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 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四种精神,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B.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C. 文章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
D. 文章主要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才算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君子/之行 B.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下列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课文是说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B. 文章开始提到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是为了说明因为闷热,“我”和小伙伴们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为下文“我”得经历做了铺垫。
C. 文中自卑胆怯的“我”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战胜了畏惧,战胜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坚强的人。
D. 文中小伙伴的行为是造成“我”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所以文章间接第批评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人情冷漠现象。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臭椿 晕炫 惊慌失措 B. 挪动 悬崖 犹豫不抉
C. 暮色 凌乱 小心翼翼 D. 抽噎 骄傲 遥不可即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栋梁(dòng) 干 涸(gù) 坍塌(tān)
B. 遮拦(zhē) 呼 啸(xiào) 缝隙(féng)
C. 溜 达(da) 戳坑(chuō) 微 薄(báo)
D. 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 嫩(nèn)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用《诫子书》原句填空。
(1) ______ ,意与日去 ______ ,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______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明心立志”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______ , ______ 。
(3)文章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 ______ ”。
(4)全文围绕“ ______ ”这句话展开议论的。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茂密的树林凝结了八位老人无数的血汗
材料二有这样八位老人 ,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植树护林30余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2010年,他们把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全部无偿地捐献给了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在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0余年。今天,当年的壮汉已全部白发苍苍。
(1)请从上面图文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
(2)为下面的对联补出下联。
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______________。
(3)记者将去采访“陆良八老”,请你为记者设计一个要采访的问题。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 选文第二段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 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每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防止它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天冷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像看宝贝一样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这么神经兮兮吗 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护“亚心”。
“亚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它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块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再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地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很火。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赚更多的钱。
然而,老人不但没有把钱交给家里,反而将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石料。此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刻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子陪伴它……”
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就没学过雕刻!
有一个远方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奇迹,特意为吴庭德老人塑了一尊铜像,以表达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如果你有机会参观亚心塔,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塑像所吸引。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四年过去了,吴庭德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
(有删改)
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你从中感悟到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 诫子书 ()
②淫慢则不能 励精 ()
③年与时 驰()
④非 志无以成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表达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标点的种类较多,知道各种标点的作用是做题的关键。
【解答】
A项正确;
B项“是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为逗号;
C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
D项两个问号应为逗号。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整体把握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到本题的答题区间,从中提取有关信息归纳概括,注意分条概括。
【解答】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故选B。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解答】
A.句子的“夫”为语气词,后停顿。根据句子的意思,故正确停顿应为:夫/君子之行。故A错误。
BCD三项正确。
故选A。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再根据选项逐项分析。
【解答】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文章没有批评美国社会人情冷漠。故D正确。
ABC不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词语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解答】
A.“炫”应为“眩”;
B.“抉”应为“决”;
C.正确;
D.“即”应为“及”。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解答】
A项中“涸”的读音应为“hé”。
B项中“缝”的读音应为“fènɡ”。
C项中“薄”的读音应为“bó”。
D项注音正确。
故选D。
7.【答案】(1)年与时驰遂成枯落 将复何及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险躁则不能冶性
(4)静以修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本题注意“遂”“躁”“修”的写法。
8.【答案】(1)“陆良八老”坚守深山31年植树造林13余万亩无偿献给政府。
(2)十三万亩无偿奉献
(3)示例:①请问大爷,是什么信念支持你们坚守荒山植树造林30余年?②大爷,当初你们怎么会想到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呢?(语言得体,有针对性即可)
【解析】(1)此题考查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内容,把握材料内容;然后概括时注意要压缩语言,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关键的意思。
(2)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要知道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节奏相谐等。根据上联“三十余载矢志坚守”的结构,可得出下联“十三万亩无偿奉献”。此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意近、对仗工整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题型上属于采访答问类,解答的对策是把握情境、场合的特点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和年龄以及交际目的选择措辞等,总之是要做到语言得体。
9.【答案】(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2)即使短暂 也要放声歌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名言名句的积累能力。只要是“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即可。如: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此题的仿写格式是:即使……也要……注意抓住“蝉”的特点,据此可仿写为:即使短暂,也要放声歌唱。
10.【答案】【小题1】
强调了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重要性。
【小题2】
表达了作者对未能与白求恩同志经常见面的深深遗憾。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的能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一般答题模式: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本题中作者利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白求恩的精神,目的是论证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必须联系文章内容作答,而非简单解释。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对未能与白求恩同志经常见面感到的深遗憾之情。
11.【答案】吴庭德老人纯朴、善良,自觉承担守护“亚心”的责任;他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宣传“亚心”,痴情于“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我们从中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执着和痴情,这样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变得不再普通,创造出奇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揭示文章中心的能力。一定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多角度答题,答全题目;从本文倒数第二段“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可总结得出本文中心道理。
12.【答案】(1)①告诫 ②振奋,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实词含义和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对于重点句子和词语认真品读,找出词类活用现象、通假字现象。本题注意翻译“志”的意思。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点的文言现象用规范的语言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接世”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对文章内容要有全局性认识,熟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准确筛选信息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题干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回答。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