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下图是某同学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几种生物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可以用来模拟鸟的呼吸,那么图中的小气球相当于 ;大气球表面缠绕着红蓝细线,说明大气球模拟的器官能够进行
(2)图2是植物气孔模型,图中气球相当于 ;当气孔张开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填“增强”或“减弱”),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图3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模拟的是 过程,气球相当于
【答案】(1)气囊;气体交换
(2)保卫细胞;增强
(3)吸气;肺
【知识点】气孔;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模拟肺部呼吸运动实验
【解析】【解答】(1)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即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气囊还有减轻身体比重和散发热量、调节体温、减轻器官间的摩擦等的作用。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图1可以用来模拟鸟的呼吸,图中的小气球相当于气囊;大气球表面缠绕着红蓝细线,说明大气球模拟的器官是肺,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2)图2是植物气孔模型,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图中气球相当于保卫细胞;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图3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膈肌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所以气球相当于肺,模拟了吸气过程。
【分析】(1)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再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2)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
(3)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15.(2021·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物种在各地频繁出现,数量也逐渐增多。2018年12月在靖安县拍摄到20多只中华秋沙鸭,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第三纪冰川期残存下来的物种,数量极其稀少;2021年4月在九岭山保护区发现我国濒危植物——野生大黄花虾脊兰。虾脊兰花色有白、玫瑰红、蓝、紫等多种,可用块茎人工繁殖。
材料二:今年五一假期,来自上海、天津,南昌等地的近20名学生,在江西省生态学会和省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研学活动。同学们体验了鄱阳湖江豚保护工作。在湖滩草洲上认识了芦苇、蓬蒿、苔草等湿地植物,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有了感性认识。
(1)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 (填“恒温”成“变温”)动物。
(2)材料中描述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用块茎繁殖的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3)根据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可知湖滩草洲属于 生态系统。
(4)从行为的获得途径判断,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属于 行为。
(5)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答案】(1)恒温
(2)基因;无性
(3)湿地
(4)先天性
(5)环境影响生物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植物的无性生殖;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华秋沙鸭是越冬候鸟,属于恒温动物。
(2)虾脊兰具有多种花色,这是生物体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用块茎繁殖的方式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3)湖滩草洲上的植物芦苇、蓬蒿、苔草等属于沼泽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因此可知湖滩草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4)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候鸟来鄱阳湖越冬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江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频繁出现珍稀物种,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2)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6.(2018·江西) 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鱼类、虾等动物为食,通常栖息于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每年春天,江豚开始进入繁殖期,10月生产,每胎产1仔。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西鄱阳湖的草洲浅滩,成了江豚抚育幼仔的重要场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野外数量急剧下降。现在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后,它的数量有所回升。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如过往船只纷纷为长江江豚主动让道,惟恐江豚受惊。
(1)根据“江豚10月生产,每胎产1仔”可判断长江江豚在动物类群中属于 。
(2)“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 行为。
(3)鄱阳湖草洲浅滩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绿色植物通过 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
(4)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保护生物种类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的多样性
【答案】(1)哺乳类
(2)繁殖
(3)光合作用;较弱
(4)基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类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由材料分析可知,哺乳类具有胎生、哺乳,体内有膈,体表被毛等特征,为哺乳动物;江豚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因此江豚属于哺乳纲动物。
(2)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江豚的这些行为从行为方式(类型)上划分属于繁殖行为。
(3)在鄱阳湖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为森林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生物适应环境,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