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3 16: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明早上跟我说,“他的脚扭了,今天不能来上学了。”
B.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老师紧张地问。
C. 独舞《异域》、摄影《苗山情》、石雕《侗家女》获得了艺术节展演一等奖。
D. 中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选项是( )
A. 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B. 可可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C. 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大兵似的大声咒骂起来……
D. 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余晖 怪涎 神采奕奕 B. 温驯 秃鹰 迫不急待
C. 府冲 嚎叫 大相径庭 D. 尊严 清晰 张牙舞爪
下列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B. 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C. 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
D. 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它为人类奉献的蜂蜜、蜂胶、蜂王浆……
①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
③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④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④③②① D. ②④③①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困 窘(jǐng) 苫蔽(shàn) 尻尾(kāo)
B. 狡 黠(xiá) 缀行(zhuì) 积 薪(xīn)
C. 弛担(chí) 眈眈(dān) 目似 瞑(míng)
D. 假 寐(mèi) 禽兽(qín) 少时(shǎo)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古诗文默写。
(1)______,应傍战场开。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
(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人们常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久别重逢,机会难得的心情。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1)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______动物,______观察者自己。
(2)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______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______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阅读《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完成下列各题。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______
(2)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3)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4)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
(5)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可用文中词汇作答)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______。
动物迁徙之谜
佚名
①野生动物的季节性集群迁徙活动一直是科学家最想解开的谜题之一。
②迁徙现象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从淡水湖泊里的微生物到生活在大海里的鲸鱼,都有这种迁徙习性。
③那么,动物为什么要迁徙 季节性气温变化是动物迁徙的原因之一。根据食物可用程度进行的迁移活动常常取决于季节性的气温变化。比如,当冬季来临,鸟类的食物——昆虫突然消失时,食虫鸟就会掉头飞向气候更温暖的地方,以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而随着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越来越少,像北美红尾隼这样的食肉鸟就不得不飞向墨西哥或墨西哥湾沿海地带;同样,当冬季到来,北方地区各大小河流冰封后,以鱼和水生植物为食的动物就不得不迁往南方。
④像美洲野牛、羚羊之类的食草哺乳动物大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它们会很快吃光一个地区的牧草。如果是在夏季,草会很快再长出来。在草重新冒出来之前,食草动物常常会漫游到附近不远的地方,寻找新草地。当草再次覆盖大地时,它们就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牧场。但是,如果是在冬季,草吃光后就不再长出来,这就迫使动物们旅行到更远的地方,以寻找新的食物资源。直到春季来临,大地复苏时,它们才再次返回到它们以前的食源地。
⑤动物迁徙的另一个原因是要找到一个相对安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生育后代。绿龟就是一种因生殖原因而迁徙的动物。当产卵季节来临时,雌绿龟就会离开它们的栖息地——巴西沿岸,游到2000千米之外的阿森松岛,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爬到海岸上,在松软的沙滩上挖一个浅坑,将卵产在里面。在生殖任务完成后,绿龟将返回巴西沿岸。
⑥动物迁徙一般以四种形式进行:全部迁徙、部分迁徙、差别迁徙和突发迁徙。全部迁徙是指一个种群,在繁殖季结束时全部成员都离开繁殖地的迁徙活动,通常是迁往几千千米之外的越冬地。部分迁徙是指一个种群的部分成员一年到头都留在繁殖地内,其余的则迁往他处。差别迁徙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成员都迁徙,但在迁徙的时间、周期和距离上存在较大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比如,银鸥随着年龄增加,迁徙距离越来越短;雄性美洲雀鹰待在繁殖地的时间长于雌鹰。突发迁徙是指一个物种在一些年份根本不迁徙,在另一些年份却突然离开繁殖地。这种迁徙模式很可能与气候和食源变化有关。一般来说,冬季越寒冷,食物越缺乏,一些物种就越可能产生突发迁徙行为。
(1) 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动物的迁徙之谜的
(2) 第⑥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中加横线词语“大多”能否去掉 为什么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______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______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______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结局截然不同,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请以《那一刻,我欣赏到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此类标点符号题,是中考常考题型之一,学生平时要多积累。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需要认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注意重要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本题A项是转述别人的话,不应该加引号;B项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问号;C项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D项“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是并列成分修饰“功效”,所以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故选C。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中学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对、顶针、互文,设问,反问,引用、通感、双关等。
【解答】
A.“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属于比喻。故不合题意。
B.“可可并且对我恋恋不舍”属于拟人,写出了小动物的可爱。故不合题意。
C.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因为构成比喻的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条件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而选项C父亲像大兵似的大声咒骂起来,父亲和大兵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故合题意。
D.“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怪诞”中的“诞”是荒唐离奇的意思,而“涎”是口水的意思;
B.“迫不及待”是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及”是达到的意思,而不是着急;
C.“俯冲”的“俯”是向下的意思,“府”是名词表示地点;
D.正确。
故选:D。
本题要结合字形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
【解答】
A.“哭”、“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是拟人。故不合题意。
B.把“打开的线团”比作“纸风筝拖着的尾巴”,是比喻。故合题意。
