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学习圈点评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抓住文章线索,理清小说思路。把握文章情感。
3.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用词准确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牧羊人无私奉献精神,珍惜我们拥有的绿色环境。
【教学重点】
精读中间部分,了解牧羊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课时计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在海拔2000米以上咯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植树护林31年,建成了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今有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创造了伟大的事!
二.默读课文,整体知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慷慨(kāng kǎi) 薰衣草(xūn)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 戳(chuō) 山毛榉(jǔ) 帐篷(péng)
酬劳(chóu) 呼啸(xiào) 刨根问底(páo)
(2)字词释义
琢磨:①(zuó mo)思考;考虑。本课用此义;②(zhuó mó)雕刻和打磨(玉石)。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硬朗:(老人)身体健壮。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点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四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五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4.概括故事内容主题
【点拨】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洲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第二课时
三.研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点拨】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2.精读语段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按格式进行概括。
从文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读出牧羊人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示例:从文中“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 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我读出牧羊人是一位勤劳朴实的人
【点拨】小结牧羊人形象:牧羊人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3.精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作用。
(1)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 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点拨】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 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 腾腾的汤。
【点拨】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3)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点拨】通过写环境的描写和第二段形成对比,可见环境变化大,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居住环境。
4.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点拨】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点拨】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
6.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耳闻目睹写了牧羊人把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通过“我”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7.品味语言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 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 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点拨】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品析加点动词)
【点拨】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4)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品析加点动词)
【点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具体细致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细心的特点。
(5)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句子的含义)
【点拨】“毁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赏析课文,归纳写法
1.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2.抒情议论,感染读者
植树的牧羊人首段议论总领全文,点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议论照应开头,给主人公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好事,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人。中间的抒情议论画龙点睛加深牧羊人精神的理解。
3.环境变化,侧面绘人
文章三次高原环境描写,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村庄富饶,侧面刻画了牧羊贡献巨大。
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结合课文内容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
【点拨】他在荒芜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一个人种着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年年荒原变绿洲。他改变了环境,还幸福了人。他就是这样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一个难得的好人。
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共27张PPT)
13 值树的牧羊人人
部编版 七年级上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在海拔2000米以上咯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植树护林31年,建成了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字
词
积
累
新知讲解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流淌( ) 白桦( )
沉默寡言( ) 刨根问底( )
kānɡ kǎi
hé
tān
fènɡ xì
chóu
xū
xūn
tànɡ
tū
tǎnɡ
huà
ɡuǎ
páo
新知讲解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琢磨:思考;考虑。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层
次
划
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四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五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洲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研
读
探
究
1.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合作探究
2.精读语段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按格式进行概括。
从文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读出牧羊人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示例:从文中“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 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我读出牧羊人是一位勤劳朴实的人
牧羊人形象:牧羊人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合作探究
3.精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作用。
(1)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 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合作探究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 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 腾腾的汤。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
(3)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通过写环境的描写和第二段形成对比,可见环境变化大,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居住环境。
合作探究
4.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
合作探究
6.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耳闻目睹写了牧羊人把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通过“我”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品
读
语
言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 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合作探究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合作探究
(3)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品析加点动词)
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4)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品析加点动词)
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具体细致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细心的特点。
合作探究
(5)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句子的含义)
“毁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1.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写
作
特
点
合作探究
2.抒情议论,感染读者
植树的牧羊人首段议论总领全文,点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议论照应开头,给主人公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好事,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人。中间的抒情议论画龙点睛加深牧羊人精神的理解。
合作探究
3.环境变化,侧面绘人
文章三次高原环境描写,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村庄富饶,侧面刻画了牧羊贡献巨大。
结
构
梳
理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结合课文内容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
他在荒芜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一个人种着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年年荒原变绿洲。他改变了环境,还幸福了人。他就是这样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一个难得的好人。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