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待君久不至,已去:等了您很长时间您也没来,已经走了。
B. 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很羞愧,下了车去拉他。
C. 歆辄难之:华歆当时就想为难他。
D. 幸尚宽,何为不可:幸而船上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 《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C. 《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 《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 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 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 寔(shí) 太 傅(fù) 何所 似(sì)
B. 柳 絮(xù) 无 奕(yì) 谢道 韫(yùn)
C. 雪 骤(zhòu) 俄而(é) 差可 拟(nǐ)
D. 期 行(xíng) 王 凝之(níng) 尊君在 不(b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 “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名著阅读。
(1)《繁星》《春水》作者是 ,这些诗集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诗集的《 》影响下写成的。
(2)阅读下面的寓言,回答问题:
乌龟和老鹰
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请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____》,它的寓意是: 。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1)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完成你的发言)
(2)活动结束前,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
请概括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你所在的班级正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1) 你准备在这一主题下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出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你给母亲制作了一张贺卡,请在下面写出你的祝福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说说你对《荷叶 母亲》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第一段中“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句话里含有什么情感?如果“我知道她的病到了那步田地”,又会怎么做?
(3) 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4) 你觉得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吗?为什么?
(5)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6) 文中写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尊君在不:
③太丘舍去: ④相委而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4) 若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赏析下面这首精妙的小诗。
母亲
冰心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
【解答】
A.正确。
B.正确。
C.“难之”是“对此事感到为难”的意思,“歆辄难之”应译为“华歆当时对此事感到为难”。
D.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全文综合把握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解答】
D中《散步》主题应是“弘扬尊老爱幼的美德,崇尚社会和谐”。故D表述有误。
ABC表述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勤思考,多积累,考前还要做好复习工作。
【解答】
《散步》一文在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揭示中心。故C理解错误。
ABD理解正确。
故选C。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此类问题,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基本意思和内涵。
【解答】
《秋天的怀念》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怀念、伤感和悔恨,不是乐观的。故D不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解答】
D项中“不”读音应为“fǒu”。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还要理解文化常识包含的内容。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分析】
A.正确。
B.有误,“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7.【答案】(1)冰心,飞鸟集;
(2)《伊索寓言》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解析】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8.【答案】(1)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或:一场甘甜的春雨,滋润我的心田。)
(2)关键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示例: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语言表达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知,记得母亲生日的学生很少,相反记得明星和自己生日的却很多。这种情况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博大无私,但孩子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据此表述感想即可。
9.【答案】【小题1】演讲比赛、征文比赛
【小题2】妈妈,风里你为我挡风,雨里你为我遮雨,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小题3】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
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多么重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活动项目的能力。此题解答,可结合具体要求作答,本题要求以“感恩母亲”为主题设计活动内容,做题时注意语句简洁,设计的活动具有可行性即可。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做题时应围绕“感恩母亲”的主题,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敬佩之情,注意语句通顺合理即可。如:妈妈,风里你为我挡风,雨里你为我遮雨,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结合所给材料,抓住关键性语句概括即可。从锁哥数据来看,记住母亲生日的学生只占8%,可见,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多么重要。
10.【答案】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这条人生路的人,只有母亲是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明确“荷花”“心中的雨点”的比喻意义,然后体会整句话所表达的内容及感情即可。
11.【答案】【小题1】
无常:变化不定 突然 猛地
【小题2】
愧疚、自责一定会听母亲的话,不让母亲这样替他操心。(参考答案,合理即可)
【小题3】
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这一动作,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小题4】
好。因为①文中两次写到“秋天”,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写人都和秋天有关。②“秋天”也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这个题目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小题5】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出北海菊花的烂漫美丽,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和眷念,深化了主题。
【小题6】
母亲说“好好儿活”,既指自己要不屈的与病魔抗争,更是鼓励身怀病痛的儿子战胜病魔,勇敢地生活下去,表现了她的坚强。“我”的话,是对母亲的承诺,表现了对自己人生的坚定信念。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和词语的能力。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2.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母亲生病了,可我却不知道,还发脾气。“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句话里含有愧疚、自责的情感。如果“我知道她的病到了那步田地”,一定会听母亲的话,不让母亲这样替他操心。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动作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这里“挡”的行为,是动作描写,写出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这一动作,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4.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如好。因为①文中两次写到“秋天”,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写人都和秋天有关。②“秋天”也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这个题目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
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句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出北海菊花的烂漫美丽,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和眷念,深化了主题。
6.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母亲说“好好儿活”,既指自己要不屈的与病魔抗争,更是鼓励身怀病痛的儿子战胜病魔,勇敢地生活下去,表现了她的坚强。“我”的话,是对母亲的承诺,表现了对自己人生的坚定信念。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2.【答案】【小题1】
⑴顾:回头看。⑵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⑶去:离开 ⑷委:丢下、舍弃
【小题2】
⑴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⑵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诚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小题3】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4】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要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特定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疏通文意是基础,用原文语句回答是要求。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课文学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情理,言之成理即可。
13.【答案】作者将“我”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与风雨中的鸟儿归巢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怀抱的温暖和母亲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角度来理解。作者将“我”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与风雨中的鸟儿归巢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怀抱的温暖和母亲的伟大。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