C.“唱着”,是拟人。故不合题意。
D.“焦急”、“哭起来”是拟人。故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句子的排序问题时,一定细读文段,注意选项中的关键性字词,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答】
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蜜蜂的贡献”的阐述。结合文段给出的第一句话“想到它为人类奉献的蜂蜜、蜂胶、蜂王浆”可知,这是人们一想到蜜蜂就会想起的奉献,阅读选项可以判断③句对此进行了该说“蜜蜂是植物授粉的一支大军”,故将③置于首位;①细说蜜蜂在植物授粉中作用,故①在③后面;因为蜜蜂授粉的巨大作用,故爱因斯坦才有了这样的预言,故接下来排④;②句中“但”是关键词,将叙述角度从“植物授粉”专向“维持生物多样性”。故接下来排②。因此其排序:③①④②。故B排序正确。
ACD排序错误。
故选B。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拼读方法,区别容易混淆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读音。
【解答】
A项“窘”读音应为“jiǒng”。
故选A。
7.【答案】遥怜故园菊;一夜征人尽望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1)遥怜故园菊(注意“怜”的书写)
(2)一夜征人尽望乡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书写)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8.【答案】(1)不是 而是
(2)但是 因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要注意认真分析句子前后的语意变化,然后选用恰当的关联词.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解答】
(1)通读句子,根据句子的含义,逗笑的主角常常是人类,不是动物,这里用表选择关系的“不是……而是”。
(2)第一空,“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与后文的“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构成转折关系,填“但是”.第二空,根据后文的“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应该是解释了前文的原因,用“因为”。
9.【答案】答案:
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探究题作为一种新题型,要求考生对文本材料进行独立分析、探讨,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评价等。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要求考生就文本的某个观点、见解、事件、人物等,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人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尽情彰显个性,着眼于创意阅读能力的考查。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原文和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也是大自然食物链必不可少的,人为捕杀适得其反。这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0.【答案】(1)父亲付出了所有支持我的学业。(2)①到学校给家里写信;②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了一遍。(3)家里实在无力支付自己的学费,自己应该帮父母一把。父亲支撑这个家实在是太艰难了;自己的“心血”要“绝望”了,自己的不懂事。(4)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反衬这件事的难度,表现父亲的难处和爱。(5)“木讷”和“山”在此是如此协调,山之无语,但山之巍峨,正如父亲一样崇高。(6)父亲对我们的爱就山一样厚重,父亲的爱是沉默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沉默,才显出了父爱的伟大之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某件事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概括需全面,用语需简洁。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在我求学路上父亲无私的付出,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提示的相关段落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第一段中表现父亲爱我的细节有两个,一是父亲的语言,他让我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表现对我的牵挂;二是父亲的行为,检查我的行李,并挨个儿拍了拍。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踌躇”与“艰难”表示我内心的犹豫,主要原因是因为“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想到父亲的疲惫内心不忍,其次是想到“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他们正是上学的年龄,自己续继考研有可能会让他们失学。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此处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但却表现了家庭生活的艰难和父亲的不易,更能反衬出父亲作出让我考研这个决定的不易。更能表现出父亲对的爱。
(5)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主旨的体现,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出“父亲”与“山”之间的精神相似处.从全文内容来看,父亲的主要性格是“木讷”,而大山也是沉默无语的,作者旨在用“山”来比喻“父亲,表现木讷的父亲就像大山一样的默默爱着孩子,父爱如山一般的高大。
(6)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父亲的伟大与沉默表述即可。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描述苍老的父亲送我上学,久久舍不得离去的情景;第二部分(②-④),叙述放寒假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父亲,看着瘦小的他干活,然后一身疲倦的回家;第三部分(⑤-⑧),叙述父亲毫不犹豫的答应让我考研究生,并在送我离家时鼓励我好好学习。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读者塑造了一位默默承担生活重担,像山一样无言的父亲,他关爱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
11.【答案】
【小题1】 迁徙的原因和迁徙的形式。 【小题2】 主要采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清楚地说明了动物迁徙的四种形式的区别。 【小题3】 不能。“大多”是绝大多数的意思,从范围上限定了并非所有的食草动物都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去掉后就变成了所有的食草动物都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不符合实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阅读文本可知,文章从迁徙的原因和迁徙的形式两方面来说明动物的迁徙之谜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而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清楚地说明了动物迁徙的四种形式的区别。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的内容和主旨,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其语言特色。“大多”是绝大多数的意思,从范围上限定了并非所有的食草动物都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去掉后就变成了所有的食草动物都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去掉。
12.【答案】像狗一样;咬洞;被;对.在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一样;
②句意为:袋子坚韧因而老鼠不能够咬洞的.穴:咬洞;
③句意为: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见:被;
④句意为:可见到蜜蜂和蝎子时不免变色.于:引出对象,可译为:对.在.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久之:很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际意义.瞑:闭眼.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句意为: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因此;啮:咬东西;致:招致.句意为: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招引人;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本题考查对两文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是人战胜了狼,由屠户的识破狼诡计,到抓到时机杀狼,可知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是人被鼠糊弄,童子的言行作为,表现了对对手的不了解,及大意,导致老鼠逃脱.可知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携带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引用名言的作用是:引出论题(或论点);作为论据,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并联系上下文来回答,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解答.
