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闻一多
红烛
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赏析其艺术手法。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闻一多
(1899--1946)
写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红烛》
1923年 当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还曾陷人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一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文学常识:新月派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色彩)、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新诗绘画美理论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文学常识:诗歌的“三美”
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诗,圈点勾画难点字词
思考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何寓意?
2.“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作为引子有何作用?
思考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何寓意?
整体感知
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
红烛燃烧自己(自焚),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
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作为引子有何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着诗人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 “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
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示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试想,倘无此句引诗,“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出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这一般颜色 ”虽开门见山,热烈直接,无疑来得生硬突兀,在阅读效果上显得“劈头盖脸”,有了引句,不仅托出了诗歌言说的对象,引出诗歌的主旨,更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缓冲,不至于出现平地起波澜的陡峭之感。《红烛》 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诗人无比清
楚理想地明白自己的献身事业,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通过反思自身,诗人得意一步女抒发志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引用李商隐诗句,还与《红烛》结尾“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呼应,丰润圆满。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整体感知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诗歌以什么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整体感知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
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的精神。
抑扬顿挫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
呼告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反复 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比喻 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拟人 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引用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引领全篇。闻一多赋予了蜡烛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诗歌主旨
《红烛》
诗歌主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习题巩固
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 )
A.祖国 B.人民
C.家人 D.自己
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