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神奇的眼睛同步教学练习优选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为漳州“达达通”电动车,便于市民绿色出行(规定满 18 周岁公民方可扫码骑行),在扫码过程中( )
A.摄像头相当于近视眼镜的镜片
B.若扫码不成功,可能是摄像头离二维码太近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二维码白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黑色部分反射所有色光
2.如图是小明拍摄“东方明珠”时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地上的影子形成的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用照相机拍照时,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数码相机屏幕的彩色画面,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
D.水中建筑物的倒影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主要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手影的形成
B.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 被水珠放大的叶脉
D. 远处景物透过水晶球成像
4.如图所示的事例,形成原理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路灯的“影子” B.空中彩虹
C.拱桥在水中的“倒影” D.被透镜放大的“文字”
5.如图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王亚平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时的情景,她在太空中制造了一个悬浮的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下列成像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潜望镜
6.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间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
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方,需佩戴凹透镜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中,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D.雨后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暗处是积水,主要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7.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的人佩戴的眼镜是凹透镜
B.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
C.用投影仪投放出来的电影画面属于虚像
D.丢弃的矿泉水瓶容易引起火灾,是因为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会聚阳光
8.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
二、填空题
9.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______(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______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10.如图甲所示,我们看到的鱼,实际上是鱼的像,这是因为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 ______ 的缘故(选填“反射”或“折射”),如图乙所示,小明利用凸透镜观察到课本上“理”字的像,此像一定是像 ______ (选填“实”或“虚”)。
11.如图所示是南昌海昏侯博物馆“刘充国印”的展台,透过上方镜能看到放大的印章,这属于光的___________现象;通过下方镜能看到印章底部的字,这属于光的___________现象。
12.无人机利用自身携带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其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透镜,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__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下降时,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地面是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3.如图所示,是小明的一架焦距不变的照相机,其镜头对光线有___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用这架相机拍照时,若拍完远景再拍近景,镜头需要向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胶片的方向移动;胶片上所成的像与显微镜的目镜所成的像,它们的性质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14.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他应距平面镜 ___________m。经检测小明患上了近视眼,乙图中___________(选填“a”或“b”)图能简易说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检查后小明站起来后向镜子走了0.5m,此时他与镜中自己像的距离是___________m。同时镜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5.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图中眼睛应配戴_______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B
2.D
3.B
4.A
5.A
6.A
7.D
8.A
9. 后 凸透镜
10. 折射 虚
11. 折射 反射
12. 凸 缩小 运动
13. 会聚 远离 不同
14. 2.2 a 3.4 不变
15.凹透
2