甲文讲述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最终杀死了狼.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乙文有事入理,多发感慨,议论抒情.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揭示道理为重点.
答案:
(1)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对.在
(2)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苏子在晚上坐着,有一只鼠正在咬东西.他拍床制止老鼠咬东西,声音已经停止了,又发出老鼠咬物的声音.他让童子用烛火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鼠咬物的声音从袋子里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童子打开袋子看里面,寂静得好像什么都没有,童子拿起蜡烛寻找,袋子里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有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这只老鼠真狡猾,让人奇怪!老鼠被关闭在袋子里,袋子坚韧因而老鼠不能够咬洞的.因此在咬不穿的情况下装作咬袋子,用声音招引人.在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有生物,没有比人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乌龟狩猎麒麟,役使万物,统治他们,最后被一只老鼠利役使.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我对老鼠从安静的处女到逃跑的突变感到惊讶,这里面人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好像有人对他说:“你不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却将两者区分开而游於万物之外,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令你惊醒.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可见到蜜蜂和蝎子时不免变色,这是不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13.【答案】【例文】
那一刻,我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母亲下岗了。那天,我回到家,屋子很暗。母亲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发呆。
“妈,不舒服吗?”我放下书包,想去倒开水.母亲拉住我,让我坐在她身边:“你…将来想上大学吗?”“什么呀?”我感到惊讶,“想呀,您不是说将来竞争激烈吗?”母亲勉强地笑了笑,说道:“妈就盼你有出息。”
又是一个周末,我早早回到家,却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便问一旁剥豆的邻居大妈:“大妈,看到我妈了吗?她不是不上班了呀!”大妈一脸疑惑:“你不知道?你妈下岗后托我替她在菜场里找了份临时工,就在拐角…”我不等大妈说完,就早飞奔出去,穿过弄堂,越过菜场,到拐角处,我怔住了…
母亲穿着一身破旧不堪的工作服,正弯着腰洗鱼,血污的手麻利地干着,额前一绺干枯而又焦黄的头发随风飘拂。突然,母亲微微咳嗽起来,伛偻着身子,好一会儿,母亲才直起腰,捶捶胸,敲敲背,一切我都明白了.我和母亲的目光相遇,她尴尬地笑了,而我却流出了眼泪。
我走近母亲身边,抚摸着那双冰凉而又粗糙的手说:“妈,别干了,我…不想再上学了!”母亲吃了一惊,嗫嚅着,想说什么,但终究什么也没有说.她陪我离开柜台,喃喃地说:“妈虽然辛苦些,但总比闲在家里好得多…妈妈再苦再累,也得供你上学……”夕阳照在她那布满皱纹的瘦瘦的脸上,我这才发现,妈妈已经老了:干枯而焦黄的头发中增添了缕缕银丝!我真想扑到他的怀里大哭一场。妈妈直了腰说:“早点回家做功课吧。”然后拎着铅桶向冰箱走去。她把鱼放进桶中,然后倒在柜上。她个子不高,自然十分费力,她踮起脚,努力抬高桶,仍没成功,她搬来一个木箱垫在脚下,身体向左倾,借助右膝盖才把铅桶拎起。我想帮她一把,她却说:“不要你帮,手都弄脏了。”我禁不住母亲的督促,只得往回走。
西下的太阳照在街道和菜场上,金光灿烂。在弄堂口,我转过身去,看着母亲,那一刻,我的眼前再次呈现出一道美丽的风景:母亲穿着工作服,拎着铅桶把鱼倒在柜台上,踮起脚,踮起脚……
人们常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那不是别的,就是母爱!
【解析】【审题立意】“那一刻”是特定的时间,“风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这个题目,应抓住“风景”的另一层含义,它是一种人文现象或精神符号。在写作中,我们还应注意含有比喻意义的题目的审题,要学会化实为虚,以小见大。“最美”这是题目中的限制语,应注意挖掘“风景”背后的深层意义,写出“最美”的原因。“最美的风景”,要思考“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要挖掘说它“最美”的原因。
【选材指导】可以写农村的“时装表演队”,写农民的精神面貌,写农民的文化生活,这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可以写农村的建筑工程队,写他们如何走南闯北,从农村到城镇,艰苦创业,建设美好生活,他们就是一道美丽风景。写农家书屋,写乡村业余文化表演队,写农家乐,写农村风味小吃,写土家绣花;写相濡以沫的老人,写坚守深山的护林老人,写县城里每天在公园“扭秧歌”的老人们;写一个细小的爱心画面,写街头执勤风雨无阻的女交警,写天不亮就开始清扫街道的清洁工…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表达方式】以记叙文字为主,也要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描写也不能少,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采用边叙述边抒情的方法。
【点评】这篇作文,作者能够紧紧抓住母亲的一个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在具体刻画这个动作的同时,考生又辅之以语言和外貌的描写,从而使一个下岗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充实。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